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视域下智能控制技术专业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改革与实践

作者: 宋冬萍 于霜 王英

[摘           要]  随着中国智能制造2025的持续快速发展,智能控制技术专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智能制造技术专业与企业深度融合协同育人,有利于快速提升教学质量,更好地服务产业转型升级。以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制造技术专业为例,校企协同创新“五教合一,团组融合”人才培养模式,重构“技术模块+X融合”课程体系,探索“校企融合、多元发展”工程创新实践教学,挖掘“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个性化教学内容,构筑“基础+核心+综合+创新”实践实训体系,建设“德技并修、产出高效”的教师创新团队。

[关    键   词]  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智能控制技术专业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29-0061-03

产教融合是指教育系统与产业系统有机结合,教学与产业密切联系,形成相互支持促进、互惠互利、浑然一体的办学模式。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办学的基本模式,也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2019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6部门印发的《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指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推动教育优先发展、人才引领发展、产业创新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相互贯通、相互协同、相互促进的战略性举措。在这一政策背景下,以产教融合为引领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步成为高校内涵式发展和双高专业群特色发展的“助推器”。国务院发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教20条”)中明确提到: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训结合、健全多元化办学格局,推动企业深度参与协同育人,扶持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举办各类职业教育。可见,高职院校与企业协作育人契合当下国家提倡的产教融合发展理念,深化产教融合是当今高职院校的一个改革创新发展方向。

一、智能控制技术专业校企协同育人的意义

随着中国智能制造2025的持续快速发展,企业逐渐向智能制造方向转变,智能控制技术专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中国制造人才白皮书》指出,2020年,中国智能控制系统产量为11.79万套,市场规模为465.1亿元;2025年,中国智能控制系统产量将达到17.03万套,市场规模为602.3亿元。考虑特殊情况影响,预测2021—2025年,长三角地区智能控制系统需求规模将不断扩大,由2020年的180.03亿元增长为2025年的232.74亿元。智能化转型、智能化设备开发、改造和运行管理等岗位,对具有多学科交叉的智能制造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有着迫切需求,预计2024年,中国智能化生产线行业人才需求量为9.28万人。《中国制造2025》中提出,2025年中国将迈入世界制造强国行列,当前必须着力解决制造业大而不强、自主创新能力弱、关键核心技术与高端装备对外依存度高、以企业为主体的制造业创新体系不完善等问题。这就需要坚持把人才作为发展的根本,强化校企合作,创建产教融合平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管理体系,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双元育人机制,加快培养制造业发展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服务国家高端装备制造业战略发展目标,服务区域智能制造产业发展转型升级。

二、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发展现状

校企合作是指学校与企业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协同育人就是要协调好参与人才培养的各方之间的功能和优势,提高合作效率,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整体竞争力提升。由诸多文献资料和调研分析可知,目前很多校企合作还存在浮于表面、流于形式,“企业冷、学校热”,政府、企业、院校、学生四者关系协调不够充分,配套政策不完善,校企合作的现有办学模式对企业的吸引力不大,办学体制无法兼顾学校追求的社会利益和企业追求的经济效益,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直接融入企业实际生产等问题。因此,在智能制造、产教融合及“双高”专业群建设的背景下,认真思考和探索如何与企业深度融合,实现智能控制技术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与企业无缝对接,是院校坚持改革创新的目标所在。

2022年5月1日起实施的新职业教育法,用9处“鼓励”、23处“应当”和4处“必须”,进一步明确了诸多举措,真正从法律层面让企业参与不难、参与有利。本文以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智能控制技术专业为例,谈一谈校企搭建双元育人平台,协同育人的举措和建设成效。

