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附属医院人才培养的高职医学专业学生临床实践能力提升路径

作者: 吴辛琼 衡会战 刘婷 李华 卿智全

基于附属医院人才培养的高职医学专业学生临床实践能力提升路径0

[摘           要]  学校和附属医院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存在差异,学校更注重学生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学历教育的规范性,而附属医院则更关注学生在临床实践中的实际工作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两者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协调,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出现教学内容重复或脱节的现象。因此,聚焦于附属医院人才培养提升高职医学专业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路径,以喀什职业技术学院“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人才培养模式及督导工作为例,结合附属医院实际优化课程设置、开发特色专科实践课程、组织临床病例讨论与情景模拟教学等实践能力提升路径的构建,旨在为高职医学教育提供有效策略,以增强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适应医疗行业需求。

[关    键   词]  附属医院;人才培养;高职学生;医学专业;临床实践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5)05-0057-04

医学教育承载着重大的社会责任与使命,其核心目标无疑是致力于培养有扎实临床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从而精准对接社会对医疗服务的多元化需求。高职医学教育作为医学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基层医疗卫生人才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1]。然而,当前高职医学专业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传统教育模式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实践教学时间不足等问题;另一方面,学生个体差异、附属医院与学校之间的管理与协作问题等也制约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因此,深入探索基于附属医院人才培养的高职医学专业学生临床实践能力提升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以喀什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对相关策略与实践进行探讨,以期为高职医学教育改革提供有益参考。

一、附属医院在高职医学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及管理模式

(一)附属医院在高职医学人才培养中的地位

附属医院在高职医学人才培养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首先,附属医院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关键纽带。高职医学教育旨在培养能够迅速适应临床工作的专业人才,而附属医院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医疗环境。在课堂上,学生所学的医学理论知识相对抽象,而在附属医院,他们可以目睹疾病的诊断、治疗过程。其次,附属医院是临床技能训练的核心场所[2]。它拥有丰富的医疗资源,包括各种先进的医疗设备和齐全的科室,学生可以使用设备进行实际操作训练,提高自己的实践技能。同时,不同科室的轮转实习,让学生接触多种疾病类型,拓宽临床视野,逐步掌握各种常见疾病的诊疗方法,为日后独立从事医疗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二)附属医院的管理模式

附属医院的管理模式是一个复杂而有序的系统,它需要兼顾医疗服务、教学和科研等多方面的需求。在医疗服务方面,附属医院通常采用分级诊疗和多学科协作的管理模式,医院根据患者病情的轻重缓急进行分级,确保急重症患者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3];在教学管理方面,附属医院建立了完善的教学体系,有专门的教学管理部门负责协调教学资源,包括安排实习学生的轮转计划、组织教学活动等,附属医院注重教师队伍的建设,选拔既有丰富临床经验又具备教学能力的医生担任带教教师,并定期对他们进行教学培训,提高教学质量。同时,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病例讨论、模拟诊疗等,以满足不同学习阶段学生的需求[4];在科研管理方面,附属医院鼓励医务人员开展科研活动,医院设立科研基金,支持有潜力的研究项目,建立科研平台,配备先进的科研设备和实验室,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

二、高职医学专业学生临床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实践教学环节不足

实践教学环节课程设置方面,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比例不够合理,往往理论课程占据主导,留给学生实践操作的时间有限[5]。另外,实践教学的资源短缺问题突出,实验设备陈旧、数量不足,一些高职医学院校的解剖实验室标本数量有限且部分老化,影响学生的观察和学习[6]。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不完善,部分基地规模小、接纳能力有限,不能满足大量学生的实践需求。而且,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多侧重于结果考核,忽视过程性评价,无法全面反映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学生个体存在差异

高职医学专业学生个体差异对临床实践教学影响显著[7]。在基础知识方面,学生入学时的知识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在中学阶段基础扎实,对医学知识的理解和吸收能力较强,而部分学生则在基础知识方面存在较多漏洞,这在学习复杂的医学理论和实践操作时差距明显加大[8]。另外,学习态度和动机也有很大差别,一些学生对医学临床实践有浓厚兴趣,积极主动参与实践课程、寻找实践机会,但也有部分学生缺乏积极性,只是被动接受教学安排。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方法不同,有的善于总结归纳,能快速掌握实践技巧,而有的学生则需要更多的指导和时间熟悉临床实践内容,这些差异给统一的实践教学带来了挑战。

(三)附属医院与高职院校衔接存在问题

附属医院与高职院校在衔接上存在诸多问题。教学目标方面,两者有时缺乏一致性[9]。高职院校更侧重完成整体教学大纲要求,注重学生知识体系的完整性,而附属医院则更关注学生在临床环境中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这种差异会导致学生在实习阶段出现迷茫。另外,管理协调方面存在困难,附属医院有自身繁忙的医疗工作,而学校有既定的教学安排,在实习学生的管理、教学安排等方面容易出现沟通不畅的情况。而且在师资合作上不够紧密,学校教师与附属医院带教教师之间缺乏常态化的交流,不能充分了解彼此的教学方法和学生情况,影响了教学质量和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三、基于附属医院的高职医学专业学生临床实践能力提升路径构建

