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高职应用文写作课程的“活”教与“活”学

作者: 任小燕

[摘           要]  高职应用文写作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课程,学习内容是常见的应用文。对高职学生来说,不论是现阶段的学习还是未来进入社会,应用文都是非常重要的办事工具,应用文写作能力也是必备的职业素养,故而“有用”和“实用”是教师教学首先应关注的重点。根据工作过程系统化理论,对应用文写作课程的教学目的与教学方法进行深度探讨,提出“先懂行情、再晓人情、后有文情”的“活教”与“活学”方案,以改善“课堂很精彩,课后写不来”“老师教得辛苦,学生照猫画虎”的现状,让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综合办事能力等职业素养同步获得提高。

[关    键   词]  应用文写作;实践能力;实用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29-0130-03

高职院校各专业紧跟新时代逐步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把学生的写作能力特别是应用文写作能力作为必备职业能力之一;在企事业单位的人才招聘中,具备处理文书及撰写文书能力也是各岗位的必备条件之一。应用文写作能力与综合办事能力是高职学生的傍身之技,如何高效地让学生掌握这一技能,是各方研究者和实践者们研讨改革的热点。

一、应用文写作课程的研究和教学现状

围绕“三教”改革,开设应用文写作课程的高职院校也在积极进行课程教学改革探索。近十年来,仅万方数据可检索到的与高职应用文写作课程研究相关的论文就多达2000多篇,研究范围涉及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课程设计、教材改革、教学效果、课程思政、教师团队建设、学情以及网络课程资源等方面,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果。近几年开展的各级职业院校教学能力大赛也推出了不少优秀的应用文写作教学案例,从课堂实施、教学设计、师生互动等方面都做了有益的尝试。特殊时期,以网络课程为主的线上教学也应时开展,一方面依托超星、智慧树等平台建成了应用文写作线上精品课程,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另一方面结合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和方法也有更新的拓展。

应用文写作课程的教学模式已经有了很大改善,课堂生动活泼,教学手段灵活多样,评价机制也更为科学、合理。但是,综合考虑高职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学习态度等客观因素,在实际教学中,应用文写作课程仍然算是“鸡肋”。主要表现为:(1)学生仍然缺乏写作兴趣,课堂学习敷衍应付的居多;(2)写作习惯存在问题,学生写作的过程,一般是先去百度搜例文,然后复制、粘贴,最后提交一份东拼西凑的作业;(3)师生对应用文的灵活性和适应性考虑不足,多数作品还是“照猫画虎”式的。简单来说,教师苦心设计的课堂学生不一定领情,教学目标很明确,教学资源很丰富,课堂很生动,但实际效果则是“课堂很精彩,课后写不来”。

应用文是用来办事情的,它的社会性和工具性,决定了它并不是以知识讲授和写作练习为主的普通课程,应站在实践和实用的层面,“活”教“活”学,才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二、破解“三情”,应用文写作“活”教之探讨

应用文种类繁多,可以涵盖各行各业;即使是同一种文书,因具体使用情境和办事主体不同,内容也存在很大差异。除了文书写作格式相对比较固定外,能够分析具体情况,了解行业、岗位特点及办事流程,检索和搜集整理相关材料,甚至写作者本身的情商,都是写好应用文的必备要素。因此,必须先让学生了解专业知识、办事流程等“行情”,然后培养待人接物的“人情”,最后再解决写作构架、语言表达之“文情”。破解“三情”的过程,也是将应用文写作知识进行实践应用的过程,结合工作、生活实际,写出实用、有用的文书,同时培养学生扎实、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对改善当前高职学生的写作态度和能力很有意义。

以山西林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应用文写作课程作为必修公共基础课,共48学时,学习内容为13种常用文书。经过多年教学改革与尝试,运用工作过程系统化理念,将13种文书分为4个实训模块,分别是日常生活、模拟职场、模拟策划、模拟谈判,以项目驱动方式,引导学生在完成项目的同时,水到渠成地完成文书写作。

