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X”证书制度下高职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作者: 李玲[摘 要] 在深度老龄化背景下,大量的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急需高素质照护人员。但是当前我国老年护理员存在“一高三低、一长两短”的职业现状,即“年龄偏高,学历低、社会地位低、福利待遇低;工作时间长,专业系统培训短缺、护理员从业时间较短”。高职护理专业作为培养高素质护理人才的重要基地,需要基于现状构建“1+X”证书制度下的高职课程体系。通过分析高职课程体系构建背景,明确高职护理专业老年照护方向教学存在的问题,确定课程体系建设策略,包括编写创新融合教材、课程设置体现融通、关注学生学习体验、实施混合教学模式、重视进行校企合作。通过有效落实以上策略,能够有效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
[关 键 词] “1+X”证书制度;高职课程;护理专业;老年照护;混合教学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29-0085-03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20年人口普查数据,我国60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比已经达到18.7%,总人口超过2.6亿;65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比已经达到13.5%,总人口超过1.9亿。在众多的老年人群体中,还存在4000万以上的失能或半失能的老年人,他们急需得到专业医护人员的照护。但是,当前我国老年护理员的现状无法满足实际需要,急需培养高素质老年照护专门人才,这也是职业院校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护理专业人才的重要基地,课程体系上存在一些问题,课堂教学多采用讲授法,实操部分多在普通实验室开展,缺乏真实养护工作环境。针对这类情况,高职院校护理专业的老年照护方向教学中,需要将学历教育和技能教育融合,构建“1+X”证书课程体系。
一、“1+X”证书制度下高职课程体系构建背景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的第二项“构建职业教育国家标准”中的第六条是“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要求职业院校发挥学历证书作用,夯实学生可持续发展基础,鼓励职业院校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积极取得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拓展就业创业本领,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1]。在“1+X”证书制度下,“1”是指学历证书,具有基础教育功能;“X”是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是对学生证书的补充、强化和拓展。其能够让学生针对将来从事的工作岗位掌握相应技能,突出职业教育优势,重视培养学生技术技能,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高职院校护理专业的教育需要在“1+X”证书制度下,将护理专业学历教育、护理职业技能培训融合起来,构建新型课程体系。
二、高职护理专业老年照护方向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教学无法满足工作需要
高职护理专业课程对学生的实操能力有较高的要求,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将来的工作,运用专业技能照护老年人。但是,长期以来的高职护理专业教学中,以老年照护方向教学为例,教师多是运用传统讲授式的教学方法,在普通实验室上实操课,操作对象是模型,与真实的老年照护工作存在一定差距,学生无法真正感受真实照护工作环境,无法有效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实操能力。这就导致刚毕业的学生无法满足老年病房、养老机构和养护中心的工作需要,在复杂的临床工作环境中无所适从,在与老年人沟通与协调等方面存在较大困难[2]。
(二)学历教育无法融合等级内容
护理是一项专业服务,针对老年人的照护工作中需要对其日常生活承担照护责任,提供诸多专业指导;针对老年人的长期慢性病提供持续专业化的医疗护理服务,根据养老服务规划与健康管理需要提供专业的服务;还需要科学评估老年人生理、心理、社会等,提供针对性的日常生活护理。在高职护理专业老年照护方向教学中,部分教学内容与等级证书考试内容不一致或侧重点不同,比如老年照护的特殊性的侧重点不同。在失智老年人照护中级考试中,身体照护模块在学历教育中很少涉及,与学历教育课程内容缺乏科学的融合对策。
(三)师资基地建设无法满足要求