(一)结合附属医院实际优化课程设置,增加实践课比例

优化课程设置并增加实践课比例对高职医学专业学生临床实践能力提升具有诸多显著好处,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10]。学生得以在附属医院真实的临床环境中进行操作练习、在病房熟练地为患者进行身体检查、在手术室协助医生进行简单手术操作等,这使其在毕业时能够迅速适应临床岗位工作。为实现这一目标,一是调整课程结构,合理压缩理论课程非核心内容,将节省的课时用于实践课程,比如在解剖学课程中,减少理论描述部分,增加标本解剖操作时间。二是整合实践课程,把各学科相关实践内容系统整合。三是开设特色实践课程,结合附属医院优势和当地疾病特点,使学生深入掌握地方病诊疗方法。四是增加实践课程频次,将实习分散到多个学期,让学生在不同阶段都能接触临床实践,保持实践技能熟练度。

以喀什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在课程结构调整方面,学院在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中,将基础医学课程如生理学、病理学等理论课程进行精简,在保证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将更多时间用于临床实践课程。例如,在病理学课程中,减少一些复杂病理生理机制的冗长讲解,增加病理切片观察和病例分析的课时,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际病理切片和分析真实病例理解疾病的病理变化过程,提高对疾病的诊断能力。在整合实践课程方面,学院可以把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等临床学科中的实践技能部分整合为临床综合技能实践课程。在这门课程中,学生可以在附属医院的模拟病房和临床科室中进行综合实践训练,包括模拟接诊患者、进行体格检查、制订诊疗计划、实施治疗措施等一系列临床操作,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临床技能。学校还可以开设特色实践课程,鉴于喀什地区是传染病高发区,学院依托附属医院的传染病科优势资源,开设喀什地区常见传染病防治实践课程,学生需要在附属医院传染病科医生的指导下,深入了解当地常见传染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并参与到患者的护理和管理工作中,掌握传染病防控的实践技能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在增加实践课程频次方面,学院可以将原本集中在第三年的临床实习分散到多个学期。从第一学期开始,学生就有机会到附属医院进行短期的专业认知实践,了解医院环境和医疗工作流程;第二学期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门诊实践,接触常见疾病的诊疗过程;第三学期到县级人民医院进行更深入的临床科室轮转实习;第四学期在临床技能训练中心进行强化训练,并再次回到附属医院进行综合实践考核。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在不同阶段都能持续获得临床实践经验,不断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

(二)开发特色专科实践课程,全面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

特色专科实践课程聚焦于特定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使学生能够深入学习和掌握某一专科方向的前沿技术和实用操作,有助于培养学生在复杂病情诊断和治疗中的精准判断能力。另外,双师型教师队伍要求教师既具备扎实的理论教学能力,又拥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这促使教师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将最新的临床案例和技术融入教学中,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实用。

以喀什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在维吾尔医学特色诊疗课程开发方面,学院可以与附属医院维吾尔医科合作,深入调研当地维吾尔族群众对传统医学的需求和常见疾病类型。课程内容涵盖维吾尔医基础理论如四大物质学说、气质学说等。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首先在学校的模拟实验室学习理论知识和进行简单的模拟操作,然后到附属医院维吾尔医科的门诊和病房进行实践。通过这样的课程学习,学生不仅掌握了维吾尔医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能更好地为当地维吾尔族群众提供医疗服务。针对喀什地区实际情况,学院可以开发传染病防控实践课程。与附属医院感染科合作,课程内容包括常见传染病的流行病学调查、诊断方法、防控措施以及医院感染控制等。在教学资源整合方面,利用附属医院感染科的实验室进行传染病检测技术的实践教学,如细菌培养、病毒核酸检测等操作。同时利用医院的传染病病房作为学生观察和参与患者护理的场所。另外,为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学校具体做法如表1所示。

喀什职业技术学院为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从选拔与引进、培训与提升、激励与考核、合作与交流四个维度采取有效举措,有力推动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提升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水平。

(三)组织临床病例讨论,开展附属医院情景模拟式教学

1.临床病例讨论的具体实施

组织临床病例讨论和开展附属医院情景模拟式教学对高职医学专业学生临床实践能力提升大有裨益,能加深学生对疾病的理解与认识。在病例讨论中,学生接触真实病例细节,如病史、症状、检查结果等,将理论与实际结合,深入理解疾病机制与诊疗方案。为组织临床病例讨论,附属医院教师可以从临床实际挑选涵盖常见与疑难病症且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病例,确保病例资料完整,包括详细病史、症状、体征、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结果等。教师将学生合理分组,每组人数适中,提前发放病例资料让学生预习。讨论时每组推选组长负责,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教师引导讨论方向。讨论结束后教师可以进行全面总结,肯定学生的积极表现,针对病例诊断、治疗及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详细分析、讲解,梳理正确临床思维过程。

以喀什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在学习消化系统疾病时,学院附属医院教师可以选取一个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病例。病例资料包含患者长期的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病史,多次结肠镜检查所见的肠道黏膜病变特征,以及血液检查中的炎症指标变化等。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提前两周发放病例资料。在讨论课上,教师组织各小组学生热烈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与患者饮食、生活习惯以及遗传因素的关系,并探讨目前的治疗药物及治疗周期的选择依据。讨论结束后,教师进行总结点评,详细阐述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病理生理机制、临床表现特点、诊断标准及治疗原则,强调长期维持治疗和定期复查的重要性。同时,对学生在讨论中展现出的积极思考和团队协作精神给予表扬,针对部分学生对疾病并发症认识不足等问题进行重点讲解。通过这次病例讨论,学生可以对溃疡性结肠炎这一消化系统疑难病症有更透彻的理解,临床思维能力得到显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