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三农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融合路径研究

作者: 孙玉芹

[摘           要]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与三农文化相关的人、事、物均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探讨乡村振兴背景下三农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融合路径,可以启发教师、启发学生。主要围绕“乡村振兴背景介绍”“三农文化内涵概述”“三农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的关系”“乡村振兴背景下三农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融合路径”这几个方面展开论述,希望结合乡村振兴背景,提出一些具体建议,促进三农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的融合,优化高校思政教育课堂,从三农文化视角助力高校学生巩固思政理论、延伸思政理论。

[关    键   词]  乡村振兴;三农文化;思政教育;融合路径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29-0121-03

众所周知,乡村振兴战略不仅会影响各个乡村,还会影响各个城镇,乡村振兴战略不仅会改变农民群体的生活面貌,还会改变城镇居民的生活面貌。当前,在高校思政教育课堂上,许多学生关注的问题是:课本涉及什么内容、考试考核什么内容。学生的视角,还没有关注乡村振兴战略,学生的情感,还没有投入乡村振兴战略。学生群体是乡村振兴事业中的重要群体之一,学生群体可以带来活力、带来创新。深入探讨乡村振兴背景下三农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的融合路径,可以打开学生视角,改变学生学习态度,引导学生认真钻研三农文化,支持国家部署的各项乡村振兴工作。

一、乡村振兴背景介绍

在十九大报告中,再次明确农业、农村、农民等问题的重要性,强调加快步伐,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之后,国家发布多项文件,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乡村振兴 法治同行”活动方案》等,详细规划乡村振兴工作。具体涉及:

(1)从可持续性发展视角,认真审视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倡导“因地制宜”,鼓励“绿色发展”;(2)改革乡村治理工作,构建更科学、更先进的乡村治理模式,认可各农村地区的善治之路[1];(3)基于城乡统筹发展理念,正确认识城乡关系,及时处理城乡统筹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传达“相互帮扶”“融合发展”思想;(4)更全面、更高效地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严格评估农业质量,让相关企业意识到“质量兴农”的重要性;(5)反思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补充并更新制度内容,构建更完善的农村经营体系,以“共同富裕”为理念,呼吁农民团结起来,呼吁各个企业团结起来[2];(6)重视农耕文明,以多种渠道和平台发扬农耕文明,展现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化兴农”之路[3]。

乡村振兴战略对高校教育体系的影响,可以体现在:一方面理论维度的影响。围绕乡村振兴战略,高校教师可以开展多种主题的理论教学,介绍“新政策”“新思想”“新文化”“新技术”“新企业”等,丰富高校学生的理论储备,展现新时代高校学生的先进思想,提升高校学生对社会时事的认识水平;另一方面实践维度的影响。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导向,高校教师可以组织不同形式的实践教学,创新实践教学形式,提升实践教学的有效性,指导高校学生深入思索“三农”问题,积极进入农村、了解农业、亲近农民。这样的实践教学,开放性更强,社会关注度也更高,高校学生可以用心、用情,从中获得多种启发。

二、三农文化内涵概述

“三农文化”指的是以三农为核心的文化体系,分为农业文化、农村文化、农民文化三大板块。对三农文化的钻研,可以回顾历史、展望未来,可以给乡村振兴工作许多启示。对三农文化的推广,可以感染人民群众,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创建和谐社会环境。关于三农文化内涵,可以分板块去理解。

第一,农业文化。农业是衣食之源,关系到人们的生存。从狭义来理解,农业指的是林业、植业、渔业、畜牧业等产业。从广义来理解,农业指的是农业产业链,包含“农业生产”“农业供应”“农产品加工”“农产品销售”“农产品储藏”等。农业一直在发展,农业文化也在不断变化。从文化视角来分析,农业文化可以分为“原始农业文化”“传统农业文化”“现代农业文化”。举例来说,在“传统农业文化”中,主张男耕女织,男性在户外劳作,女性在家中劳作,双方相互配合[4]。第二,农村文化。农村也可以叫作“村”“庄”“寨”“堡”等,指的是农业人口的居住地。农村文化可以体现在多个方面,如“农村饮食”“农村建筑”“农村习俗”“农村婚嫁”等。以“农村建筑”为例,陕西窑洞的设计,可以反映当地环境特点,反映当地人的生活习惯,在陕西窑洞发生过许多值得回顾的历史故事[5]。第三,农民文化。从户籍的角度来说,具有农村户口的公民被称为农民。从生产的角度来说,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被称为农民。在“三农”问题中,农业问题与农村问题都与农民问题紧密联系,农民的问题往往是核心问题。正是基于农民需求,国家各部门不断推进“三农”工作。农民文化包含“劳动文化”“革命文化”“奋斗文化”。“劳动文化”指的是农民身上勤劳、独立、坚强的品德,并通过这些品德,改善个人生活,提高生产效率。“革命文化”指的是在特殊的历史阶段,农民群众勇于参与革命,抒写了壮丽的革命史。“奋斗文化”指的是农民一直在寻求进步,紧跟时代发展步伐[6],以新观念、新工具积极推动农业改革,参与农业