在“1+X”证书制度下,对高职教师的技能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部分高职院校护理专业教师都具有专业教育背景,具备完善的理论知识与教育能力,但是在护理技能培养能力方面存在一些不足,无法满足等级证书培养的要求。在护理专业老年照护方向的技能教学中,很多高职院校多是进行理论讲授,缺乏专业的实训场地,缺少真实的照护情境,无法满足等级证书考试的需要,普遍存在重理论和轻实操的情况。护理专业老年照护方向不是简单的照护工作,如果在师资力量、基地建设等方面无法满足培训要求,学生也就无法提供持续且专业的医疗护理服务。因此,高职护理专业老年照护方向教学存在不少的问题,需要基于“1+X”证书制度构建科学、完善的课程体系。
三、“1+X”证书制度下护理专业老年照护方向课程体系策略
(一)构建特色课程体系,编写创新融合教材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明确高职院校护理专业的老年照护方向教学存在问题。在“1+X”证书制度下,更好地构建科学与完善的课程体系,需要根据时代发展背景与院校特色,构建特色课程体系,编写与等级证书考试相适应的创新融合教材。在社会大力发展大健康产业的背景下,高职护理专业可以建设“课岗对接”与“课证融通”的特色课程体系:课岗对接是课程设置和岗位要求对接,课证融通是课程内容和“1+X”证书考试要求融通[3]。根据护理专业老年照护岗位工作的职责与职业能力要求,还可以加大多平台与多模块建设:多平台建设包括基础课程与核心素养、专业大类和专业基础课程、职业能力课程三大平台;多模块是指在各个平台下设置多个教学模块,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品德修养课程、综合素养教育课程、创新创业课程、通用专业基础课程、专用专业课程、岗位技能课程以及专业综合能力培养课程等模块。
根据特色课程体系的建设内容,结合老年照护方向、老年人能力评估师国家职业等级证书“1+X”的背景,以高职护理专业老年护理课程为基础,针对老年长期慢性疾病带病生存、机体功能逐步退行性改变期间的评估需要,编写融合了这些技能的老年护理“1+X”的创新融合教材。这类职业等级证书主要面向的职业包括康复技师、健康教育技师、心理治疗技师、内科护士、医疗护理员等,需要具备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要求有:评估老年人进食、穿衣、洗澡、修饰的知识和能力,评估老年人如厕与大小便控制的知识与能力,评估老年人床椅转移、上下楼梯、日常行走的知识和能力等。因此需要基于此编写创新融合教材。
(二)教学内容融合重点,课程设置体现融通
关于老年照护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考评中,人文关怀与安全防护是考核重点,因此在高职护理专业老年照护方向教学中,也要将其作为教学重点。在基础导论教学中,重点教学内容是老年人心理、生理、需求的知识;护理基本技术和综合技术的实训中,不仅要加强实训教学,还要启发学生人文关怀意识与人文关怀能力[4];安全防护方面的教学中,重点是走路防摔、烧烫伤、呛咳、噎食等方面的内容。职业技能操作的培训中,教师要对比专业课程与职业等级证书操作要求,一般分为免修、强化、补修、能力转化四大方面:免修是现有课程可以覆盖职业等级证书的考核点;强化是强化现有课程技能的薄弱点;补修是现有课程尚未有的知识与技能;能力转化是需要将现有课程的知识转化为可以实际运用的能力。高职护理专业老年照护方向的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老年照护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在循序渐进中让学生逐步具备初级、中级、高级的职业技能,包括老年人的适老环境设计、健康评估、安全照护、应急救护、康复训练等方面。
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掌握职业等级证书要求的相关知识与技能,教师还要重视在课程设置中体现融通。比如在老年保健与管理专业中,教研组与教师要根据学生知识基础和认知规律,结合典型工作场景和任务整合老年照护技术课程内容,包括的模块有:老年人认知、老年人综合评估、老年人急救护理技术、老年人康复护理技术、失智老年人的护理技术、失能老年人的护理技术、安宁疗护。针对某项模块,可以根据相关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标准,与课程内容融合,开发对应的融通课程,以此让学生更好地应对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试。
(三)调整学历课程设置,关注学生学习体验
课程设置与职业等级技能证书的要求不相适应,因此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获得职业等级技能证书,还需要适当调整学历课程设置,将“1”与“X”紧密融合,重点培养学生职业技能[5]。如根据老年照护学历课程、失智老年人照护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内容,主要调整方面包括:增加“1+X”老年护理学课程学时,将理论教学和实操培训的比例调整为1:1,增加实操培训的学分;专业课程可以融合起来,形成老年照护和失智老年人照护选修课程,设置1学分,增加学时。
在调整学历课程设置后,教师还要做好日常观察与测试,针对学生反馈情况,明确大部分学生都能掌握基础知识,形成基础实践技能,但是普遍缺乏自主学习能力,需要提高知识与技能的准确度。教师可以根据老年照护技术的重点知识和证书标准的要求,搜集丰富的教育资源,将其推送到智慧职教平台上,帮助学生巩固薄弱点,辅助学生线上自主学习,在线上进行相关辅导。教师可以运用体验式教学法、情境模拟教学法等,让学生体验老年人的生活,模拟置居家、养老机构等场景开展微课教学,在见习中带领学生深入养老机构见习,这样可以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临床操作实践,以提高老年照护的技能水平。不同学生基础知识储备、学习态度与实操能力有很大差异,因此教师还要根据学生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帮助更多的学生掌握老年照护的专业知识与护理能力。
