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
作者: 黄丽 管新源[摘 要] 思政课程是高校教育体系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升,二者之间的关联愈发紧密,同时在高素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发挥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基于此,对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加以分析,从二者的内涵及内在关联出发,针对实际开展相关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明确思政课程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拓宽思政课程实践教学途径等有效举措。
[关 键 词] 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29-0067-03
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高校在开展教学过程中需要将思政教育内容融入专业课程中,最大限度发挥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同向性、同行性与互补性,以实现学生专业能力与综合素养的共同提升。然而结合当前的发展情况来看,对课程思政认识不足、教师队伍建设不完善等问题,限制了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因此高校有必要结合实际建立完善的教育管理机制,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一、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内涵分析
(一)思政课程
思政课程指的是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主要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学生通过学习相关内容可以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并认识到人类发展历史规律[1]。作为高校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政教育的实施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构建能产生重要影响。在开展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思政课程的实施大多是通过理论灌输来实现对大学生的价值引领,进而将其划分至显性教育的范畴。
(二)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作为一种创造性理论思想,其实施的主要目的是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通过专业课程内容同思政元素的有机结合来实现一体化教育优势的充分呈现,进而在相关理念提出之后得到了诸多高校的认可与应用。要想将课程思政有效引入高校教育中,需要先明确其深刻思想内涵,并在此基础上落实思政课程教育理论,最终实现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结合当前的研究情况来看,课程思政是一种以专业课程为载体、以立德树人为任务的教育理念,在开展相关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通过充分挖掘思政教育资源来推动课程教育改革,促进人才培养水平的提升。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原有思政课程的内容,为满足高素质人才培养需求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内在联系
站在教育本质的角度上来说,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在方向与功能上具有一致性,即发挥育人作用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对二者的同向性与同行性来说,分别指的是政治方向与思政教育,进而确保在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充分发挥相应的教育作用和教育职能[2]。因此,在围绕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构建协同育人机制过程中,应进一步加强对二者方向与功能的关注,深化思政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之间的联系,实现课程思政优势的凸显。
(一)同向性
具体来看,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同向性体现在其目标与认识等方面。高校作为我国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在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中发挥十分关键的作用,同时将课程思政以及思政课程作为工作的具体形式,从而最大限度确保目标、政治、文化方向上的一致性。
(二)同行性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所呈现出来的同行性主要体现在相关内容的实施上,积极推进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实现整体统筹设计中的横向与纵向贯通,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功能。与此同时,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在顶层设计方面也体现出一定的同质性,能起到相互补充、相互影响的作用。
(三)互补性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本质都是发挥育人功能,同时在实施育人的过程中形成互补作用。一方面课程思政的实施很好地挖掘出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要素,为思政课程的实施提供了完善的素材;另一方面只有在课程思政的基础上开展思政课程才可以最大限度发挥其价值与作用。因此,高校应不断推进二者的互补发展,以提升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保证高校立德树人目的的有效落实。
三、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构建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课程思政认识不足
现阶段,在高校教育体系中一些教师对课程思政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站在教师本身的角度上来说,由于教师整体年轻化趋势比较明显,因此存在部分教师的业务水平难以满足高校课程专业教学需求的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往往会将专业理论知识讲授作为教学的重点,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育人环节。在此过程中,思政课程与非思政课程之间缺乏有效联系,从而限制了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学生德行培养以及综合素质的提升也会受到阻碍。
(二)缺少课程思政与课程体系的联系
当前高校教学中往往不能将思政课程内容同原有的课程体系有机联系起来,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协同育人实践的落实。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些教师在进行思政教育的时候仅停留在表面,采用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体现出较强的形式化。同时,教学中不能将理论有效应用到具体实践中,学生难以提升对所讲内容的认同感,还会生出枯燥乏味的心理,大大限制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的提升。这样不仅难以发挥出应有的协同育人效果,还会导致专业课程教学效果的降低。
(三)教师队伍协同育人能力有待提升
教师队伍在推进协同育人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高校在落实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时候会将整体工作依托于教师的专业教学,由教师进行主导,这就对教师的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思政课程协同育人质量将直接受到教师教学能力的影响。然而在建设教师队伍的时候很多教师对思政课程的认识不足,导致在教学的时候并不能很好地将思政课程内容同专业课程内容联系起来,理论讲述缺乏依托,限制了整体教学水平的提升。
四、优化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构建的具体路径
