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时代高职院校大学生劳动教育问题与实践路径探究
作者: 沈云玉 徐捷 陈剑波[摘 要] 高职院校是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的产出地,发展前景大有可为。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大学生教育的重要内容,能有效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现阶段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实施成效不明显,拟从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和情怀、整合学校教学资源拓宽教学渠道、积极发挥家庭劳动教育正向作用等方面探索劳动教育实践路径,立足劳动教育课程创新劳动教育,加强劳动教育的实践性,着力构建高职院校更全面的劳动教育机制,以促进学生“五育”发展。
[关 键 词] 大学生;劳动教育;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29-0034-03
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把劳动教育的地位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同时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更是学校人才培养的关键一环,劳动教育成效直接影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情怀、劳动价值观和劳动技能”[1]。劳动教育是新时代我们党和国家对小、中、大学生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学校应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育人相互贯通,拓展劳动教育在教育教学、创新创业、校企合作、社会服务、公益志愿服务等方面的内涵和形式,保障劳动教育全方位融入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注重劳动教育实施成效,力求实现知行合一,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养成劳动的习惯,发扬中华民族不畏艰辛、不懈奋斗的优秀传统美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劳动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弱化和缺失,导致劳动教育只停留在表面,学生未能真正把握劳动教育的意义和重要性,无法体现劳动育人成效。基于此,本文探讨了新时代高职院校大学生劳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探究了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
一、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问题分析
在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培养环节中,大部分院校虽有根据相关文件要求开设劳动教育课程,一定程度推动了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落地,但学生往往未能把对劳动的认识从认知层面转向实践层面,未能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感受不到劳动的快乐,这样的问题存在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大学生对劳动教育的认知
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学生没有必要如上一辈一般下地务农干活,也正因为如此,学生无法充分体验劳动实践,能参与的劳动通常是家庭日常生活劳动和学校日常打扫劳动,但是简单的体力劳动并不能有效启发学生的劳动意识,不能对正确的劳动观产生认同。特别是在互联网信息肆意发展的时代,各类良莠不齐的信息在网络上随手可查,学生在网络覆盖的区域,不论何时何地都可以查询到想要了解的信息,当错误的劳动价值观传播到学生时,如果没有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对学生加以纠错引导,学生容易对劳动产生错误的认识,受到好逸恶劳、不劳而获等恶习的影响,当然也就无法对劳动有正面的认识,尊重劳动,主动劳动[2]。不当的劳动观使学生产生了错误的认识,认为劳动有贵贱之分,体力劳动的地位低下,脑力劳动比体力劳动高一等,更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加上现在的大学生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追求享乐,面对困难有逃避的情绪、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其在学校从事的劳动行为多数为宿舍和教学楼的卫生清洁,大部分情况下是被迫的行为,往往都是应付了事,抱有敷衍的消极心态,部分学生宿舍脏、乱、差,教室课后垃圾较多等现象也反映了学生对劳动认识不到位的问题,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难以树立正确的劳动意识、劳动观念,缺乏动手实践的训练,自然无法提升劳动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从而无法达到综合素质提升的目标。
