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CIPP模型的“1+X”证书幼儿照护技术课程评价研究
作者: 杨京楠 杨丹[摘 要] 目的:基于CIPP模型评价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1+X”证书幼儿照护技术课程的实施效果,为今后的课程改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根据CIPP模型编制幼儿照护技术课程评价学生问卷和教师问卷,于2022年1月课程结束后,采用整群抽样对2020级幼儿照护班60名学生及8名幼儿照护技术课程授课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学生对课程评价的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结果评价四个维度得分分别为4.33±0.62、4.36±0.59、4.66±0.41、4.34±0.64,教师对课程评价的四个维度得分分别为:4.38±0.74、3.31±0.70、4.13±0.62、4.0±0.76。结论:教师对课程开设的目的认识较为充分,但学生对课程设置的需求尚不明确;现有教材资源和实训室建设需进一步完善;教学过程总体评价较好,评价方式有待完善。
[关 键 词] CIPP模型;“1+X”证书;幼儿照护技术;课程评价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29-0106-03
2019年9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在职业院校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简称“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1+X”证书制度是促进技能人才服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有利于推动职业院校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优化和完善,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和学生就业的能力[1-2]。幼儿照护是教育部第三批“1+X”证书之一,对提高婴幼儿照护服务队伍质量,促进我国人口发展战略完善具有重要的意义。我院护理专业获批全国“1+X”证书幼儿照护试点项目,与绵阳市托育协会及绵阳市少年宫早教中心签订合作协议,按照“1+X”证书幼儿照护中级技能等级标准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在2020级大专护理专业第二、三学期增设幼儿照护技术选修课。CIPP评价模型是美国教育评价专家D.L.Stufflebeam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其是由背景评价
(Context Evaluation)、输入评价(Input Evaluation)、过程评价(Process Evaluation)、结果评价(Product Evaluation)四个评价阶段组成的一种决策导向评价模型,该模式以决策为导向,注重持续改进,在教育教学评价中应用广泛[3]。本研究运用CIPP模型对幼儿照护技术课程进行评价,以期为进一步完善课程建设、落实“1+X”证书课证融通提供参考依据。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选择2020级护理专业“1+X”证书幼儿照护选修班60名学生及幼儿照护技术课程8名授课教师为调查对象。学生年龄19~21岁,其中女性54人,男性6人,普通大专和单招班各30人(占50%)。教师年龄29~40岁,均为女性,教龄(8.5±3.7)年,其中讲师5名,副教授2名,高级育婴师1名(兼职教师),研究生学历3名,本科学历5名。
(二)方法
1.课程设置
通过查阅分析国家相关政策,经过两轮对由10名护理专家和10名托育机构负责人组成的专家团队的咨询,及对10名学生访谈后,确定了幼儿照护技术的授课内容及学时安排,共计96学时。
2.课程实施
护理学院于2020年9月派出8名护理骨干教师参加由湖南金职伟业母婴护理有限公司举办的幼儿照护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师资及考评员培训学习。聘请企业中通过“1+X”证书幼儿照护师资及考评员培训的一线骨干教师为幼儿照护技术课程兼职教师参与授课。使用湖南金职伟业母婴护理有限公司主编的《幼儿照护职业技能教材(基础知识)》《幼儿照护职业技能教材(中级)》,授课教师根据课程安排,结合职教云平台的线上课程《幼儿照护(中级)》,采用理实一体的方式授课,对于“1+X”证书的技能考核内容分模块进行模拟考核。课程考核以50%平时成绩和50%期末考试成绩计算总分。