三、智能控制技术专业校企协同育人改革实践

(一)创新“五教合一,团组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政行校企”四方共同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发挥各自优势,开展专业内涵建设,共建专业和人才培养载体,为专业发展保驾护航。与汇川、华航唯实、博众精工等企业合作,制订现代学徒“一学生一企业一方案”个性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方案。依据智能制造产业新技术和系统工程新要求,组建教师、学生和企业工程师“团”队、在工程项目池中“组”人才,将五个教学元素“教师团队、教学资源、教学场所、教学方法、教风学风”深度融合,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有机融合,形成随动生产过程的“五教合一,团组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共同选择适合专业发展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典型企业,根据企业典型产线和产品,将产品的开发设计或加工工艺转化成典型案例,设计成教学所需的典型教案,校企共同编写具有“新技术、新工艺、新案例”的典型教材,参考产线建设典型实训室,联合创建典型校企研发中心,打造校企深度合作的“七典型”产教融合路径。根据“智能制造”领域的人才特点,行校企合作,打破专业壁垒,组建现代学徒班、工程创新班、订单班等班型,“一生一案”分层分类培养,实现“面向智能制造、服务智能工厂、培育智慧工匠”的人才培养定位,形成“路径多元、个性发展”、具有“苏工智造”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

(二)重构“技术模块+X融合”课程体系

参照智能控制技术岗位技能要求,依据智能车间核心零部件生产流程的技术链和人才培养能力递进的逻辑链,重构“技术模块+X融合”、“1”学历证书与“N”技能证书融合的课程体系。梳理智能车间典型工作任务的技术要求,开发建设智能制造单元改造设计、工业运动控制技术、自动线安装调试与维护、智能控制系统集成等模块课程。将职业素养价值引领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对照智能控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知识技能目标和智能控制技术应用与维护技能等级证书标准,构建能力与素养并重的课程体系。鼓励教师积极带领学生参与企业项目,实时追踪企业的先进技术,并开发涵盖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的融合化拓展课程,形成企业真实项目的课程资源。立项教育部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试点单位,与北京华航唯实机器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实施“工业机器人集成应用(中级)1+X认证”技能等级培训。

(三)探索“校企融合、多元发展”工程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选取典型企业,围绕智能车间装备集成、调试与维护等典型岗位,按照“机械设计—电气集成—智能传感—智能控制—多轴协作”生产项目全流程,挖掘控制程序设计、智能加工、机器人上下料、智能检测等典型项目,提炼典型技术技能模块,开发典型项目化课程,实现课程教学与岗位技能需求相匹配的教学计划。与苏州博众精工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共建“博众智能控制企业学院”,总结学院“教育部博世班学徒项目”办学经验,实施“博众工程创新班”实践教学模式,以博众企业智能控制系统典型产品为核心,以真实项目为承载,实施“工程创新班”为组织的长学制拔尖人才培养,创设“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测—评估—提升”七步教学,实践“大课堂小项目、大项目小课堂”,实施产教融合的“校企轮岗、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教学过程管理,构筑“多元多能”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依托企业工程项目,将智能制造企业文化、制造产业工匠精神贯穿企业学院现代学徒个性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全过程。对接“学分银行”,实行弹性“学分制”,挖掘和发挥学生个性和特长,力争人人出彩。

(四)挖掘“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个性化教学

内容

围绕智能车间装备集成与应用岗位需求,以企业实际工程项目和案例为内容,开发紧跟智能制造技术发展的“智能车间装备集成新技术、智能车间加工新工艺、智能车间装备应用新规范”个性化教学内容,校企合作开发新型活页式讲义、工作手册式一体化教材、实习指导手册和信息化教学资源。教材中的项目来自典型企业,教材案例来自企业真实工作过程的典型案例,教材内容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过程展开,将理论教学和实操教学融为一体,培养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与苏州汇川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开发PLC应用与实践课程和《汇川PLC编程与应用教程》教材;与江苏科瑞恩合作开发智能制造单元改造与集成应用课程。学校高度重视教学资源数字化建设,作为牵头单位,联合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等7所高职院校及上海ABB、江苏汇博、华航唯实等十多家企业,投入大量资金,共同建设智能制造装备技术国家职业教育资源库。坚持“学生易学、教师易教、企业需要、社会欢迎”的原则,出台系列课程与教材建设管理办法,推行“共建、共管、共享”运行机制,校企共建单位的骨干教师,采用先进信息技术手段,开发建设行业企业相关生产现场典型案例和立体化教学资源九千余个,适应学生和社会人员个性化及自主学习需求,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辐射带动同类院校协同发展。