(二)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现状
在目前的高校教育系统中,师范院校没有专门开设相关课程培养劳动教育的专业课教师,和其他专业课相比,劳动教育课程教师的专业度稍显逊色,任课教师自身掌握的知识体系和教学水平不足以履行劳动教育教师的职责[3]。根据国家现有的相关文件要求,职业院校开展劳动教育,要以实施劳动实训实践为重要抓手,且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理论授课部分不得少于16学时。据了解现阶段多数高校劳动教育课程的理论授课和劳动实践主要是辅导员、班主任或者通识学院教师兼任,在现有的劳动教学体系中,缺乏专业的劳动教师,师资不足导致了劳动教育开展的不确定性,也让劳动教育的实施成效大打折扣。同时,学校应考虑课程教材选择、劳动场所建设和劳动项目问题,多数学校以简单的日常卫生打扫、生活生产劳动作为劳动实践课实施内容,简单、重复的劳动形式容易让学生产生枯燥情绪,做事没有干劲,草草了事,使劳动教育流于形式,达不到劳动教育的实施成效。劳动教育课程是高校学生的必修课,需要有一套完整的考核评价体系,不能单方面依靠辅导员、班主任课程成绩打分或是某次实践劳动的成绩作为考核,这种考核方式主观性极强,缺乏多元主体考评、过程化考评和成果考评,激励评分机制也不健全,无法有效调动学生参与劳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自然劳动教育的成效也会大打折扣,怎样更加客观、合理地综合评价劳动教育课程,让劳动教育成果落地开花值得进一步探讨。
(三)家庭劳动教育的弱化
家庭是孩子生活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孩子真正的“启蒙老师”,父母的言行影响着孩子的一生。现在的父母大多忙于工作,为自己的孩子提供好的物质生活条件,重点抓好孩子的课业成绩,容易弱化家庭对孩子劳动教育的协同作用。家长对劳动教育没有清晰、正确的认知,导致家庭出现劳动教育轻视现状。新时代下,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父母包办了一切的家务劳作,“唯分数论”的现象较多,只要孩子学习成绩好就可以了,父母担心占用孩子学习时间,影响到他们的成绩,便自然承担了孩子自己能够独立完成的家务劳动,如叠衣、洗菜、刷碗、扫地、洗衣、晾衣等家务,父母过度的溺爱导致现在的大学生连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都达不到,到校后无法真正独立生活。部分家庭“有劳无教”的现象不仅不能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还极有可能对学生的身心发展造成不良影响。多数家长迫于应试教育的压力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更关注孩子学习成绩的高低,极少关注到家庭劳动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孩子无法在家庭中熏陶劳动情怀和体验劳动价值,孩子为取悦于父母或者认为只要学习成绩好就足够优秀了,学习成绩好意味着踏出社会就能拥有一份既体面又薪酬优渥的工作,至于自己是否热爱劳动、是否有良好的劳动品质并不重要,孩子在缺乏家庭劳动教育理念的家庭中长大,无法真正尊重劳动,又何谈热爱劳动[4]。
二、新时代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探究
在高职院校所开展的劳动教育中,劳动并不是最终目标,让学生充分理解和认识劳动教育,提高劳动理论素养,树立正确劳动观念,增强劳动价值认同,体验诚实劳动开创梦想生活,坚信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劳动理念;掌握必要的劳动知识和技能,通过劳动加强思考能力、实践能力,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育良好的劳动精神面貌;引导学生养成优良的劳动品质,掌握通过劳动创造幸福美好生活的基本能力。在高职院校中开展劳动教育,要注重大学生劳动素养的提升,结合学校的基本现状,创造更好的教学资源,家校联动,为劳动教育注入活化因子,共同推动劳动教育不断向前发展。
(一)强化劳动育人理念,培养大学生的劳动情怀
青年什么样,国家未来就是什么样。自古以来劳动就是人类的本质活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依靠劳动,劳动教育的根本性质是教育,必须有明确的价值引领,学校应常态化强化劳动育人理念,持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积极的劳动精神情感、发扬高尚的劳动道德品质。如以重大时间节点(植树节、五一劳动节、农民丰收节、志愿者日等)为契机,策划相关劳动文化宣传活动,用好宣传栏、海报、条幅等传统媒体,发挥“两微一端”新媒体平台优势,组织好“最美劳动者”“劳动之星”“文明宿舍”评选活动,对劳动表现良好的学生给予表扬并加以宣传,提升劳动教育的正面影响力。不定期多形式开展劳动比赛,进一步丰富劳动教育的精神内涵和形式。邀请校友中的劳动模范、新型职业农民学习典型、农民企业和校企合作企业中的能工巧匠入校开展劳动教育专题讲座,指导学生开展劳动,让学生近距离感受工匠精神和劳模风范,教育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意识。要让新时代高职院校的大学生明白光荣属于劳动者,幸福属于劳动者,要想拥有美好、幸福生活,必须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真正认识到劳动无贵贱之分,劳动者人人平等,掌握一技之长,既可安身立命,又能报效祖国,是值得称赞、光荣的,让劳动最光荣的意识根植于学生内心,培育学生的劳动素养和劳动情怀。
(二)丰富劳动教学资源,强化劳动教育
