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问题与路径
作者: 韩学芹[摘 要] “三全育人”是高校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三全育人”改革的根本是厘清“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以学生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于一体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阐述了“三全育人”的内涵,在分析了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提出从系统设计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延展“三全育人”“全”的范围、深化“三全育人”“育”的深度三个维度架构实践路径。
[关 键 词] 高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问题;路径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29-0031-03
全国教育大会指出,新时代高校教育改革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这是保证高校为党育人和为国育才的关键。“三全育人”是高校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随后,中共中央、国务院、教育部先后发布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发〔2016〕31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教党〔2017〕62号)、《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号)、《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教思政〔2020〕1号)等制度文件,推动高校创建一体化的“三全育人”工作体系,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教育部办公厅2018年发布了《关于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教思政厅函〔2018〕15号),启动了高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2018、2019年2个批次共遴选综合改革试点区8个,试点高校25个、试点院系92个,探索改革与实践的路径和方法,为其他院校开展“三全育人”改革积累了经验与教训。
一、高校“三全育人”的基本内涵
“三全育人”是一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是对“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简称。这一工作理念萌芽于20世纪50年代,中国教育工会提出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口号,即“三育人”概念。随着中国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三育人”工作理念不断丰富。2005年,首次明确提出“三全育人”,强调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建立全体教职员工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工作机制,强调将思想政治教育落实到每一位教职员工、每一个教育环节、每一个教育层面。进入新时代,“三全育人”从政策指导、理论研究和高校实践等维度深入推进,成为指导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工作原则和综合改革方向。“三全育人”的核心是学校建立“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心理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资助育人、组织育人”“十大育人”体系。
(一)全员育人
“全员育人”是从育人主体的维度,强调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影响的所有人均是育人的主体,要求学校、社会上的每个组织和个人都要承担育人职责,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成为“教育者”“育人者”,实现人人育人。狭义上,育人主体是指学校内部的全体教职员工和学生;广义上,育人主体包括学校内部教职员工、学生以及社会上的相关主体。
(二)全程育人
“全程育人”是从育人的时间维度,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实现育人过程全覆盖。狭义上,全程指学生在学校的学习阶段,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和覆盖学生在校的全过程,即从新生入学开始到学生毕业的教育教学全过程;广义上,全程指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覆盖其在高校、实习单位及社会生活的全过程,特别关注各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序衔接,相互支撑。
(三)全方位育人
“全方位育人”是从育人的空间维度,强调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体系的全方位、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全时空,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建立“十大育人”体系。狭义上,全方位包括学校内部的教学工作、组织工作、管理工作、服务工作、网络环境、校园文化等工作层面,均应挖掘思政元素,明晰思政工作职责;广义上,全方位涵盖学校、家庭、社会等大育人环境的构建,强调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为学生营造统一的价值观和德育环境。
二、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教育部高度重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各高校在不同层面开展了“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高校“三全育人”工作顶层设计有待完善
新时代,中国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大力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中共中央、国务院、教育部提出了“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课程思政改革、辅导员团队建设等多项举措,各高校积极落实改革举措,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调查发现,高校普遍存在缺乏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的顶层设计:一是大多数高校未建立或授权相关职能处室专项负责“三全育人”改革工作,缺乏专职人员研究和推进此项工作。二是高校出台的“三全育人”工作方案缺乏统一规划,各条线的思政工作任务存在割裂,部分高校未出台专项工作方案。三是各职能处室、二级学院之间职责分工过于明确,在开展“三全育人”工作上缺乏配合,未能发挥1+1>2的效果。四是缺乏与学校特色相结合的育人文化品牌塑造,出现用文件落实文件,未能从学校层面总体规划和建设育人文化,育人措施零打碎敲等。比如,专业课与思政课的同向同行工作,教育部发布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了各专业推进课程思政的核心思政要点。但在学校层面,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思政教师和二级学院的专业课教师由于行政归属的不同,普遍各行其是,未能形成共同研讨、共同推动的工作氛围。
(二)高校“三全育人”中“全”的范围有待补充
