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及研究

作者: 王再学 王彬 徐云慧

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及研究0

[摘           要]  创新创业教育是目前学术界研究探索的焦点,已成为中国高等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也是落实中国创新型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梳理了中国创新创业教育的演变和发展历程,提出了中国创新创业教育的“火炬”演变模型。同时对“以学生为本”创新创业教育目标明晰、专创融合课程教学体系建设、政校企行一体化实践平台搭建等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探索经验进行了分析总结,展望了未来创新创业教育的评价体系建设和文化氛围营造。

[关    键   词]  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历程;课程体系;专创融合;实践平台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29-0079-03

目前,创新创业教育(又称双创教育)是中国落实创新性发展战略和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成为中国高等院校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抓手,也是高等院校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求高校不断深化双创教育探索和实践,用双创教育带动学生高质量就业。2019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指出,高等院校要不断深化双创教育教学实践,挖掘双创教育教学资源,强化创新创业协同育人效应。2020年,孙春兰副总理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指出,高等院校要不断探索深化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途径。所以开展双创教育成为落实国家创新型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对推动中国高等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力、打造社会经济发展新动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历程

创新创业教育第一次明确出现是在2010年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意见中明确把创新创业教育定义为适应经济社会、国家创新战略发展需要的一种新的理念和新的模式。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的理念和模式,它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有其演变历程的,经历了替代论、整体论、综合论和融合论的发展过程。目前国内学者普遍认为,双创教育的基本内涵是以创新创业素质培养为核心的新的教育理念和模式,它既不等同于已经存在的创造教育、创新教育以及创业教育,又和它们有着紧密的联系和演进关系。

王伦信等人认为,1917年发表在《教育杂志》第九卷第十号上的文章《儿童创造力养成法》最早提出了创造教育思想。1937年,陶行知在合川县创办育才学校,将创造教育、生活教育与儿童教育相结合,积极开展创造教育的实践活动,并在全国进行推广。1985年,将培养具有创造科学精神、勇于创造的创新人才写入《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教育方针。1993年,中国发明协会和中国矿业大学共同在徐州召开了第一届全国高等学校创造教育与创造学研讨会,从而使创造教育实践活动不断深入,向高等教育领域进行拓展。1995年,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中华民族不断进步的灵魂,是中国兴旺发达的源泉;1999年,他又强调要坚持创新教育与实践结合,重点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阎立钦所长认为,“创新教育”是在“创造教育”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创造教育”在新时期的演变与升华。此后,“创新教育”成为学者研究和实践的热点。

1989年,胡晓风等人在《创业教育简论》文章中第一次提出创业教育的定义,认为创业教育是在人的一生中都能进行的:将创造教育和职业教育相结合并融合的教育活动,出现了用创业教育代替创造教育的趋势。1989年,美国学者柯林·博尔先生认为,人应该掌握三张“教育通行证”,其中,为了获得“being enterprising”这张证书所进行的教育“enterprise education”,就是创业教育,它能促使人在生活中不断创新,在创新中获得成功。20世纪90年代,中国学者对创业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把创业教育作为独立的教育体系,以渗透或结合的方式把创业教育贯穿于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活动中。2000年后,中国许多院校都开展了创业教育活动,对创业教育在院校的实践开展了有益的探索,形成了一些经验。2008年,教育部批准立项了32个双创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进一步推动创业教育的探索与实践。至此,随着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不断深入,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逐渐出现统一和融合的趋势。

创新成为创业的前提和基础,能够引领创业的方向;而创业成为创新的目标和结果,规定了创新的应用属性,从而形成了一种新的综合的教育理念和模式——双创教育,它既汲取了西方的教育理念和实践经验,同时更有着深刻的中国本土性理论和实践渊源。双创教育的这一发展演变历程可以归结为“火炬”演变模型(如图1),创新教育成为双创教育起源的火种,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创造教育、创新教育、创业教育的涵义不断衍变、外延,以及之后通过融合发展成为双创教育,形成更为宽泛的、中国本土化概念,激发了其更为蓬勃的源动力,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和实践课题。

二、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研究

中国国内高等院校开展双创教育,是从2002年教育部确定九所学校作为试点院校开始的,经过20多年的发展探索与实践,目前已成为学生实现个人发展、增加社会就业和增强国家力量的动力之源。