(四)完善线上教学资源,实施混合式教学模式
在互联网与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线上教育受到越来越多院校的青睐,线上教学具有不受时空限制的优势,因此高职护理专业教学需要重视线上教学。这需要专业教师积极完善线上教学资源,将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融合起来,构建和实施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针对高职护理专业老年照护方向的教学,教师先要搜集和整理线上教学资源。比如在老年照护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培训中,教师需要准备与等级证书考试相适应的题库、课件、授课视频、操作规范视频等资源,重点是让学生掌握老年照护的规范操作与科学流程,让学生可以独立参与老年照护方面的工作。
混合式教学模式,是指将线下教学与线上教学融合起来,发挥线下教学直观、手把手反馈指导的优势,发挥线上教学资源丰富、不受时空限制的优势。教师可以根据课前预习、课中学习与练习、课后巩固提高的流程:先将线上资源推送到教育平台的学生端,让学生自主预习;在课中可以进行线上授课,也可以在线下进行实操培训,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进行针对性指导,指导学生操作训练;在课后,主要是根据老年照护职业等级证书的考试要求,让学生参与操作练习,巩固理论知识与掌握老年人照护技能。
(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视校企合作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直接影响教育成效和教学效果。因此在“1+X”证书制度下构建高职课程体系,需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招聘和培训“双师型”教师队伍。在高职院校新型课程体系的建设中,负责人要重视引入高层次的人才,扩充以及完善专业教师队伍,组织教师到专业养老机构等进行实地体验和实践,提高照护操作技能。高职院校还要聘请或者邀请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的专家来校指导,定期组织理论教学与实操指导,还要与院校合作的企业做好对教师的培训与考评。
在“1+X”证书制度下,根据护理专业老年照护方向职业等级技能证书需要,高职院校还要根据老年照护的培训项目,建设和完善校内外的培训中心,以便更好地对专业学生进行实操培训。在校企合作中,院校通过与专业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进行对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见习机会;专业课程教师与企业人员共同评价学生,共同培育专业学生,打造校企合作的共建、共育、共评体系。不同的高职院校办学特色、资金实力和专业培训方向有所不同,需要根据基本情况与对应的机构进行合作,才能更好地培育专业学生,使之顺利获得职业等级技能证书。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护理专业教学中,根据老年照护方向的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结合对应职业等级技能证书的要求,需构建新型课程体系。以上主要根据新型课程体系构建的背景,结合过去老年照护方向教学中的问题,构建科学的落实策略。各大院校的负责人及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落实相关政策,更好地构建专业育人的课程体系,帮助学生获得“1+X”证书。
参考文献:
[1]张玉丽,吕金星,赵振华.“1+X”证书制度下高职课程体系构建研究:以“护理专业+老年照护”为例[J].大学(教学与教育),2021(3):88-89.
[2]于海萍,刘香艳,钟明芳,等.1+X等级证书背景下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以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为例[J].新丝路(下旬),2020(18):254-255.
[3]吕金星,张玉丽.基于“1+X”证书制度下的高职护理专业建设探索:以铜仁职业技术学院护理学院和老年照护职业技能证书为例[J].西部学刊,2020(14):62-64.
[4]王佳.“1+X”证书制度下课证融合教学模式设计与实施:以中职老年护理课程为例[J].卫生职业教育,2021,39(17):39-42.
[5]邹立琴,张少华,陈方军,等.1+X证书制度试点研究:以老年照护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为例[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20(1):28-31.
◎编辑 司 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