3.课程评价
根据CIPP模型编制幼儿照护技术课程评价学生问卷和教师问卷。问卷各条目采用5级计分,非常不符合计1分,不符合计2分,一般计3分,符合计4分,非常符合计5分。学生问卷共22个条目,教师问卷共18个条目。此次调查的学生问卷检测总体信度为0.975,内容效度为0.886,教师问卷检测总体信度为0.926,内容效度为0.897。
(三)资料收集及统计学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于2022年1月课程结束后,对2020级护理专业幼儿照护班学生及授课教师进行集体施测。由研究小组成员介绍研究目的与内容,运用问卷网扫描二维码发放问卷,现场回收。共发放学生问卷60份,回收问卷60份,教师问卷8份,回收问卷8份,有效回收率100%。所有数据经核对后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二、结果
(一)期末考试成绩
理论成绩85.92±7.44分,技能考核成绩87.79±11.27分,课程合格率100%。
(二)“1+X”证书幼儿照护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中级)考核成绩
理论成绩69.34±7.31分,技能考核成绩90.14±3.94分,证书通过率94%。
(三)基于CIPP模型的幼儿照护技术课程评价问卷数据结果
学生对课程评价的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结果评价四个维度的得分分别为4.33±0.62、4.36±0.59、4.66±0.41、4.34±0.64,得分较低的项目有:该课程的教学目标能够满足你的职业发展需要(4.13±0.79),该课程的进度安排适合你的学习需要(4.07±1.01),幼儿照护实训室的设备齐全,能够满足学习需要(4.27±0.84),制定和完善了实训室管理制度(4.28±0.83),所用教材能正确阐述本学科的科学理论和概念,注意理论联系实际(4.32±0.79),得分较高的项目有:教学内容清晰合理(4.72±0.43),师生互动良好(4.70±0.46),注重岗位能力培养(4.74±0.44)。
教师对课程评价的四个维度的得分分别为:4.38±0.74、3.31±0.70、4.13±0.62、4.0±0.76。得分较低的项目有:所用教材正确地阐述本学科的科学理论和概念,注意理论联系实际(3.00±0.76),所用教材能反映本学科国内外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的先进成果(3.13±0.83),实训室各项管理制度齐全(3.38±1.30),得分较高的项目有:学生的整体到课率高(4.50±0.53),该课程的设
置符合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符合岗位能力需求(4.38±0.74),你授课的模块强调理论和实践项目结合(4.38±0.74)。
(四)课程建设意见
1.学生对幼儿照护技术课程的意见:教材太厚,没有看下去的欲望;教材中知识点很多,但不知道重点在哪里,不知道怎么用;课程安排有时与其他的实验课程重叠;多进行真实场景训练;理论可以和操作联系得紧密一点;增加相关理论课,加强基础知识;合理安排两个学期的课程模块;虽然学习了幼儿照护的内容,但对这个岗位还是不熟悉。
2.教师对幼儿照护技术课程的意见:参考国家最新指南和规范,编写活页式教材;实践需要更多一些,增加学生见习的次数,建立课程与实际的联系,可以每学期或每个月到托育机构见习一周;考核流程过于死板;疾病预防与护理增加理论学时。
三、讨论
(一)教师对课程开设的目的认识较为充分,但学生对课程设置的需求尚不明确
CIPP模型中背景评价是对课程目标本身进行的诊断性评价,目的是确定目标群体的需求,从而为设定目标和判断结果提供标准[4]。本研究显示,教师认为课程设置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但学生在“课程对自己未来职业发展帮助”方面得分略低。这说明教师通过培训和集体备课后对相关政策的了解较为深入,对课程开设的目的较为明确,但学生对幼儿照护岗位的职业规划尚不明显,对岗位的认识还不充分。一方面学生认为多考证会对日益激烈的护理岗位竞争带来优势,但并未将此作为自己的职业规划岗位,另一方面学生对相关岗位的接触较少,定位不明,不了解护理专业背景在托育机构的优势,尚未形成稳定的就业意愿。虽然学院安排学生暑假在托育机构见习一周,但由于托育机构的老师之前未接收过护理专业的见习生,对岗位的引导也不明晰,因此学生对课程设置的需求不够明确,有考证需求但缺少从业需求。
(二)现有教材资源和实训室建设需进一步完善