(一)明晰创新创业教育目标

创新创业教育的落脚点是“教育”,“创新创业”只是途径和方法,不能简单理解为单纯培养企业家的教育。所以从本质上讲,双创教育就是一种素质教育,其核心目标是“育人”。因此,双创教育一定要回归教育的属性,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始终将双创教育贯穿于教学、管理和服务学生的全过程,并且面向全体学生,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目前,国内院校普遍开展的是“广谱式”全体学生的双创教育模式,“广谱式”模式对于商学院和管理学院的“专业模式”而言,它的核心观点是以“全体学生”为教育对象。所以,双创教育一定要全面融入专业教育,始终贯穿教书育人全过程,形成深层次的教育模式。

(二)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双创教育效果必须通过教学活动来呈现,因此,课程建设是双创教育的核心,它的建设效果决定着培养目标的达成程度及其社会价值的实现。目前,将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成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的主流。因为专创融合发展能够发挥专业教育的优势,满足创业的知识、技能等需要,双创教育能借助专业教育快速发展,不断丰富其内涵;反过来,双创教育又能引领专业教育改革,有力拓展专业教育发展空间和方向,目前已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切入点。国内众多院校都已经开展了专创融合的理论研究和探索实践。中国人民大学和清华大学将课上与课下、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在教学、实践和学生比赛等方面进行专创融合,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实践,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深化理论知识和技能,并激发创新活力。清华大学设置了分阶段、分层次和差异化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设计构建了选修课和必修课相结合、创业课程和专业课程相融合的课程建设方案。

(三)搭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

双创教育理论和模式的实践特征非常明显,它重点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它的实践特征决定了双创教育必须有可供实施的实践平台。在双创教育活动实施过程中,要充分汇聚校内校外资源,组成政府、学校、企业、行业命运共同体,四方要互为“主体/角色”,打破边界壁垒,构建一体化实践平台,才能统一规划、整体推进双创教育。政府进行顶层设计,如政策制定、资金扶持以及举办各级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挑战杯赛事等;学生在学校进行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参加创新创业大赛等;企业发布项目需求、提供顶岗实习平台;行业通过“1+X”中X证书检验学生岗位实践能力,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孵化学生优秀创业项目。通过构建服务学生的创新创业一体化实践体系,使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训练与顶岗实习、社会实践以及科研训练等环节结合起来,将“产—教—科—研”融合,为学生提供“政—校—企—行”一体化的教育实践平台(如图2)。

目前,对双创教育的内涵研究和实践探索不断深入,对“广谱式”双创教育的开展措施、专创融合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政校企行一体化教育实践平台的搭建等探索实践进入了深水区,需进一步创新举措、总结经验,并进行成果的推广应用。另外,双创教育高水平发展离不开高质量评价体系的同步建设发展和文化氛围的营造。因为,评价体系是评估双创教育质量和效果的重要方法,双创教育评价体系的制度和指标设计能够不断丰富和优化双创教育理论内涵和实践成果、提高双创教育成效,保障双创教育高质量开展;双创教育文化氛围的营造,能够不断推动双创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和中国自主创新型战略的发展,为中国创新型发展战略提供源动力。

参考文献:

[1]崔军.创新创业驱动下英国大学发展的动向与借鉴[J].高校教育管理,2021,14(2):46-53.

[2]李亚员.创新创业教育:内涵阐释与研究展望[J].思想理论教育,2016(4):83-87.

[3]范青.知识经济时代的大学创造教育[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0.

[4]李小平.创造教育的历史、现状与基本内涵[J].有色金属高教研究,1999(4):62-66.

[5]张玮.高校艺术类专业学生管理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0.

[6]王磊.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访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阎立钦教授[J].教育研究,1999,(7):3-7.

[7]胡晓风,姚文忠,金成林.创业教育简论[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4):1-8.

[8]Ball C. Towards an “enterprising” culture:a chall-enge for education and training.OECD,1989:118.

[9]彭钢.创业教育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1-71.

[10]敦帅,陈强,王丽娟.中国创新创业教育研究述评与展望: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分析[J].科学管理研究,2021(3):2-9.

[11]王占仁.“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论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2(3):54-58.

[12]王杜春,邵敏.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探索,2018(6):64-66.

[13]胡光中,刘向丽.论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途径[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1(6):169-172.

[14]王秀芝,刘志强,吴祝武.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国内外研究进展[J].中国高校科技,2019(4):92-96.

[15]谭建华.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容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8(12):59-62.

[16]杜辉,朱晓妹.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基于北京地区高校的数据分析[J].中国高校科技,2017(5):91-94.

[17]马永斌,柏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生态系统的构建途径:基于清华大学创业教育的案例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5):137-140,150.

[18]李德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的瓶颈与路径设计[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8(1):80-83.

[19]吕兴群,刘雪君.基于CIPP的地方性高校创业教育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1(12):10-11.

◎编辑 司 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