例如,模拟谈判项目,包含“调查报告”和“合同”两个文种。这两种文书写作难度比较大,材料也难以获得,大部分学生会选择拼凑或仿写。模拟谈判项目做如下六步设计。

第一步,启动合作项目。根据学生的专业设置项目活动背景,以小组合作形式形成合同签约伙伴;各小组组建公司,并由组长给组员分配角色和任务。

第二步,开展调查阶段。合作双方针对谈判项目,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所学的“调查报告”的知识,检索和分析资料,开展市场调查,统计和分析调查数据,完成调查报告的撰写。

第三步,谈判阶段。根据调查报告的结果以及通过调查所了解到的“行情”,进行初步磋商,根据“合同”写作的知识,以合同的主要条款为提纲拟写出“模拟谈判草案”,根据“模拟谈判草案”,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商务谈判的规格和流程逐条进行谈判,对有争议的内容也采用多轮磋商来解决;对于谈判争议的焦点问题,指导学生站在“合作共赢”的角度,以“人情”来化解。

第四步,拟写合同阶段。根据达成一致的谈判记录,运用合同写作知识,合作双方各自起草一份合同,合同格式、条款要求初步完备。

第五步,合同文本审核与修改阶段。合作双方互相审核合同,从格式、条款和语言表达三个维度评判合同文本是否规范,此步骤也是评分环节之一。教师指导学生对照调查结果及谈判记录,逐条推敲合同条款及语言表达,让学生体会并掌握“言辞达意”的“文情”。

第六步,项目达成阶段。指导学生制作规范的合同文本,并举行签约仪式。

从合作项目启动到签约仪式完成,模拟谈判项目完整地呈现了一份合同的签约过程,学生在全程参与中,运用资料检索和分析能力,从茫然无知到熟悉自己的专业,并对所选项目所在的专业领域有了一定了解;通过谈判活动,社交能力与谈判技巧也有相应提高;具体化的情境,谈判中真实意思的表达,都让写作变得不再空洞无物。主旨明确、材料真实、结构规范、语言准确、表达恰当的“调查报告”和“合同”写作,就在“活”教的实训过程中完成了。

三、为解决问题而写作,学生“活学”之探讨

“活”教侧重的是学生全方位参与,需要引导学生去做具体的事情;而“活”学,则是不生搬硬套、不照猫画虎,针对具体情境,为解决问题而写作。

既然应用文写作是为了解决工作、生活、学习中的实际问题,解决什么问题、怎么解决问题就是学生“活”学“活”用的意义所在。以“请假条”为例,大家都会写,却不一定都能得到批准。究其原因,应该是请假的理由不够充分。请假的理由首先必须是真实的,而且通常不会只有一个。我们需要在诸多的请假理由中找出一个上级领导不得不批准的理由,这就是“活”学的运用。而想办好这件看起来简单的事情,需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1)要符合单位请假制度的规定,也就是懂“行情”;(2)要了解上级领导的工作作风,也就是通“人情”;(3)能找出合情合理的请假理由并能正确书写请假条,也就是有“文情”。这样写作的请假条,请假这个实际问题就是可以被解决的。

学生“活”学,是不能离开社会这个大背景的,一定要掌握鲜活的信息,保持鲜活的思维,掌握灵活的写作方法。

鲜活的信息对学生成长至关重要,故应授之以“渔”,学生学习应用文写作,最关键的是学会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方法。如模拟职场实训模块,包括“招聘启事”“求职信”“个人简历”“竞聘报告”四个应用文,如果让学生简单了解求职信、竞聘报告等应用文的写作知识就直接开始写作,学生对自己的专业、求职意向,目标岗位都还一无所知,那就只能仿写。仿写的作品与他们毫无关系,又怎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故教学设计方案为四个步骤。

第一步,获取信息阶段。进行专业和岗位信息搜集。学生要主动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教师推荐阅读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学生自主整理高职三年需要学习的专业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面向的岗位群,需要具备哪些专业能力素质等,然后对照自己的兴趣、能力及特点,初步模拟出一个求职者的形象,这个形象尽管也是虚拟的,但是与学生个人有关,是他们为自己设定的未来形象;指导学生查阅专业招聘网站发布的与之专业匹配的具体岗位的招聘信息,要深入地了解具体岗位的岗位职责、能力要求、发展空间以及薪资待遇等,然后汇总分析,根据自己设定的未来形象,找出目标岗位。每位学生对自己的预期并不相同,所以“活”学才能让每位学生写出与“我”有关的文书作品。学生通过这一步学习,掌握了获取职场信息的渠道和方法,还要及时更新,才能紧跟形势给自己确定就业方向和计划目标。

