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1+X”证书制度的高职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

作者: 全海燕 吕圆 梁忠厚 杨慎怀

[摘           要]  随着“1+X”证书制度的推行,高职药学专业人才培养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通过对“1+X”证书制度内涵的剖析,结合高职药学专业的特点与需求,深入探讨了基于该制度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原则与路径,主要从新质生产力为导向课程的结构化融合、数字化手段构建智慧专业课堂等方面,培养具有扎实专业知识、熟练实践技能和多元职业能力的高素质药学专业人才,以满足医药行业对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为高职药学专业教学标准的完善提供参考依据。

[关    键   词]  “1+X”证书制度;高职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新质生产力;人工智能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5)05-0053-04

一、引言

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药学专业作为医药领域的关键专业之一,其人才培养质量直接关系到医药行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健康福祉。近年来,“1+X”证书制度的实施为高职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提供了新的方向和动力。“1+X”证书制度中的“1”为学历证书,是学生学业水平的基本体现。“X”为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是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表征,两者相互融通,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增强其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潜力。因此,如何在“1+X”证书制度下优化高职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成为当前高职药学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二、“1+X”证书制度对高职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意义

(一)促进书证融通,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1+X”证书制度强调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在获取学历证书的同时,通过考取相关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掌握药学领域实际工作中所需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的深度融合,有效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为学生毕业后顺利进入药学行业并胜任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拓展职业发展路径,增强就业竞争力

对高职药学专业学生而言,拥有多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意味着具备了更广泛的职业能力和适应性,能够在药品生产、质量控制、药品营销、药学服务等多个领域寻求就业机会,拓宽了职业发展渠道,在激烈的就业市场中脱颖而出,更好地满足医药行业多元化、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三)推动专业教学改革,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1+X”证书制度的实施要求高职药学专业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考核评价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改革,促使教师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资源,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强化与企业的合作与交流,从而推动整个专业教学水平的提升,促进高职药学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三、基于“1+X”证书制度的高职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一)知识目标

学生应掌握药学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包括药物化学、药剂学、药理学、药物分析、天然药物化学、临床药物治疗学、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等核心课程知识;熟悉药事管理法规、药品营销、临床药学等相关知识;了解药学领域的前沿技术和发展动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体系,为后续学习和职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二)技能目标

具备药物制备、质量检测、处方调配、合理用药指导、药品营销与管理等专业技能;熟练掌握药学实验操作技能和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药学实践中的常见问题,具备一定的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满足“X”证书所对应的职业技能要求和岗位实际工作需求。

(三)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树立团队协作精神、沟通交流能力和服务意识;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能够适应医药行业不断变化的工作环境和职业要求,具有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职业精神及信息素养,能够从事药学服务、药品质量检验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四、基于“1+X”证书制度的高职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原则

(一)课证融通原则

将“X”证书的职业技能标准和考核内容有机融入专业课程体系,使课程教学内容与证书要求紧密对接,实现课程与证书的相互融通。例如,在药物分析课程中融入药品检验员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考核知识点和技能点,确保学生在完成课程学习的同时,能够顺利考取相应证书,提高人才培养的效率和质量[1]。

(二)实践导向原则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加大实践教学课时比例,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校内实训基地模拟真实工作场景,开展项目化教学、案例教学等实践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药学专业技能。同时,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2],与医药企业深度合作,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岗位实习机会,使学生在实际工作环境中积累实践经验,提升职业能力,实现从学校到企业的无缝对接。

(三)学生中心原则

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发展潜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鼓励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和职业规划自主选择“X” 证书的考取方向,并为其提供相应的课程选修和培训辅导;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等,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和节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提升。

(四)持续改进原则

建立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与评价机制,定期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和反馈。通过收集学生、教师、企业等各方意见和建议,及时发现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对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调整和优化,确保人才培养方案能够适应行业发展需求和学生成长需求,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

五、基于“1+X”证书制度的高职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路径

(一)以新质生产力为导向,重塑课程体系,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论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强调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以及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对于课程而言,这意味着需要打破传统课程的固有模式,融入前沿科技知识、创新思维培养以及跨学科融合的理念,使课程内容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求相契合,为学生未来投身于新兴产业领域奠定坚实的基础。

