基于PDCA的现代信息技术在民办高职应用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作者: 马丽琼 卢鹏

基于PDCA的现代信息技术在民办高职应用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0

[摘           要]  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与管理中的广泛应用与深度融合,是各民办高职院校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保证服务质量、提高学生满意度的重要途径,更是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以 × 职业学院为例,探讨了现代信息技术在民办高职应用中的问题,提出基于PDCA循环,建立统一的信息管理平台、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优化教学资源和建立激励机制等策略,以期 × 职业学院在教学和管理方面有一定改进。

[关    键   词]  现代信息技术;民办高职;PDCA;教育教学改革;Kano模型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5)05-0037-04

目前,高职院校越来越重视现代信息技术的深入应用。2023年7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重点任务的通知》,要求各校积极贯彻执行《职业院校数字校园规范》,建设大数据中心,并打造一体化智能服务平台,以丰富教育教学等应用场景。[1]× 职业学院(简称 × 学院)是一所全日制民办高职院校,在响应政策、跟随趋势发展数字化建设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以 × 学院为案例,探讨现代信息技术在民办高职应用中的问题与解决策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实际问题调查、计划、执行、总结采用了PDCA循环模型[2],在改进目标选择过程中,采用了Kano模型对师生的需求进行分类。

一、× 学院现代信息技术应用问题的分析与改进方法

(一)问题调查方法

在信息技术应用问题调查前, × 学院采用文献分析法,查阅了期刊、报告等文献,学习相关政策与经验。在信息技术应用问题改进前,× 学院采用访谈法,对相关部门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方向与功能进行摸底。目的是收集信息技术应用中存在问题的现象,以便为问题改进策略提供方向。× 学院的访谈对象选择了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学生。

随后,在访谈基础上,采用Kano模型,选择了需要优先解决的问题,并制订问题解决策略。

在问题阶段性改进后,为调查信息技术应用阶段性的改进效果信息,面向教师与学生做群体性调查。 × 学院采用了问卷调查法,通过确定问题、试用问卷、修改问卷、发放问卷、分析问卷,最后提取观点,了解具体反馈和建议。问卷的设计采用了德尔菲法模型,对专家发起三轮问卷意见征求与问卷修改,直到意见统一。问卷的问题类型包括单选题、多选题、简答题、量表题等。问卷的发放工具采用线上平台问卷星,保证了较高的回收率。

在调查问卷回收、分析之后,抽选部分学生、教师进行访谈,目的是收集个人对改进效果的评价,并进一步收集个人的需求及对下一步改进的期望。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不同学院的教师,采用分层抽样法,从而选取代表。学生按照年级大一、大二、大三分层,大一占30%、大二占40%、大三占30%。教师按照学院分层。访谈针对学生、教师在使用 × 学院的各个现代信息系统中的体验,进行面对面详细访谈。最后通过整理访谈记录、归纳总结改进中的使用体验与个人期望,为Kano需求分类模型提供分类信息,为下一轮改进提供方向。

在整个改进过程中,采用观察法,观察教师是否充分采用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生互动,观察学生是否积极参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课堂互动,观察教学设施是否空置、齐全、丰富。[3]

(二)调查问卷分析方法

调查问卷的描述性统计分析主要分析了频率分布,统计每个类别的学生人数及所占比例。

(三)现状改进方法

× 学院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与管理的应用改进中,采用了PDCA循环模型。

Plan,根据调查情况,确定目标和制订计划;Do,实施计划;Check:对计划的执行结果进行检查与评估;Act,对执行情况好的部分继续执行,并且制度化、标准化地推广。对未解决问题,在下一个循环改进。

× 学院在Plan阶段,在收集改进问题信息的基础上,采用Kano模型按照需求分类,优化改进问题的顺序,选择问题改进方向,从而制订解决策略及实施计划。Kano模型对需求按照基本型、期望型和兴奋型进行分类。× 学院选择按照优先基本、提高满足、争创兴奋的原则,保证教学和服务的质量,提高学生的满意度。

× 学院在Do实施计划阶段,由校领导牵头,各部门执行,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

在阶段性改进后,Check阶段进行检查评估。教师与学生的使用体验,主要采用了调查问卷法与访谈法。

在Act阶段,制度化推广改进成果,对不足之处纳入下一PDCA循环继续改进。下一PDCA循环的改进问题选择范围是上一循环的不足点、改进后调查访谈收集的个人需求点。首次PDCA循环的改进问题由调查访谈获得,主要是信息归口混乱、信息技术利用率不高、学生信息通道不顺畅、教师信息化技术熟练度参差不齐等方面的问题。

二、信息归口混乱问题的现象与解决策略

(一)调查现象

信息技术应用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学校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 学院存在信息归口混乱的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信息管理系统繁多:× 学院的管理平台由各部门在不同时期根据需求各自开发或采购,导致系统之间难以实现对接。比如教师考勤用钉钉,加班、请假、调休用OA系统,登分用教务系统……

