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教书”与“育人”深度融合的高职院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探究
作者: 姚岚 邹卫妍 胡薇叶
[摘 要] 高职院校专业教学中“教书”与“育人”的融合已成为提升教育质量和重塑教育生态的核心议题。专业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知识传授、技能养成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开展思想引领和价值塑造的重要抓手。为实现“教书”“育人”更深层次的融合,破解融合中存在的现实困境,高职院校需进行系统化的课程体系设计,强化顶层规划,明确专业教学目标,构建协同发展、多维融合的课程标准体系,并推动纵横整合,创新递进式、交叉性专业课程结构,建构“岗课赛证”一体化的课程内容体系,提升教学效果。另外,要落实“三教改革”,构建资源共享、闭环管理的课堂教学体系,从而推动教育实践的全面创新。
[关 键 词] “双高计划”;高职院校;教书育人;“三教”改革;“岗课赛证”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5)05-0061-04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将“教书”和“育人”有机融合,培养高质量人才,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新鲜血液。2019年,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出台了《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该意见强调,高职院校应“大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思想政治工作格局,实现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培养高度融合”。[1]由此可见,“双高计划”一方面把奋力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细化为具体行动,为高职院校的提质培优创造了契机,另一方面对高职院校教书育人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在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与实施过程上,着力推动“教书”与“育人”的深度融合,以实现育人和育才的协同发展。
一、高职院校专业课程体系“教书”与“育人”融合的价值共识和内涵特征
专业课程体系是同一专业不同课程按照门类顺序排列,是教学内容和进程的总和。[2]课程体系是在一定的教育价值理念指导下构建的,本身就蕴藏着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结合。“教书”侧重于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核心在于“才”;“育人”则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核心在于“德”。两者必须融合,才能实现“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3]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教书”与“育人”融合,其内涵特征包括全面性、协同性和个性化。
(一)全面性
即知识与技能并重、德育与智育融合。高职院校在专业教学中强调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不仅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培养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心健康、创新思维、团队合作和职业道德,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其全面成长。
(二)协同性
即课程体系、教学资源和教育主体的协同。高职院校通过构建跨学科、跨专业的课程体系,促进知识融合与互补,提升学生的综合应用和创新能力;整合校内外教学资源,如实训基地、企业合作和师资力量,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和实践机会,促进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师、学生和企业共同参与教学,形成校企合作的良好氛围,推动“教书”与“育人”目标的实现。
(三)个性化
即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兴趣、学习基础和职业规划,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方案和指导,激发学习兴趣和潜能,促进个性化发展。通过创新教学模式,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升教学效果和学习体验。同时,关注个体差异,提供心理咨询和职业规划等服务,帮助学生解决成长中的困惑,促进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二、高职院校专业课程体系在“教书”与“育人”融合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课程体系是育人活动的指导思想,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和依托,它规定了培养目标实施的规划方案。[4]在教育部“双高计划”的推动下,高校融合“教书”与“育人”这两大核心职能,已成为提升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议题。传统专业课程教学体系往往偏重于知识技能单向灌输的“教书”,忽视了学生品德塑造、职业素养培养及创新能力提升的“育人”层面。面对社会对高技能人才多元化、高质量化的迫切需求,高职院校亟须突破瓶颈,探索一种深度整合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技能锻造与素质提升并重的全新课程体系。然而,这一融合之路充满挑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缺乏融合路径的顶层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与思政育人体系的融合大多流于表面,知识传授与价值塑造无法并行,专业课程体系的宏观育人目标与微观教学实施之间存在断层。[5]
二是课程思政资源分散及保障机制不完善。专业课程思政资源分布零散,保障机制碎片化,信息化支撑作用发挥不够,严重制约了思政成果的有效转化。信息技术的应用为“教书”与“育人”融合提供了新机遇,数字化工具的使用使教学内容更具互动性、灵活性和可操作性。[6]但高职院校在数字化平台和在线教学工具的使用上尚未充分发挥其潜力,无法实现课堂教学的个性化和定制化,无法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三是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的协同性不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的协同性和体系性往往不高,且创新性不足。专业课程中的课程思政内容往往与思政课程不能形成呼应,存在内容、形式等层面的割裂,无法形成有效呼应的统一整体,反而会淡化思政育人的效果。[5]
四是教师推进融合的内在动力不足。教师作为“教书”与“育人”融合的关键,其教育理念、专业背景和教学能力直接影响课程目标的实现和教学方法的创新。要实现深度融合,教师需具备高水平的教育素养和创新能力,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有效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和综合素质培养。因此,高职院校亟须构建“教书”与“育人”深度融合的专业课程体系,以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克服现有挑战。
三、基于“教书”与“育人”深度融合的高职院校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课程体系是一个复杂的教学系统,包括专业课程的目标体系、标准体系、结构体系、内容体系、教学实施体系等子系统。课程体系要真正实现“教书”与“育人”的深度融合,就必须做好整体设计,把育人要素全面贯穿于课程的目标体系、标准体系、结构体系、内容体系、教学实施体系。
(一)坚持五育并举,构建清晰明确、可评可测的专业课程目标体系
