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科学与人文教育融合的理论与实践

作者: 江陆堂 马淑敏 华梅志

[摘           要]  针对高职教育存在人文教育薄弱的现象,分析科学与人文教育融合的意义,探讨了化学科学与人文教育融合对学生科学理念的建构作用。在此基础上,以化学与生活公共选修课中采用化学与人文教育融合的路径为例,对高职教育科学与人文教育融合的理论与实践做了积极的尝试和探索。

[关    键   词]  高职教育;科学与人文教育融合;理论与实践;化学与生活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29-0088-03

高职教育专业分割过细、设置相对比较具象,造成高职生知识结构单一、人文教育不足,缺乏发展后劲,很难满足社会对适应力强、知识面广、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技术人才需求。在高职院校形成的这种不同程度的重技轻文、重智轻德的教育现状,偏离了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笔者根据邯郸科技职业学院的学生文化素质现状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立足学校教师和实验条件,通过化学与生活公共选修课教学实践,以探索促进高职院校科学与人文教育融合发展的实施路径。

一、高职教育科学与人文教育融合的意义

高职院校形成了以就业为导向和以职业技术技能培养为主线的教学体系,把加强学生职业技术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放到重要位置,但不可将“以就业为导向”引申为以就业为本,而是要在职业培养的各个环节和课程中融入人文教育内容,改变过去人文教育薄弱的情况。这可以促使学生学习技术技能的同时,又能培养爱岗敬业、谦虚好学、具有爱国情怀和团队合作精神,提升在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工作的职业素质,成为为民族服务的新一代技术技能人才。否则学生就会成为缺乏人生理想、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追求的人,其长远发展受到限制,成为综合素养不达标、人格不健全、不能和谐发展的高技能人才,容易对家庭、企业和社会造成不良后果,难以达到三全育人的目的,违背了教育的本质要求。

二、化学对学生科学理念建构的重要作用

(一)学习化学知识可以培养创新能力

学习化学知识可以通过现象与反应规律之间的联系,逐渐形成化学思维方法,促进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将化学思维内化,有助于学生科学思维方式的形成和综合学习能力水平的提高,促进理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学习化学知识可以塑造科学精神

学习化学知识可以让学生审视和认知组成世界的物质,了解物质元素组成规则,知晓物质分子结构特点以及领略物质化学反应和化学性质规律,体察客观世界物质变化的辩证法则,为他们认知、体悟和形成唯物辩证观奠定基础;这也能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化学是人类利用、改造、保护自然的重要工具,利用化学知识的化工生产可以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改善生活质量,保障生存安全。因此,化学可以让学生正确认识世界,掌握认知世界的思维方法,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科学发展观,提振自尊自信,塑造科学精神。

(三)学习化学知识有助于树立生态理念

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能源消耗和人类生产形成的环境问题将会日趋严重。由此产生的化学污染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与重视,化学家们正在想法从源头上减少产生污染物,对已经产生的做净化处理或转换为无污染的物质。通过化学知识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形成循环经济的科学理念,有助于学生建立节约友好型社会的科学理念,有助于学生形成低碳、绿色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生态理念。

三、化学与生活是科学与人文教育的高度融合

(一)化学与生活的内容是科学与人文教育的高度融合产物

化学作为自然科学的中心学科,其核心知识与多学科交叉融合,与材料、能源、信息、生命科学、分析检测多个学科相互交叉渗透,与人们生活的衣、食、住、行形成了极其密切的联系。因此,化学与人文相互融合、相互影响,化学与生活课程内容必然是科学与人文教育的高度融合产物。

(二)化学与生活课程教学目标是化学科学与人文教育的深度融合结果

化学素养的培养是化学与生活课程的教学目标,要培养学生的化学兴趣与学习力,培养他们学习的自觉性、自主性以及团队精神,培养他们敢于质疑、创新,形成积极主动、认真踏实、实事求是的态度,培养他们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在培养学生化学能力的同时,还要重视文化素质的培养,使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融为一体,为现代社会培养健全、全面发展的人才打好基础。所以化学与生活课程教学目标是化学科学与人文教育深度融合的结果。