“三全育人”教育理念中,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键在“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方案要求“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高校办学治校全过程,落实到教职员工职责规范之中”,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三全育人”的“全”存在缺失。一是“三全育人”中全员育人主体涵盖不全面。宏观上,家庭、企业和社会等育人主体参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较少,甚至弱化了学校的教育作用;中观上,除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处、团委外,其他职能处室和教辅机构的育人主体意识缺失;微观上,专业课教师、后勤保障人员、行政处室管理人员等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责认识不足。二是“三全育人”中的全过程存在断裂。高校大思政工作格局构建过程中,普遍对人才培养全过程中校外实习实训、校内课余时间、寒暑假等环节缺乏教育活动设计,使得育人效果大打折扣;思政课与专业课同向同行育人过程中,专业课教师挖掘思政元素不科学、不深入,实施效果有待提升。三是“三全育人”中的全方位存在空白。高校的“社会服务”和“科技创新”两大功能模块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缺失缺位;“三全育人”体系的环境育人、网络育人、资助育人等育人功能未能有效发挥。
(三)高校“三全育人”中“育”的深度有待挖掘
高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目的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高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师大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目前在高校推进“三全育人”改革过程中,“育”的功能和内涵急需深入挖掘。一是企业这一育人主体的“育”人功能发挥不足。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当前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路径,但行业、企业更多是承担“五育并举”中的智育,其得天独厚的敬业、诚信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工匠精神育人元素和功能有待挖掘。二是学校“三全育人”的育人深度不够。课堂主渠道“育”人深度还不够,思政课注重“教”的质量,但“育”的成效并不显著,专业课开始尝试发挥育人功能,但育人的深度和广度有待提升,“育”的功能发挥不足。此外,学校行政、管理、服务等部门重管理轻育人,甚至出现负面影响学生价值观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养成,如服务部门,是否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三是学校全方位育人内容建设有待深入。新时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各高校普遍建立了教学空间、育人网站等,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但具体内容缺乏系统设计,价值引领不足。
三、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路径
(一)系统设计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
教育部“三全育人”改革的总目标指出:“一体化构建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使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在高校层面,一是建立“三全育人”改革办公室,负责整体推进学校“三全育人”改革工作。办公室设在党委宣传部,接受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负责整体规划与设计学校“三全育人”工作方案,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二是研究出台“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和“十大育人”体系实施标准。详细设计学校“三全育人”改革的总体目标、实施要求、主要任务和保障机制,系统化推进学校的“三全育人”改革工作。三是建立多主体协同育人机制。“三全育人”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多个育人主体、涵盖学校所有行政、教辅、教学机构,学校需要建立多方协同的联动机制。宏观层面,建立以学校为牵头单位,校企合作单位、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多主体育人机制;中观层面,由党委宣传部牵头,教务、学工、后勤、人事、组织、教学单位等部门分工负责的工作推进机制,共同研制“十大育人”体系建设内容与标准,协同推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延展“三全育人”“全”的范围
“三全育人”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种模式,涉及教育主体、教育过程和教育环境等要素。新时代,随着高校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也需要因势而变。一是全员育人的“员”扩大范围。宏观上,高校育人工作的主体从学校扩展至企业、家庭和社会,需要政府与高校高度重视其他主体育人作用的发挥;中观上,“三全育人”业务主体由以往的学生处、团委、思想教研室拓展至学校所有的职能处室和二级学院,均肩负着“十大育人”体系的育人职责;微观上,学校内部“三全育人”的主体从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团支书扩展至专业课教师、学生同伴、后勤人员、管理人员等,每一位教职员工和学生同伴均是学校育人工作的主体。二是全程育人的“程”加以延伸。从校内看,育人工作的时间线从思想课的显性教育延伸至专业课、业余时间的隐性教育;从校外看,随着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产教融合日益深入,育人工作从校园全域延伸至校外企事业单位的实习、实训环节、社会上的兼职工作等。三是全方位育人的层次加以扩大。高校育人工作从课程育人、活动育人延伸至网络育人、环境育人等“十大育人”体系,空间维度多层次扩展、相互交叉。“三全育人”的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一体化育人体系,需要高校综合设计,系统推进,落到实处。
(三)深化“三全育人”“育”的深度
高校“三全育人”的根本在“育”,关键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完成高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在深化“三全育人”改革的过程中,高校需要深度挖掘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科技创新中的育人资源、育人元素,为“育”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营造良好的氛围。一方面高校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的“六个下功夫”为工作目标,挖掘学校管理、服务等条线工作中的育人价值和育人文化,以此引领各项工作的开展,如科研工作,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国界,引导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坚定理想信念。另一方面高校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的“八个相统一”为引领,继续强化思政课课堂主阵地,开展思政课教学改革与创新,确保思政课的教学实效,不断提升教学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同时以“八个相统一”和“四有好老师”引领高校专业课教师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深入挖掘课内、课外思政元素,努力建设线上、线下教学资源,切实发挥每一门课程的育人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Z].2020-04-28.
[2]中共教育部党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Z].2017-12-05.
[3]董秀娜,李洪波,杨道建.“三全育人”理念下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三维路径[J].思想教育研究,2021(1):151-154.
[4]葛清清.“三全育人”的理论逻辑和实践路径研究[D].芜湖:安徽工程大学,2020.
[5]胡守敏.新时代背景下高校“三全育人”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7):68-70.
◎编辑 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