建设。

三农文化对高校教育体系的影响,表现在多个方面:(1)影响内容。三农文化体系有丰富的内涵,有详细的板块,高校教师可以认真研究三农文化,提取合适的教育内容,融入各学科教育方案。(2)影响模式。在三农文化中,强调联系人民群众、联系社会实践。这些思想可以启发高校教师,改革传统的育人模式。(3)影响目标。三农文化是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化体系,对三农文化的剖析,有利于完善教育目标,帮助高校学生树立社会视角,理解复杂的社会现象,产生坚定的社会责任感。

三、三农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的关系

对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来说,迫切需要三农文化,三农文化是精华内容。对于三农文化的传承来说,高校思政教育课堂是重要阵地。正确认识二者的关系,有利于融合三农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开阔高校学生视野。具体分析如下:

(一)三农文化可以促进高校思政教育

三农文化是一个非常丰富的文化体系,涉及农业文化、农村文化、农民文化。详细梳理三农文化,并将其引入高校思政教育课堂,可以带来大量有价值的教育信息,充实思政教育课堂,使思政教育课堂贴近乡村振兴战略,贴近新时代背景,充分调动高校学生学习积极性[7]。此外,介绍三农文化的过程中,高校思政教师可以划分时间、划分角度,认真分析各个农村的发展、变迁,热情讲述农民群体的革命史、奋斗史。这些内容包含真实的历史,也包含新时代成果,可以延伸思政教育课堂,感染学生情绪,提高学生对各项思政理论的认识。由此可见,三农文化是极其具有特色、具有价值的教育资源,可以促进高校思政教育工作。

(二)高校思政教育可以发扬三农文化

高校思政教育课堂,是学习文化的重要阵地,也是推广文化的有效渠道,有利于发扬三农文化。具体来说:一方面,在理论中渗透。高校思政教师讲解爱国主义时,可以分析农民的革命史,讲解集体主义时,可以分析农业的发展概况,讲解开拓创新时,可以分析农村地区的变化……高校思政教师可以很自然地渗透三农文化,引导一批又一批青年学生学习三农文化、传承三农文化。另一方面,在实践中推广。高校思政教师可以围绕三农文化,策划多种社会实践活动,包括“调研农村产业结构”“走访农村创业家庭”“科普农村电商知识”等。在社会实践中积极推广三农文化,可以带动一些人、激励一些人[8],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让更多人理解三农文化,发掘其价值,乐于传承、发扬三农文化。

(三)三农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协同发展

三农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可协同发展,主要原因为:(1)一致的目标。大力发展三农文化,可以走“文化兴农”之路,带动农村地区的整体发展,提升国家经济实力,是文化建设之举,也是经济建设之举。开设高校思政教育,可以培养大批优秀人才,让专业人才、高品德人才融入各行各业,实现生产力的改革,为国家经济发展储备力量。从这个角度来说,两者都可以促进国家经济建设,具有一致的目标。(2)一致的内涵。在三农文化的传承中,强调“与时俱进”“自力更生”,主张“服务群众”“服务社会”。在高校思政教育课堂上,教师同样强调“创新理论”“奋斗理论”“服务理论”等。这些理论,均属于重点思政理论,每一位学生都要认真学习。可以说,三农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包含一些相同的内涵,高校教师可以科学地融合二者,学生也可以全面地看待二者。