(三)化学与生活是化学科学与人文教育的高度融合,也是一种协同融合

人文环境是化学教育发展的后盾,人文教育的发展需要科学理性融合才会形成良性发展;同样,化学教育发展需要人文教育融合才能实现。当然这种相互融合是有主有次、相互包容、相互融通的。化学与人文教育融合是一种协同融合,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简单叠加。因此化学与人文教育要破除完人思想,树立包容与协同的教育理念。

四、化学与生活中实施化学与人文教育融合的路径

高职教育借助化学与生活课堂教学渠道,实施化学与人文教育融合。所以,结合学院学生和教师实际情况,在课程中形成以下化学与人文教育融合的路径。

(一)采用与人文融合的生活现象分析和人文故事的形式教学

学生化学基础不均衡,要求讲授知识点要有趣味,内容贴近生活,听起来不枯燥。所以教学不再只注重化学知识的系统性,而是每节课选取几个化学人文故事或熟悉的生活现象。目的是使学生明白生活中包含很多化学知识,能引起他们共鸣,对化学产生好奇和兴趣,引导他们在学习中增长知识,纠正生活中对化学错误的观念和认识。比如化学与食品调味剂的内容是:(1)海带中鲜味剂的前生后世。(2)酱油为什么味道鲜美?(3)花椒的麻辣是怎么回事?(4)自己吃的爽别人受不了的调味品——大蒜。

(二)加入典型人文内容,协同融合人文教育和课程思政

在授课内容中插入典型人文内容,比如与化学有关的文学、美育、中国化学成就、科学家故事等素材,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爱国精神、工匠精神等。

1.课程导入以诗词、常见生活现象或社会热点问题为切入点。例如,烹饪中的化学,以苍山牧云的《烹饪赋》“煎烹食德,各有风味;荤素大义,俱称经典”引入课程;染料化学中的靛蓝,以荀子《劝学》中的“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导入课程。化学与健康,以常用消毒剂物质谈起,在绿色化学中以热点问题CO2的捕集和固定技术讲起。

2.梳理课程思政和人文教育内容融入授课过程。比如讲到调味品味精时,讲了中国人吴蕴初后来居上的故事;讲到老祖先发明的酱油味道鲜美的原因;在穿着的化学里,讲到沈阳化工研究所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研制“国旗红”染料的故事;在钢材中介绍2021年宝武太钢集团研发“手撕钢”的事迹。这些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大国工匠的爱国情怀和勇于担当的工匠精神,激励学生努力学好专业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

3.穿插不同行业的人文故事或事例。比如,选取极具传奇性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德国医学家格哈德·多马克将一种人工合成染料百浪多息首次用作抗菌剂医药救治自己女儿的故事,促使人类发现磺胺类药物,开创了合成药物抗菌的新时代。在中国古代,用作提取天然染料靛蓝的植物菘蓝,其根是有名的中药材板蓝根等。使学生认识到同样的物质在不同行业有不同的应用,促使他们更加关注化学与生活的关系,引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4.展现化学物质的晶体之美、结晶之美、分子结构之美、分子结构相似之美和化学反应现象之美,展示化学的魅力,提升美育效果。通过不同晶体的颜色、形状、形成过程展示晶体之美、结晶之美。通过三螺旋胶原蛋白结构、双螺旋DNA的微观结构、分子互锁结构等呈现分子结构之美;通过天然染料靛蓝与推罗紫、红色血红蛋白与绿色叶绿素展现分子结构相似之美;通过铝汞齐、硝酸银和铬酸钾等化学反应揭示化学反应现象之美。使学生感受化学的神奇,引导他们更加深入地探索和学习化学知识,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三)采用不同讲授方式,融入人文教育氛围

