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接受论视域下高职课程思政建设调查与研究
作者: 李乐霞 霍静[摘 要] 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接受是检验课程思政建设成效的重要标准。课题组从接受论视角出发,围绕传导者、接受主体、接受客体、接受媒介和接受环境等分析课程思政建设状况,提出了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意识和能力、系统挖掘课程思政元素、以师生思维共振回应学生需求、发扬媒介优势和建设良好课程思政环境等加强高职课程思政建设的对策建议。
[关 键 词] 接受论;课程思政;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29-0013-03
课程思政建设的目的是让学生在专业课和综合素养课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接受就成为课程思政建设成效的重要检验标准。为了精准把握当前高职课程思政建设情况,课题组从接受论视角出发,围绕“传导者、接受主体、接受客体、接受媒介和接受环境”[1]五个二级指标,设计了“高职课程思政建设情况”调查问卷。问卷包含15道单选题,9道多选题,1道开放性问题,共发放545份,回收530份,有效率为97.2%。通过调查把握高职课程思政建设状况,认为当前高职课程思政建设情况总体得到加强,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并据此提出可行性建议。
一、高职课程思政建设整体得到学生认可
(一)教师课程思政意识和建设能力有所增强
大学生感受到教师融入了思政元素。在专业课中,25.5%的大学生认为“所有课程都有”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58.9%学生认为“大部分课程有”,两者合计达到84.4%。在专业课授课中,40%的学生认为“每节课都能感受到”思政元素,48.1%的学生“经常能感受到”,两者合计达到88.1%。84.2%的大学生认为教师的课中环节渗透了课程思政教育。
(二)学生对课程思政教育充满期待
97.7%的大学生认为在专业课教学中,有必要注重课程思政元素教育,对引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持“非常欢迎”“比较欢迎”的学生达到92.5%。90%的大学生认为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将有助于自我成长;67.6%的大学生认为课程思政建设有助于拉近和教师的距离;77.9%的大学生认为课程思政建设有助于增强专业自信,这表明学生对课程思政充满期待,这就让我们继续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充满了信心,同时也对教师课程思政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三)学生对课程思政教育整体效果感到满意
高职大学生对学校课程思政整体呈满意态度,表示“非常满意”“比较满意”的学生达到90.6%。学生认为增强了对课程思政的了解,表示“十分了解”“了解”课程思政的人数占到92%。大学生对课程思政的涵义有明确的认识,74.3%的大学生认为课程思政是“一种课程观,是与专业课融合的思想政治教育”。认为课程思政“提高了政治思想觉悟,提升了理论知识储备”“了解了国家重大政策方针及时事热点问题”“提高了对职业发展趋势、行业前景的认识”“坚定了理想信念以及目标追求”“增强了‘四个自信’,明确了实业报国使命”“提高了专业知识的兴趣和自觉性”“树立了职业精神,提升了职业素养”比例分别为88.3%、83%、75.1%、73.2%、70.4、63.2%、62.6%,收获很多。
(四)教师善于运用多种形式开展课程思政教育
高职专业课和综合素养课中有效融入思政元素的教学方式是多种多样的,38.5%的学生认为教师最主要是“挖掘历史人物、故事、重大事件等文化等背景资源,以文化人”,26.8%的学生认为教师最主要是“以案例解析,以事服人”,11%的学生认为教师最主要“设置情境激发情感共鸣,以情感人”,11%的学生认为教师主要“讲授为主,以理服人”,96.2%的学生认为教师会在“考核标准和考核内容里体现”课程思政内容。
(五)学校初步形成良好的课程思政建设氛围
调查显示,83.8%的大学生认为专业课教师有育人责任;70.4%的大学生认为综合素质课教师有育人责任;68.7%的大学生认为校长、院部书记等决策管理层人员有育人责任;86.4%的大学生认为辅导员有育人责任;43.6%的大学生认为后勤、保卫等服务人员有育人责任。大学生感受到高校立德树人的责任是由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和综合素质课教师协同进行的;管理意味着服务,从学校领导、二级院部管理者、辅导员,到学校学工、后勤、保卫等部门都承担着育人的责任。学校在国家级、省级精品在线课、省级和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带动和影响下,在学校全体教师协作努力下,初步形成了全课程和全员育人的良好氛围。