1.专业核心知识的整合与深化

围绕药学专业的核心领域,对传统的课程知识体系进行梳理和优化,打破课程之间的壁垒,将相关知识点进行有机整合。例如,在药学服务专业中,将人体解剖生理、生物化学、药理学、临床药物治疗学、医院药房实践等课程中的关键知识进行重新编排,以实际的相关疾病的药学服务为线索,构建一个逻辑连贯、层次分明的知识框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清晰地了解各个知识点在整个药品使用生命周期中的作用和相互关系,从而加深对专业核心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为后续“X”证书所涉及的专项技能学习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2.新兴技术知识的融入与渗透

随着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药学领域不断涌现出诸如基因编辑技术、纳米技术、人工智能辅助药物研发等新兴技术。在课程知识结构化融合过程中,将这些前沿技术知识有机嵌入相应课程模块中。在药物研发相关课程中,介绍基因编辑技术如何精准地确定药物靶点,拓宽药物研发的思路和方向;在药剂学课程中,讲解纳米技术在药物递送系统中的应用,如纳米粒、脂质体等新型药物载体的设计与制备,提高药物的疗效和靶向性。这种方式,使学生接触到药学领域的前沿动态,培养其运用新兴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对药学人才技术创新能力的要求,推动药学产业在技术层面的升级换代。

3.跨学科知识的融合与拓展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往往涉及多学科领域的交叉融合,药学也不例外。在课程体系中,积极引入生物学、医学、材料学、计算机科学等跨学科知识,并与药学专业知识进行深度融合。通过跨学科知识的融合与拓展,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和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跨学科解决问题的能力,满足新质生产力发展对复合型药学人才的需求,推动药学行业在多学科交叉领域的创新发展,催生新的产业增长点和发展模式。

4.“X”证书技能知识的嵌入与衔接

根据“X”证书所规定的职业技能标准和考核要求,精准地将相关技能知识嵌入课程知识体系。这需要深入分析“X”证书涵盖的技能模块与现有课程内容的契合点,通过补充、拓展和细化等方式,实现两者的无缝衔接。如在药物制剂生产“X”证书对应的课程中,除了药剂学、GMP实务等基础技能知识外,还应结合行业最新发展趋势,引入智能制造设备、制药企业管理等前沿知识,使学生不仅能够熟练操作制药设备,还能适应数字化、智能化制造环境下的岗位需求。同时实现课程学习与职业资格认证的无缝对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其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职场环境中赢得更多的发展机会,促进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匹配,推动药学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5.实践知识与理论知识的互动融合

新质生产力注重实践应用和成果转化,药学课程知识的结构化融合必须强化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的协同发展。在实验教学环节,精心设计综合性、创新性实验项目,将药物合成、制剂制备、药理实验以及药物分析等多学科理论知识融入实验操作中。例如,开展一个模拟创新药物研发全过程的实验项目,首先,学生根据给定的疾病靶点,运用药物化学知识设计并合成先导化合物。其次,利用药剂学原理将其制备成合适的剂型。再次,在药理学实验中验证药物的活性和安全性。最后,通过药物分析技术对药物的质量和纯度进行检测分析。通过这样的实验过程,学生不仅能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能在实践中锻炼团队协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以及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提高实践技能水平,使学生毕业后能够迅速适应药学行业的实际工作岗位,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具有实践能力的人才支持,促进药学科研成果向实际生产力的有效转化。

综上所述,在“1+X”证书制度下以新质生产力为导向的药学课程知识结构化融合,通过以上五点构建起一个全面、系统、创新且实用的药学课程知识体系,为培养适应新时代药学领域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提供坚实的保障和有力的支撑,助力药学产业在科技创新驱动下实现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3]。

(二)借助数字化手段,构建智慧专业课堂,赋能创新型人才培养

在“1+X”证书制度大背景下,借助数字化手段构建智慧课堂已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4],这对提升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职业技能与综合素养具有关键作用,能够有效促进教育与产业需求的紧密结合,为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整合与优化

智慧课堂的构建依赖于丰富多样且优质的数字化教学资源。教师可整合各类在线课程平台、学术数据库、电子教材、虚拟仿真软件等资源,创建一个涵盖药学专业理论知识、实践技能操作演示、行业案例分析以及“X”证书培训资料的综合性资源库[5]。同时,引入药企实际生产流程的虚拟仿真实验,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药品研发、生产、质量检测等实践操作,提前熟悉未来工作场景和技能要求,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无缝对接,这些数字化资源的优化整合将极大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的生动性和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满足“1+X”证书制度下对学生知识和技能多元化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