1.不同教师主讲不同的内容,让学生体会不同教师带来的不同人文教化。不同教师展示自己不同的风采和风格,像教师对教学、科研的敬业态度,对人生与社会点滴评论,乃至个性化语言表达和匠心独运的板书,这正是学生获得活的人文教育体验过程。同时,不同的教师把自己对化学的体悟和认知方式传授给学生,使他们体会真正的人文关怀和从不同角度思维方式带来的人文教化。

2.采用具有人文特点的问题情景法和学生授课方式。对学生熟悉的、有生活感悟的内容,在课堂上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与学生提问互动,提升课堂授课与人文教育融合的效果。比如,在讲到“麻婆豆腐”菜肴时,可通过一连串的设问诱导,创造具有人文特点的问题情境,让学生配合简单操作并互动,引导学生理解关键知识点并得出结论:麻的味觉产生和豆腐制作化学原理。利用这种问题情景法,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融入人文教育的化学知识。采用学生授课方式,鼓励学生走上讲台,讲解他们的“化学故事”,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互动性,利用他们的人文氛围相互交流、共同进步。

3.利用含有人文教育信息的信息技术达到增强人文教育效果的作用。通过制作含有人文教育信息背景的PPT、视频、动画和图片进行教学,增强人文教育的氛围。比如在讲化学与烹饪时,应用有中华传统文化背景和音乐的PPT,使学生学习时受到文化氛围熏陶。讲到德国医学家格哈德·多马克的故事时,采用有化学器皿为背景的PPT,体现科学精神氛围。还可以把含有人文教育的教学资源以及相关网站中的化学知识资源做成二维码在授课时使用,将二维码分享给学生,使他们在课下获得更广泛的课程资源,拓展学习的内容,体验新的学习方式。

(四)利用化学实践,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在实践教学环节中,通过易操作实验和化学实训学习,激发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探索、创新、实事求是和团队合作精神。如讲解印染中的化学——媒染剂时,让学生分组分工在校园采集实验材料,把植物不同部位的颜色固定到白棉布上,用明矾固色的实验表明明矾媒染剂的作用。实验虽然简单,但可促使学生互助合作,激发对化学的兴趣、探索和创新的精神。在化学与环境教学中,带领学生对校园滏阳河进行水质检测取样、对部分指标进行测试,使学生直观地了解环境污染的状况,让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五)通过能源利用和绿色化学的学习,让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培养他们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增强社会责任感

在课程中,通过能源问题、环境问题和绿色化学简介、双碳目标的解读、循环经济模式展示等,引导学生关注:由煤、石油等传统能源利用、工业生产及产品消费带来的环境污染,如何有效减少污染,降低能耗成为问题的核心。开发新能源、发展绿色化学(工业)已成为近几年热门行业,因此,通过能源利用和绿色化学的学习,促使学生提升环保意识,形成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念,更能促进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在创建节约友好型环境社会的过程中承担起自己的职责和义务。

五、结语

以化学与生活选修课为例,进行了化学与人文教育融合教学实践,课前课后调查问卷显示学生在多个方面有了明显的进步:(1)促使学生提升了化学学习兴趣,拓展了知识领域,提高了综合素养。(2)促进学生家国情怀的形成、环保意识的增强和可持续发展观的树立。(3)促进他们对化学本质的认识,培养了化学素养和终身学习的意识与能力。(4)对实际生活中的化学问题形成自己的判断力和应对方法。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认识到化学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过去对化学产品不正确的认识。但对于学生课堂上手机控制、课程考核的方式的调查结果上效果不明显。因此,对化学与生活教学实践来说,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化学与人文教育融合以及化学与生活选修课的理论和实践探索还在路上。

参考文献:

[1]王建红.如何在高职化学教学中融合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J].当代化工研究,2017(11):49-50.

[2]张晓静.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感[J].基础教育参考,2017(22):62-63.

[3]吴俊明.关注化学思维 研究化学思维[J].化学教学,2020(3):3-10,49.

[4]杨永学,刘明广.高职院校开设“生活中的化学”公选课的实践与探索[J].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30):41-44.

◎编辑 司 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