(五)构筑“基础+核心+综合+创新”实践实训体系

智能控制技术专业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与苏州高端装备制造典型企业合作,持续深度共建“苏州智造”产业学院,“伙伴合作型”“技术合作型”企业学院和企业“五星冠名班”,充分实现资源共享,建有“博众智能控制企业学院”“华航唯实冠名班”。与企业共同建设“产学研创”实践创新基地,建设生产功能齐全、生产过程真实的“情境型”校内实训室和“多层次”技能实训平台,形成“基础+核心+综合+创新”的实践实训体系,为培养学生智能控制技术专业基本操作能力、专业核心技能、综合技能、创新创业能力创造条件。与苏州汇川、胜利精密等企业共建江苏省产教融合集成平台——智能车间装备集成与应用技术产教融合集成平台,以平台和谐波减速器生产智能车间实训基地为依托,开发技术交叉、专业融合的综合实训项目,拓宽学生的知识层级,培养学生擅长的专业化技术技能。对接技能培养,建成“1+X”证书制度试点实训中心,服务工程创新人才培养。

(六)建设“德技并修、产出高效”的教师创新团队

构建“政行校企”四方联动机制,通过引进来、走出去,引育并举,协同培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并重、“德技并修、产出高效”的结构化教师创新团队。追踪智能制造产业前沿,携手苏州汇川技术有限公司共育领军人才培养计划,最大限度激励领军人才发挥“领头羊”模范带动作用。培养企业产业教授;聘请具有现代职教理念、具有行业影响力的高级技术人员担任智能控制技术专业带头人,参与专业核心标准制订,引领团队教师做好技术服务、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引进合作企业技术能手,培养成生产一线技术兼职教师。实施校企“双导师制”,形成校企人才双向流通、共引共育共享机制,组建“产业教授+骨干教师+兼职教师”“懂生产会教学”的优秀教学创新团队。

围绕智能车间装备集成应用关键技术,依托项目驱动,校企联合申报国家级项目,开展创新创业活动,促进协同共赢发展。加快教师从单打独斗向模块化、团队化分工协作转型,按照“结构化”组团队,实施教师“六个一”成长工程:每位团队教师掌握1项专业技术,拥有一技之长;深入1家典型合作企业实践,承担企业技改项目;编写1本项目化的教材,实践案例和科研成果进课堂;建设1间实训+研发的教室,开展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制订1套常教常新的教案,培养德技双馨的学生;形成1批行业企业认可的成果,提升行业影响力。实施专任教师企业轮岗制,把教学能手培养成技能大师,支持教师带领学生创新创业,实施教学、科研、创业“三位一体”的教师发展模式。

通过校企“双薪制”,引进具有企业实践经历的高层次人才。智能控制技术专业迅速集聚自动化、机械、控制等相关专业博士8名,硕士3名,所有博士对接一家深度合作企业,享受“博士进企业”补贴,博士的创新创业积极性被显著激活,空闲时间常深入企业技术一线,利用企业宝贵的硬件平台及生产制造资源,开展深度技术服务与项目合作,同时也将企业的创新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实验室资源,快速提高了教育教学实力,取得了一系列师生获奖、横向课题、科技成果转化等成果,推动了校内外资源的加速整合。

四、结语

智能控制技术专业围绕区域经济发展特色,以产业为纽带,以人才需求为导向,构建校企深度融合的产学合作协同育人机制,共同谋划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实践教学体系,形成正向合力,借智赋能,借势转型,实现校企双方共同发展的共赢局面,为其他专业校企协同育人培养模式改革提供有益参考。

参考文献:

[1]樊丽娜,刘海燕,胡京博,等.产教融合背景下区域性印刷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数字印刷,2021(4):28-34.

[2]李玉兰.新职业教育法“新”在哪儿[N].光明日报,2022-04-28(8).

[3]臧金梅.新基建背景下“四方协同、五链贯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六新”模式研究[J].大众标准化,2021(10):119-121.

[4]吴振英,邵利群.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助推器:企业学院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J].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9(5):22-26.

[5]桑佳佳.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产教融合路径探究[J].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21,20(3):100-103.

[6]莫建国.高职学校实施产教融合型培养模式的几点思考[J].科技风,2021(32):31-33.

◎编辑 栗国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