(一)明确思政课程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在高校课程体系中,不仅思政课程需要承担起相应的育人任务,其他非思政课程还需要发挥作用,充分挖掘自身的思政素材来实现对育人体系的补充。现阶段,高校思政课程的设置往往体现出一定的边界性,这也会影响其育人功能的发挥。针对这样的情况,专业课程需要对思政教育中存在的空缺进行填充,确保专业课程可以围绕思政教育的特征与规律展开,并将思政教育核心内化于专业课程的教学活动中。将高校思政课程和专业课程联系起来实施协同育人,有助于打破传统的学科壁垒,将专业技能培养与道德品质树立放在同一平面上,这样既有助于大思政格局的构建,又符合新时代背景下高素质人才的培养需求。在此过程中,高校应充分结合时代发展趋势与教学实际对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理论加以探索,加大协同育人机制构建力度,并积极对可能出现的不利因素加以排除,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更好的环境,进一步为立德树人、“三全育人”工作目的的实现奠定基础。
(二)拓宽思政课程实践教学途径
在开展协同育人机制构建的过程中,应明确思政课程在高校课程中的重要位置,同时结合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基本特点强化其课堂主渠道功能,构建以显性教育为引领、以隐性教育为关键的人才培养机制。通常情况下,拓展协同育人途径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高校同教师应打破以往的教学机制,同时转变教学观念,充分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统一内容落实于协同育人背景下,以实现协同教育的优势展现。其次,应了解高校学生的实际需求,在引导学生学习相关专业知识的同时应树立其正确的价值观,进而有效实现协同育人的教育目的。思政课程的落实应成为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构建的重要基础,确保专业课程可以在思政课程的引领下为学生提供更稳定的专业特色[3]。最后,在开展相关专业知识教学的时候应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引导学生感受专业课程中的思政要素。结合当前的教学情况来看,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的方法大多比较单一,而随着课程思政理念的不断落实,高校需要积极拓宽实践教学途径,为学生提供更丰富多元的实践机会,以更好地满足时代发展与人才培养的需求。
(三)创新高校协同育人教学方法
高职院校要想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协同育人目标,就需要对相应的教育教学方法加以创新,确保可以将思想政治工作同专业教学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为提升协同育人效果提供保障。首先,高校应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开设思政课程,同时通过创新化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巩固学生对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的掌握。例如,高校可以通过翻转课堂的方式展开社会实践与合作探究,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理解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内涵。其次,高校各个专业的教师应做到与时俱进、提高业务水平,同时将更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引入教学中,丰富教育教学方法。例如,教师可以借助大数据技术分析学生的思想动态变化,以此为基础调整课程思政的目标和任务,将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通过更为创新的形式加以呈现。最后,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高校还需要进一步调整思政教育的内容与形式,确保可以在课程思政理念的引导下强化思政教育的趣味性与专业知识渗透,提升学生对相关教学内容的认同感与参与感,最大限度发挥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协同育人效应,为提升高校人才培养水平提供保障。
(四)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为最大限度发挥高校课程、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作用,教师除了要完成专业知识的传授外,还要承担起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在此过程中,高校应做好相应的统筹规划工作,引导高校教师在教学中树立课程思政意识,明确落实协同育人的重要性与自身的职业发展要求,进而积极参与到育人资源整合当中,为提高协同育人成效打好基础。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应采取相应措施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通过参与各种教师培训和技能竞赛来实现专业能力与业务水平的提升;将其参与协同育人工作效果与绩效考评工作挂钩,将其作为评优奖励的重要依据,从而鼓励其积极投入课程思政改革中[4]。与此同时,专业教师不能只停留在自身专业提升上,还应做到与时俱进,对教育教学方面的发展提出明确的计划与要求,重视德育能力的培养。而思政教师还可以与专业教师组成研究小组,通过不同职能的相互配合来完善顶层设计、提升教学水平,为实现协同育人政策的稳定落实奠定坚实的基础。除了高校党政部门以及教师队伍需要承担协同育人功能之外,其他部门与人员也需要充分认识到自身承担的责任,同时参与到教育教学工作中,构建完善的思政育人共同体。
(五)构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对高校育人过程中涉及的繁杂要素进行统筹,通过加强顶层设计来形成协同育人合力。一方面高校应充分认识到高校工作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展的,党作为各环节的领导核心需要对高校思政建设情况实施全面规划部署,除了要提升对其的重视程度、提供物质和制度保障以外,还要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工作纳入高校总体教育教学计划中,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的培养目标、培养方法等进行明确解答,以实现协同育人的稳步推进。另一方面高校党委应充分认识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工程的系统性,充分发挥总揽全局的作用,联系学校至部门层面完善教材开发、教师培训、教学管理等环节,通过精心统筹来落实立德树人的目的[5]。在教育教学改革背景下,高校党政领导也要进入教学一线中,不仅要有效激发教师协同育人动力,还要为思政教育同专业教育“两张皮”等问题提供解决方案,真正意义上推进资源统筹与部门协同,从而构成各部门齐抓共管、“全面开花”的“大思政”工作格局。
综上所述,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高校应不断落实课程思政理念,在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有机结合的基础上落实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目标,以实现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应充分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要素,并将其有效应用到思政课程当中,使协同育人机制真正意义上成为高校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落实的有力抓手,同时在学生综合培养中发挥出应有的育人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小玲,吴晓璐.高职院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构建的逻辑理路解析[J].大学,2021(49):133-135.
[2]张军燕.高职院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机制研究[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2,41(3):49-51.
[3]王军峰,王晚英.高职院校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机制研究[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5(3):87-91.
[4]韦诗业,李素芬.新时代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构建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20):36-39.
[5]马春影.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系构建研究[J].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2021(1):106-109.
◎编辑 栗国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