第二步,拟写文稿阶段。由于掌握了一定的招聘信息,结合自己预设的职场形象,职场文书的材料是很充实的。学生运用职场文书写作知识,可以比较轻松地写出格式规范、内容充实的作品。只要第一步能够认真完成,大部分学生可以顺利完成文稿拟写。初拟的文稿不一定“有用”,学生还需要进一步打磨、修改自己的作品。

第三步,模拟招聘、竞聘阶段。学生需要体验应用文书的“实用”价值,在模拟职场实训中,学生使用自己的“求职信”“竞聘报告”参加小组模拟的招聘、竞聘活动,通过交流、对比,会自主发现自己作品中的缺陷,进而主动修改;学生在模拟活动中,也可以进一步体会“人情”,对改善自己待人接物的方式、写作措辞表达的方式都非常有益。

第四步,作品修改完善阶段。此阶段仍以学生为主,教师指导学生进一步修改文书的格式、结构、表达等,学生在模拟职场活动中已经逐层体验到了职场文书的作用和目的,更理解了面对不同的企业、不同的人力资源管理者,更需要多了解对方的信息,有针对性地灵活写作,才能得到更多的机会。

应用文写作实训项目重在引导学生“活”学“活”用,“写作与我有关”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也是提高学生兴趣、促进学生参与、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和综合办事能力的手段之一。

四、尊重应用文特点,让应用文“有用”“可用”

实用性是应用文的主要特点,也是区别于其他文艺类作品的根本特点。因为有“用”,就必须“真”,因此,借助现代网络技术、校企合作资源等,师生完全可以摒弃过去虚拟模仿的写作方法,去查阅真实的工作过程、信息资料、行业企业特点等资讯,不仅可以把握行情,还为文书写作积累了真实的内容。“求真务实”和“学以致用”是承担应用文写作课程的教师必须具备的工作作风,也是学生必须具备的素质目标之一。这就要求承担这门课程的公共基础课教师在精通自己所学的语言文字等相关专业知识的基础之上,还必须深入了解学生的专业、行业特点,同时与时俱进地研究不同应用文的应用场合,掌握获取真实信息的渠道和方法,才能方向正确、有效、高效地指导学生。

应用文适用范围之广、涵盖行业之多远超一般教师的学识与能力范围,故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一门仅有几十个学时的应用文写作课程不可能讲清所有应用文写作的问题,即使是网络资源,数量庞大的应用文范文也提供不了直接可用的文书,承担这门课程的公共基础课教师必须教给学生操作性强的方法和举一反三的能力。因此,作为应用文写作教师,在与学生同步成长的过程中,必须掌握应用文的特点,以“用”为主线,结合具体的工作背景,引导学生从工作过程进行探索,边做边学边写,为学生做好教练;作为学生,则必须改变“听课+仿写”的模式,让自己的学习方法“活”起来、知识体系“活”起来、思维方式“活”起来,撰写出有效、高效地解决问题的应用文,成长为既懂行情,又通晓人情,兼具文情的未来工作者。

应用文原本就是现实社会中的重要的办事工具,让高职应用文写作课程“活”起来,体现应用文实用价值,让教师和学生活学活用,才是有效提高学生应用写作能力、综合办事能力的可行方案。

参考文献:

[1]赵鹏震,耿建勋,仇大成.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的高效策略初探[J].现代职业教育,2022(1):55-57.

[2]赵玥.高职《应用文写作》项目化教学改革再探究[J].办公室业务,2022(5):7-9.

[3]苏虹.以应用文四步教学法攻克中职应用文写作重难点:以“请示”为例[J].职业,2022(6):84-87.

[4]李素玲.《传统文化与应用文写作》在线开放课程教学理念及设计实践探索[J].魅力中国,2021(30):295-296.

[5]刘付娟.现代教育技术在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成才之路,2018(26):20-21.

[6]李艳华.高校应用文写作教学方法分析[J].散文百家,2021(8):57-58.

◎编辑 郑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