二、高职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学生对课程思政涵义和作用的认识还存在误区
如还有11.7%的学生认为课程思政“是在专业课堂上留出专门时间上思政课”;9.8%的学生认为课程思政“是思政课程和专业课程之外的一种新课程”。21.3%的学生认为课程思政“是打断和干扰专业课程的学习”;24.2%的学生认为课程思政冲击了专业教育,属于喧宾夺主;12.3%的学生认为课程思政是“硬性的规定,是形式主义”,这说明有的教师在课堂中开展课程思政的形式和效果不佳,给学生带来了负面影响。
(二)课程思政还不能体现在所有课程和课程的所有环节
在所有专业课程中,15.3%的学生认为“少部分课程有”思政元素,0.4%的学生认为没有思政元素,两者合计占15.7%;在专业课教师的具体授课中,11.1%的学生认为“偶尔能感受到”思政元素,0.8%的学生“没有感受到”思政元素,两者合计占11.9%;课前课后环节体现不明显,12.5%的学生认为“课前”有课程思政教育,3%的学生认为“课后”没有课程思政教育,两者合计占15.5%,这说明还有不少空白亟须填补。
(三)学生对课程思政建设的满意度有待进一步提升
8.3%的学生对课程思政建设效果感到“一般”,加上认为比较不满和非常不满的学生共占9.4%。24.5%的学生认为专业课教师挖掘出来的专业课程背后的重大事件、历史人物及感人故事体现出来的精神对自己价值观念影响“一般”,这说明教师尽管挖掘出了思政内容,但思政元素的渗透并非单纯讲述和灌输,课程思政形式还有待进一步丰富。36.8%的学生认为课程思政教育“内容生硬添加,引发学生反感”,36.6%的学生认为课程思政教育“授课方式陈旧单一,缺少创新”,在增加实践、以行导人方面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四)课程思政内容还不能很好地契合学生需求
25.3%的学生认为课程思政教育“内容重复,缺乏新意”,18.5%的学生认为课程思政教育“仅仅是为了完成任务,内容肤浅”,说明课程思政元素挖掘需要系统建构,角度新颖,相得益彰,贴近学生,避免情感缺乏、内容空洞和低水平重复。
(五)课程思政建设环境还有待进一步改善
96.7%的大学生能认识到思政课教师有育人的责任,但对别的岗位教师的思政教育功能则认识不清。16.2%的大学生没有意识到专业课教师有育人的责任,29.6%的大学生没有意识到综合素质课教师的育人责任,这说明有的专业课和综合素质课重知识轻育人,重智育轻德育,还需要进一步强化课程思政意识;仍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学生不了解学校管理层、后勤服务等部门的思政育人功能,说明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仍需要进一步强化。
三、提高高职课程思政建设效果的对策建议
课程思政建设是促进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与思政课形成协同效应的重要途径。只有立足学生对课程思政的接受状况,深化课程思政建设,才能“切实打通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紧密结合‘最后一公里’”[2],增强课程思政实效。
(一)提升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和能力是关键
教师作为课程思政元素的传导者,是沟通课程思政教育内容和学生的桥梁。提升专业课和综合素养课教师的课程思政自觉意识和能力水平,要自觉学习相关文件,把握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增强使命感;自觉学习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提升素养,既做传授知识提升能力的“经师”,更要做影响学生品德、品格、品行的“大先生”;自觉向国家省市级课程思政示范课学习,与思政课教师携手合作,以集体备课、比赛研讨、课题申报、示范课项目等形式合作研究;以创新精神开发高质量的教学设计、饱满的课程思政内容、逻辑严密的论证、水到渠成的引领、幽默风趣的语言、以身作则的师者风范、对学生真情的关心爱护,来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对理想的求索、对人生价值的追求和对未来的
憧憬。
(二)系统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是基础