高职院校应从学校自身条件和办学特色出发,整合劳动教育课程的教学资源,不断优化劳动教育课程建设。首先,学校要有计划地组织安排劳动教育课程教师外出培训交流,丰富教师的知识结构和体系,不仅要让授课教师掌握劳动教育的理念,更要掌握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切实提高学校劳动教育师资的水平。其次,强化劳动教育的课程建设,明确人才培养方案中劳动教育课程的重要地位,全校所有专业均须开设;在课程内容设计、授课方式、课程衔接等方面设计提升劳动教育课程,在思政课程、专业课程中挖掘劳动要素,联结劳动教育课程发挥协同效应,落实劳动教育理论[5]。再次,重视加强实践是提升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成效的必要路径。丰富劳动内涵,拓宽劳动形式,创新劳动内容,利用和开发多种劳动资源,为学生参与生产劳动、实践劳动、服务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搭建优质平台。广泛开展日常生活劳动,从整理宿舍床铺、学习工位收纳、宿舍卫生打扫等方面,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日常劳动习惯,提高劳动自立自强能力;深入开展与专业结合的生产劳动锻炼,以校内外专业实践教育基地为依托,注重实效,让学生亲历劳动过程。如园艺、农学专业的学生在校内实践基地种植园参与培土、播种、灌溉、施肥、收获的全过程,感受从无到有收获的喜悦,体验田地的劳动,培养种植情怀,提高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积极与校外企业公司、工厂、农场对接,个性化、多元化开发实践教学场地,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服务。最后,建立劳动教育信息化平台,集教学安排与跟踪、数字资源库共享、无纸化数据采集与保管等功能于一体,进一步完善劳动教育评估项目、体系、指标,对学生的劳动情况进行全方位、多元化、多层次考评,保持劳动考评过程的适时性和动态性,客观记录、考核学生参加劳动实践的具体情况,实现学校劳动教育全程信息化管理,最终实现劳动成果落地。
(三)发挥家庭劳动教育的启蒙效应,助力劳动教育
家庭作为熏陶孩子劳动教育情怀的第一场所,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能否尽早接受劳动教育启蒙至关重要。家庭劳动教育要日常化,首先,父母在家庭教育中要培养孩子正向的劳动精神,父母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对于正确劳动观的认识,激励孩子积极面对生活,尊重劳动,诚实劳动,珍视劳动成果,树立劳动光荣、懒惰可耻的正确观念,传承勤劳、勇毅的中华优秀传统劳动文化。其次,父母在家庭教育中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劳动习惯,在家庭中树立崇尚劳动的良好家风,鼓励孩子自觉加入家务劳动,分担家庭劳务活动,独立完成自己的事情,父母在过程中示范、鼓励、引导、督促、激励孩子,孩子参与完成的家务劳动给予真诚的肯定和中肯的评价,建立孩子的自信心和劳动成就感,这对于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养成从小爱劳动的好习惯至关重要,也让家庭劳动培育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有机养分[6]。最后,父母在家庭教育中要提高孩子的劳动能力,家长可以区别于学校课程的专业培养,根据不同的年龄段,灵活安排适度的家务劳动,每年教会孩子掌握1~2项生活技能,比如“洗衣叠被”“洗菜刷碗”“扫地做饭”等,既有益于孩子的身心发展,又能拓宽学校授课的内容,通过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以提升实践创新的能力。
三、结语
在新时代,国家对劳动教育十分重视,高职院校应抓住这一难得的时代机遇,加强劳动教育课程建设,坚持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利用多种途径使劳动教育在学生生活、学习、工作中多点开花,引导学生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热爱劳动,在劳动中锤炼过硬本领,赓续工匠精神,活出自己精彩的人生,为国家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有真才实干的有志爱国青年,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0-03-27.
[2]高勇,颜金,彤丽格.全课程劳动育人的科学内涵、价值意蕴与实现路向[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12):15-20.
[3]赵蒙成.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本体价值与实践进路[J].现代教育管理,2022(2):38-47.
[4]张旭.新时代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路径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2(5):75-77.
[5]阿丽努尔·塔斯恒,陈玲.新时代全面加强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探析[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6):73-76.
[6]郝志军,哈斯朝勒.家庭、学校、社会协同是推进劳动教育的根本渠道和途径[J].核心议题,2020(8):3-26.
◎编辑 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