课程目标是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一般来说,应当包括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层面的具体目的,是确定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7]高职院校在推进“教书”与“育人”深度融合的过程中,以行业需求和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系统化地探讨“教书”与“育人”之间的内在联系,充分考虑学生的成长规律与学习特点,明确学生在专业知识、技能、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创新意识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方面的具体要求与标准,使课程目标具体化和可操作化,为课程设计提供清晰的指引。
课程目标应细化为可操作的子目标,结合显性与隐性目标,涵盖知识、技能、实践、能力、素质与职业发展。(见表1)显性目标如理论知识掌握与专业技能培养,可通过具体教学活动直接评估;隐性目标如职业态度、社会责任感与文化素养,则通过长期教育实践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发展。
实际操作中,强调各目标类型之间的相互联系与促进,如知识目标通过实践技能的应用得到巩固,实践目标则通过现场操作与项目实训提升能力目标的达成。此外,素质目标如环保意识和责任感,与职业目标(如职业道德和持续发展)密切相关。系统化的课程设计应确保各目标的协同发展,同时通过项目化教学和协同评价反映学生的全面成长。
(二)融入思政要素,构建同向同行、协同发展的专业课程思政体系
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课程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8]在制定课程标准时,应深度融入“五育”教育理念,强调德技并修,以德为先。在教学内容、方法与实施中挖掘思政元素,设计德育活动、志愿服务、安全教育、社会责任与绿色环保等实践活动,将职业道德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紧密结合,将爱国情感、社会责任感、工匠精神等隐性思政元素渗透,强化诚信、责任心与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实现专业课教学与思政课程的协同效应,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内化价值观,全面提升综合素养,从而构建“课程思政+思政课程”体系。同时,课程标准应充分结合行业前沿动态、创新创业精神和国际职业标准等关键要素,及时进行升级更新,确保课程标准的系统性与先进性。全面覆盖的课程思政,将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构建出全方位、多维度的育人体系。此举不仅使课程标准更符合行业需求,同时也有效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职业道德水平,为他们的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推动纵横整合,创新构建递进式、交叉性专业课程结构体系
在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中,应充分考虑学生学习阶段的递进性和多学科交叉的特点,形成纵向与横向整合的课程结构。
课程体系的纵向整合应基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认知发展规律,构建从基础到高级、层层递进的学习路径。基础阶段通过“底层共享”课程,提供公共基础课和专业群共享基础课,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并渗透思想道德教育;中级阶段的“中层融合”侧重于各专业知识的融合,深化专业理解,加强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高级阶段的“高层互选”则引导学生根据职业方向进行专业化学习,培养综合能力与职业素养。这种递进式的课程设计确保学生在不同阶段同步提升知识、技能与价值观,体现立德树人为核心的教育理念。[9]
在同一学习阶段,课程体系的构建还必须注重横向整合,打破传统学科的界限,进行跨学科的交叉融合,增强课程之间的协同性与互补性,为学生提供广泛的学术资源和多样化的学习路径,提升课程体系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促进知识广度与深度的有机结合,培养跨学科思维、创新能力与综合素养。例如,在专业课中融入项目管理、数据分析、团队合作等多领域知识,使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能够综合运用多方面技能,形成全面的解决方案。这种横向整合不仅提升了学生的专业能力,还通过融入社会责任、伦理意识等价值观教育,促使学生在知识学习中内化正确的价值观,实现教书与育人的深度融合。
纵向与横向的双重整合,使课程结构既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阶段性,又促进了多学科交叉与融合,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复合型人才提供了理论支持与实践路径。
(四)统筹岗课赛证,建构模块化的专业课程内容体系
专业课程内容体系的优化应紧密对标行业标准与岗位需求,关注行业发展趋势与新兴技术动态,响应“岗课赛证”一体化的教育要求,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与方法,确保课程内容的针对性、实用性、前瞻性和创新性。岗课赛证一体化要求专业课程必须紧扣岗位能力需求,建构相应的模块化课程内容,并进行优化组合,为学生根据职业方向提供细分的模块选择。这些模块应当涵盖基础性通用技能模块、专业单项技能模块、综合性技能模块、职业发展方向性模块,实现“岗课赛证”一体化设计,确保学生在掌握核心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能够根据职业规划进行个性化学习。[10]这一课程体系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使其从多元视角解决复杂问题,还可以在学习过程中融入价值观教育,实现教书与育人的有机融合。
(五)推进“三教”改革,构建资源共享、数字赋能的课堂教学体系
专业课程课堂教学体系是课程教学实施的具体过程,涉及教材、教法、教师及教学资源、教学环境等多个载体要素。要实现教书育人的深度融合,还必须在这些载体要素上进行优化设计。一是整合教学资源。在课堂教学中,教学资源的整合与优化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通过建设集中化的教学资源库,整合线上线下的优质资源,如在线开放课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案例库及数字图书馆等,形成多样化的教学资源集群。这些资源不仅需要具备权威性和及时更新的特点,还应通过建立资源共享机制,打破院系和专业之间的壁垒,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高效利用,从而支持更广泛的教学需求。二是创新教材教法。通过开发活页式、工作手册式及“X”系列教材,并结合线上线下的智慧教学方法,能够更好地适应多样化的教学需求。借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精准分析,支持个性化教学。此外,通过全过程闭环评价,可以全面反映学生的知识掌握、技能提升及综合素质的发展情况。及时反馈评价结果,不仅帮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还能优化其学习策略,从而提升学习效果。三是强化教学过程融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专创融合、德技融合、赛教融合”的理念,通过教学创新团队的活动,可以促进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与路径。通过举办教学能力大赛和研讨会等形式,可以激发教师的创新潜能,进一步提升整体教学水平。这种融合不仅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也推动了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创新。四是加强专业课程教师团队建设。高质量的教师团队是课堂教学的基础。通过构建多梯队、高水平的教师团队,包括校际、校企“双师型”教师及非遗传承人等,能够全面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思政育人能力。同时,应建立教师的持续培训与发展机制,定期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提升其教学能力,确保教师队伍能够紧跟时代步伐,满足职业教育不断发展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