大学生对课程思政呈欢迎态度,原因就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接受客体,对学生成长成才具有根本的思想价值引领作用。深入系统挖掘思政元素,要从顶层设计通盘考虑,在课程体系建设、教材修订、课程标准和教案制定、教学方法选择和教学实践活动开展等方面充分体现立德树人根本要求,充分渗透课程思政元素,重点突出理想信念、家国情怀、文化自信、职业素养等内容。以红色精神谱系为核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为重点,围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突出理想信念教育;围绕专业中与家国命运同频共振的历史人物、大事件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家国情怀;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中包含的专业发展历史增强文化自信。围绕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社会主义道德观、法治观等渗透职业素养教育。
(三)把师生思维共振作为立足点
学生是课程思政建设的接受主体,总是依据一定的需要来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这构成了主体接受的动力源泉。[3]只有契合学生所思、所急、所盼,学生才能感到自身需要获得满足而主动接受客体。高职大学生对前途和未来既有期盼又有迷茫,对理想和人生既有憧憬又有困惑。课程思政应把师生思维共振作为立足点,回应学生需求,吸引学生自觉学习和接受思政教育内容。教师要结合世界百年未有之变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处于关键期的大时代背景,引导学生深刻认识职业发展趋势和行业前景,增强“四个自信”和以实业报国的使命感、责任感;紧密结合信息化和工业化结合带来的工作岗位要求的新变化,提升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兴趣,自觉提升职业素养;深入挖掘行业领域古今中外历史名人典故和重大事件,激发学生向行业前辈学习的自觉性,厚植家国情怀,砥砺前行。
(四)把发扬优势作为有效途径
接受主体总是在一定媒介作用下接受传导者提供的课程思政教育内容,需要接受媒介要素的协同作用,充分发扬接受媒体优势因素将有助于顺利推进课程思政教育过程。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从学生关注的问题出发,以任务驱动的形式,在指导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志愿服务的过程中,把课程思政课堂、校内实践、企业实践活动结合,帮助学生在参与体验中内化知识、增长才干、增进职业认同,以行动践行为人民服务的职业初心使命。打造信息化高效示范课堂,依托线上课程平台,课前布置观看微课、书籍阅读、分组材料搜集等任务,通过微信、QQ等指导学生高质量完成作业,课上融合传统教学、线上直播、学生讲解,课后回放教学内容,练习巩固知识点,指导学生实践活动,拓展了教育时空,密切了师生关系,个性化指导也更有助于学生成长。
(五)把良好的课程思政环境作为保障
夯实“大思政课”格局,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教务处统筹管理、各教学单位主攻建设、各职能部门全力配合、马克思主义学院协助、社会广泛参与的格局,营造浓厚支持课程思政建设氛围。建立健全制度体系,召开专题研讨会提供建设思路、分享优质示范课经验、组织名家辅导培训;培育各级示范课程、开展教学比赛,形成竞相研究氛围;在年终考核、职称评聘中,加大教师课程思政业绩比重;提供良好保障,“让教师有更多时间精力安心教学科研”[4]。探索评价改革体系,注重多元、过程考核和增值性评价,既考察基础理论知识,更要将学生日常学习态度和行为表现、社会实践成果等纳入考核体系,在知行统一中综合评价,强化接受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建军.接受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教学与研究,2002(2):71.
[2]教育部.教育部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推进会召开[EB/OL].(2021-06-10)[2021-11-11].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moe_1485/202106/t20210610_
537324.html.
[3]刘铁栋,孙世平.思想教育接受论[J].华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03(3):59.
[4]怀进鹏.胸怀国之大者 建设教育强国 推动教育事业发生格局性变化[N].学习时报,2022-5-6(1).
◎编辑 张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