数据标准不统一:不同系统之间的数据格式、定义和分类存在差异,造成数据整合困难,信息共享无法实现。

信息孤岛现象严重:各部门信息系统独立运行,数据无法流通共享,形成了信息孤岛,使学校管理层难以获取全面、准确的信息,影响了决策的效率和准确性。

管理效率低下:信息归口混乱导致信息流转不畅,增加了许多重复性工作量,加重了管理层和教职工的工作负担,降低了管理效率。例如,教师科研成果需要教师每学期手动分别填写教务处、人事处、教科研处的在线表格,各表格格式要求不同,教师重复填写。

(二)解决策略(PDCA——P)

对现有信息系统进行全面梳理,评估系统的功能、使用情况及数据结构。开发适合实际需求的软件平台,制定一套完整的数据标准化规范,包括数据命名、数据格式、数据分类等,以确保不同系统之间的数据能够顺畅交换。加强信息资源的规划、管理和维护,确保信息归口的统一性。[4][5]

(三)执行结果(PDCA——C)

× 学院开发了一款A管理平台,包括智慧生活、智慧教务、智慧办公、智慧学工等。如图1所示,该平台囊括了目前大多数学生、教师的生活、学习相关管理应用,从原本的多个App转变为现在的一个App多应用的现状。其中使用量较高的应用分别是:生活服务、保修、人脸信息采集、诊改、证考、投诉及建议、学费、图书馆学习、建议等。

(四)存在不足(PDCA——A)

× 学院各管理平台尚未完全实现综合统一,部分数据还未实现信息共享。部分在平台已填数据仍然需要教师手动填入第二个平台,增加了工作量,降低了工作效率,弱化了监控与管理的准确性、实时性。

三、信息技术利用率不高问题的现象与解决策略

(一)调查现象

信息技术利用率不高会影响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并限制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学院存在信息技术利用率不高的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信息技术应用层次浅:教师主要依赖PPT演示和视频播放,缺乏与教学内容的深度融合。

教学资源闲置:× 学院购买了部分教学资源,但未能得到有效利用。

学生参与度低:线下教学成为教学主体,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主要依赖于教师的课堂引导。由于教师信息化应用不足,学生的参与度普遍较低。

管理信息化水平低:学校在决策支持、资源管理和学生服务等方面的不足,导致管理效率低下。例如,教学物资的申购、存放、领用管理效率低。

(二)解决策略(PDCA——P)

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定期组织信息技术培训,针对不同需求提供基础、进阶和专题培训。创新教学模式,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提高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频率和质量。[6][7]

(三)执行结果(PDCA——C)

× 学院建立了教学管理系统“M课堂”,大量采购了信息化教学设备,提升校园网络和硬件设施水平,保证校园教学区全部网络覆盖,升级智能化、信息化的服务与环境;推广新型教学模式,鼓励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每学期开展强调信息技术的教师教学技能比赛,激发教师创新教学方法的积极性;组织教师编制活页教材、教学案例、教学课件、教学视频等教学资源,提高资源的可用性和适用性;引入第三方教育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效果;将教师课堂信息技术应用纳入绩效考核,建立激励机制,提高教师利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

如图2,通过问卷调查,× 学院收集了315份反馈,其中235份来自学生,80份来自教师。调查显示,师生普遍认为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充分利用。这主要归功于“M课堂”的全面应用和月度考核。统计显示,约84%的师生使用教学管理系统,43%的教师选择现代信息技术工具进行在线练习、自动收集并评阅学生作业,并进行点评,58%的学生曾使用个性化学习资源;教学资源,34%来自 × 学院教师团体开发,32%来自网络搜索,20%来自授课教师自编。

(四)存在不足(PDCA——A)

符合学生学情与个性的分层化、定制化资源不足。师生对新教学管理系统“M课堂”的使用体验感不佳。优质教学资源不足,需要加大开发覆盖面和开发支持力度,增加与行业、企业合作,以提供更多优质共享资源。

四、学生信息通道不顺畅问题的现象与解决策略

(一)调查现象

学生的信息通道不顺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体验。× 学院存在学生信息通道不顺畅的问题,具体现象如下。

学生对学院教务、教学、生活等信息的获取困难:学生难以快速、便捷地获取学习资料、作业要求、考试安排等信息。例如,学生不能在线查询考试、补考预安排的信息。

师生、生生在线交流不足:师生交流主要靠授课教师课间互动,交流互动受时间、地点限制,导致学生的交流、答疑不足、不及时。

学生的反馈信息上达渠道不畅:学生对学院教学、管理、生活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难以被学院各部门及时接收和处理。例如,学生对教师的教学与生活的意见反馈主要靠投诉电话与线下座谈会。

(二)解决策略(PDCA——P)

集成、补充信息管理系统的各板块信息查询功能,升级学院的网络设施,保证校园全网覆盖。[7][8]

(三)执行结果(PDCA——C)

× 学院的教学管理系统“M课堂”包括学生课程表、测试成绩查询、作业提交、在线辅导、教学评教、意见反馈等功能;× 学院已增加网络设施,实现全校园的网络覆盖。如图3所示。

(四)存在不足(PDCA——A)

心理辅导没有实现在平台的线上服务;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不足,需要针对性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