四、乡村振兴背景下三农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融合路径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三农文化引起越来越多企业的关注,引起越来越多群体的重视。作为高校思政教育教师,可以从资源、实践、就业指导等多个方面积极渗透三农文化,开展三农文化与思政教育融合工作。具体分析如下:

(一)构建“三农文化+思政教育”资源库

结合乡村振兴背景,将三农文化的内涵具体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体系,可以构建“三农文化+思政教育”资源库。举例来说,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关于乡村建设问题,相关部门强调“保留风貌”“统一规划”。保留乡村原始风貌,是对历史的尊重,对文化的保护,而统一规划,则是为了美化乡村环境,改善居住条件、文娱条件,带给村民更优质的生活体验。该举措可以体现“实事求是”的思想,可以展现“与时俱进”的精神。高校教师可以整合这一类信息,编辑成三农文化中的“农村文化资源”,渗透到高校思政教育方案中,指导学生认识什么是“实事求是”,什么是“与时俱进”。

(二)开展“三农文化+思政教育”实践活动

抓住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各种机会,积极开展“三农文化+思政教育”实践活动,可以达到更好的育人效果。比如说,在乡村振兴战略的经济振兴板块,主张从传统的销售模式、销售渠道转向线上销售模式、多元化销售渠道,支持广大农民改革、创新。针对这种经济振兴现象,高校可以组织“电商科普志愿者活动”,由学生组成志愿者团队,来到农民身边,来到农村家庭,科普专业化电商知识,一对一指导农民操作电商平台,让越来越多的农民熟悉电商环境,进入新型销售模式。在这个过程中,高校学生要耐心、细心、贴心,要认真体会“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有利于高校学生深化思政理论。

(三)设置“三农文化+思政教育”就业指导课程

乡村振兴战略在逐步改善各个农村的面貌,使农村地区成为放飞梦想的重要阵地。高校可以将三农文化与思政教育融合起来,开设专门的就业指导课程,以就业为导向,提醒学生重视三农文化、思政教育,激励学生认真学习三农文化、思政教育。在“三农文化+思政教育”就业指导课程中,高校教师可以围绕农村现状、农业需求、农民群体特质,分析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的优势,鼓励大学生换一种思路,在三农文化视角下看待就业问题,在思政理论体系下看待就业问题,抓住机遇、放眼未来,相信“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不盲目成为“北漂”“沪漂”“深漂”,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环境,选择一个感兴趣的工作。这样的就业指导课程,也可以理解为“三农文化+思政教育”课堂。

五、结语

综上所述,积极渗透三农文化,有益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有益于乡村振兴事业。为了更好地融合三农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相关教师要注意:(1)构建“三农文化+思政教育”资源库,认真进行资源的分类、整合;

(2)开展“三农文化+思政教育”实践活动,带给学生更直观的体验、更深刻的认识;(3)设置“三农文化+思政教育”就业指导课程,鼓励高校大学生发扬三农文化,支持高校大学生返乡就业。此外,高校思政教师队伍要勤于走访农村,掌握一线的三农信息,整合精准的三农素材,不能一直停留在经验主义中。

参考文献:

[1]杨娟.信息化时代思政工作教育对乡村发展的重要作用:评《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理论与实践》[J].人民长江,2021,52(5):236.

[2]于美亚.高校学生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助力乡村发展研究[J].核农学报,2021,35(6):1497.

[3]阎光耀,贾甚杰.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助力乡村扶贫实践探索:评《高校思政教育创新实践研究》[J].热带作物学报,2021,42(3):944.

[4]赵艳琴,于秀英,刘贵峰,等.农业院校“生物统计学”课程思政的教学探索:以内蒙古民族大学为例[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36(4):355-357.

[5]戴庆敏,吕耀平,徐传保,等.乡村振兴背景下涉农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及实践探索[J].西南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9,3(2):89-92.

[6]唐丽霞.乡村振兴战略的人才需求及解决之道的实践探索[J].贵州社会科学,2021(1):161-168.

[7]杨惠敏,张建全,杨宪龙,等.新农科背景下草类作物栽培学综合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草业科学,2020,37(9):5.

[8]曲韵笙,王存鹏.以科技促教学,构建校企合作“三新”人才培养模式:以青岛农业大学为例[J].高等农业教育,2020(5):21-26.

◎编辑 张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