CIPP模型输入评价是确认并评价系统能力及服务可行性的策略,是对所需的环境条件、资源以及所有可能的备选方案的评价[5]。在本研究中输入评价具体体现为教材资源、实训室条件、教学安排、师资配备。结果显示师生对现有教材的使用情况及实训室条件的评价不高,说明现有的由证书考评方编写的培训教材不能满足课程教学的需要,因此结合护理专业特点,校企合作,以真实工作岗位任务为依据,编写活页式教材迫在眉睫。我校根据相关政策建立了幼儿照护实训室,按照证书考评方提供的物料清单购买了部分实训设备,但因同期开设的“1+X证书”实训室较多,实训管理人员数量有限,管理制度尚未建立,且管理员不熟悉不同证书的设备管理要求,造成管理相对混乱,部分学生反映实训设备不足,但在整理实训室后发现部分实训设备还未开封,因此后期要尽快制订并落实实训室管理制度,保证教学质量。在课程模块的时间安排上,根据第一轮培训的学生反馈,学生对护理类的操作相对熟悉,对早教实操较为陌生,但这部分内容很有趣,建议强化学习,因此在第二学期安排游戏设计模块以增加学生对课程的兴趣,但在实施过程中发现学生因缺乏对幼儿的接触,又缺少相关理论的学习,在游戏创设过程中较为迷茫,因此在第三学期又增加了早教部分的相关理论。在模拟考试中发现学生的早教游戏设计实操表现不尽如人意,因此后续会进一步完善这一模块的设计。
(三)教学过程总体评价较好,评价方式有待完善
CIPP模型过程评价是对课程的执行设计或执行情况进行实时的监督[5]。本研究具体体现在教学方法、内容、课堂组织、课程评价方式等方面。研究结果显示,师生对教学过程总体评价相对较好,这主要是因为幼儿照护技术课程采用“一课多师”、专兼结合的方式授课,各个专业领域的教师及专家能够发挥自身优势,且教学经验相对丰富,能够保证教学质量。但课程在评价方式上还有待提高,尤其在师生共同参与评价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实际教学中多数模块的授课教师仍然以教师评价为主,学生评价的情况没有体现在成绩中,因此在今后的教学改革中要重视学生评价,探索更多学生参评的方式方法,提高学生的参与感。
(四)师生对课程的价值评价一般
CIPP模型结果评价是对课程的执行结果的测量与解释,判断课程的优点和价值[5]。本研究中师生对这一纬度的评价得分不高,这可能是因为专业教师及学生对幼儿照护证书对接的岗位不熟悉,且实操考核流程较为死板,不能确定所学技能在实际岗位中的应用情况,另外“1+X”证书在社会上的认可度还有待考证,我校课证融通实施也尚未形成完善的机制[6]。虽然我校已将“1+X”证书的内容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积极与企业行业建立合作关系,初步形成了学校—企业—行业协会合作育人的模式,但在教学安排上,幼儿照护技术作为选修课程只能安排在晚上9~10节,部分必修课的实训课因学生人数较多,需要分组分段授课,课程之间有可能会出现时间冲突,学生对待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态度也有所差异。在课程设置中因课时有限,针对考证需求强调技能培训,弱化了职业岗位认知和价值感的培养,从此次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虽然学生的证书过关率较高,但仅仅掌握了职业技能,没有与具体岗位工作衔接,并不能起到职业引导的作用。因此,为了落实课证融通,要进一步加强与企业的深度合作,专业教师需要到企业一线跟岗学习,同时培养企业带教老师,校企合作编写活页式教材,探索学徒制培养模式,完善学生见习、实习体系,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将职业素养和价值感潜移默化地融入课程中,以提高学生岗位适应能力和职业技术技能[7]。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Z].2019.
[2]高正春,张扬,李娟.基于“1+X”证书制度的高职护理专业老年照护课程体系的构建[J].护理研究,2021,35(3):506-510.
[3]孙唯淞.基于CIPP模型的我国MTA教育课程设置评价研究:以国内S高校为例[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8.
[4]李伟燕.基于CIPP评价模式对项目教学法的评价研究:以某高职学院为例[D].沈阳:东北大学,2014.
[5]马琦琳.基于CIPP评价模式的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堂教学研究:以西藏高校为例[D].拉萨:西藏大学,2020.
[6]张晓刚.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21(15):52-56.
[7]孔德兰,李娇阳.高职院校1+X证书制度试点内部治理:内涵、问题与实践路径[J].职教论坛,2021,37(9):139-146.
◎编辑 张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