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创新路径探索

作者: 李佳

[摘           要]  思政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关键一环,与专业教育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培育高素质、高技能、理想信念坚定、道德素养高尚、思想观念正确的一代新人。新时代背景下,传统以固定课程、局限空间为依托的思政教育模式、方法已经难以适应时代需求。基于该现实背景,简要论述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创新的必要性,分析高校现行思政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重点从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打造网络教育平台、创设文化环境、开展实践活动、整合教育要素五大方面阐述高校思政教育创新策略,以供参考。

[关    键   词]  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创新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29-0148-03

思政教育是党的全面领导的基础,高校则是意识形态主阵地,对高校学生实施优质、适切的思政教育,引领学生思想、引导学生行为,使其将自身理想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立关联,指引学生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并逐步形成责任感、使命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新时代背景下,社会环境日益复杂,高校学生思想、心理及行为也发生深刻变化,传统以固定课程为载体、以线下教育方式为主的思政教育已经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多样化需求,难以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并呈现出明显弊端。为提升思政教育质量,充分发挥思政理论课的育人价值,需要结合时代环境及高校学生特点创新思政教育,构建更加完善的思政教育体系。

一、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创新的必要性

新时代背景下,社会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对各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标准,不仅需要人才具备专业知识、技能,还要求人才在工作中敢于创新、严于律己、具备高度思想觉悟及政治认同。在这种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需要通过教育方式、渠道及内容的创新以对接社会人才需求,从人才培养、学生发展角度出发精心筹划教育资源、选择教育方式,引导学生分析就业形势、抓住发展机遇、应对发展挑战,成长为社会所需人才,可见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创新是顺应时代变化、助力学生成才的必然选择。与此同时,在信息高度发展的社会环境下,高校学生思维活跃、接受新事物与新理念的能力明显提升,学生主观因素、社会因素、教育因素及家庭因素等都会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高校思政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其先进性、生命力源于与时俱进,唯有顺应时代发展,创新思政教育实施载体及传播空间,抢先占领网络教育阵地,才能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其主动且有效应对不良思潮。可见创新思政教育是促成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提高学生分辨是非能力、保障学生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1]。

二、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创新存在的问题

(一)思政教育理念滞后

当前高校思政教育以知识为本位,以教育工作者为主导,以固定的思政理论课为载体,尚未围绕“三全育人”格局建设要求打通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间的壁垒,思政教育内容与专业课程内容的融合度较低。此种落后、滞后的思政教育理念会导致思政理论课课时不足,思政教育覆盖面狭窄,专业课程教学中对思政教育元素的挖掘及利用率较低,且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难以融合,会制约思政教育在日常教学中的落地、落实,阻碍思政教育的全方位开展,无法对学生产生持续、有效的影响,从而导致思政教育实效性偏低,无法充分发挥其育人、思想引领价值。

(二)思政教育空间局限

当前高校思政教育以线下教育为主,即通过“面对面”教学向学生灌输知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社会已经步入信息经济时代,信息技术与教育领域的融合逐渐加深,信息技术成为教育教学实施中的辅助工具。而传统的线下教育模式在时间、空间两大维度有明显的局限性,无法满足学生随时随地接受教育指导的需求,难以拓宽思政教育的实施空间,且在思政教育实施中教育资源匮乏、教育媒介缺失,导致学生对所学内容一知半解,难以获得深刻、丰富的体验,对思政教育内容的理解不够深入,从而导致思政教育质量有待提升[2]。

(三)思政教育途径单一

现阶段,高校思政教育途径为直接、显性的,即思政教育工作者结合教育目标、教育内容,以讲授、灌输、说理的途径直接将思政教育内容传输给学生。而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学生不再满足于一味接受现有知识,在教师强制性管束下被动学习,希望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互助、实践体验等多种途径建立知识体系、认知事物、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传统思政教育途径背离高校学生发展规律,脱离素质教育理念及时代发展需求,使得思政教育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并且会诱发学生畏难、抵触等负面情绪,不利于思政教育的有序、有效开展。

(四)思政教育方式僵化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创新的着力点为方式创新。传统思政教育方式单一,通常为“教师讲+学生听”,以教师的解读分析、价值观念、对事物的看法等代替学生的独立思考、深入探究、多维对比及反思性学习,忽视学生深刻体验、个性感受需求。在日常教育实施过程中,教师未能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倾向于全过程把控思政教育实施,导致学生主体地位、主体意识缺失,无法从多角度看待、分析及处理问题,不能对自身行为、思想等提供指导,从而弱化思政教育价值及功能,制约学生的个性发展。

(五)思政教育内容固定

高度思想觉悟、政治素养、道德品质是学生学习专业知识、习得专业技能的基础,也是学生未来融入及适应社会的必备条件。思政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还能为学生提供道德判断标准、激发学生高级社会情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育学生综合素质。但当前高校思政教育内容较为固定,缺乏与其他教育领域,如文化、环境、情感等的融合,所涉及的知识、方法等无法为学生实践提供具体指导,难以让学生将所获的知识转化为切实行动,不仅会影响思政教育质量及效率,而且会降低学生对思政教育的认同感,弱化学生学习的积极性[3]。

三、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创新策略

(一)理念创新:扎实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创新的要点在于理念先行。为解决传统高校思政教育理念滞后的问题,需要在把握思政教育本质属性、基本要求及底层逻辑的基础上探寻思政教育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新路径,改变以固定课程为载体实施思政教育的固有、落后观念,要扎实推进课程思政,牢牢把握并使用好课堂这一教育主阵地,推动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有机、有效融合,形成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思政教育格局。思政教育工作者与专业课程教师要形成合力,主动探讨如何从专业课程内挖掘思政要素、如何将思政教育落实到日常教学中,与专业课程教师共同分析思政教育实施面临的现实困境,如思政教育亲和力不足,采用灌输式、说理式教育会降低学生的积极性等,并确立问题导向、找准“病灶”,采取科学、合理的应对措施,如为解决思政教育亲和力不足的问题,可发挥教师言传身教的作用,通过教师讲述自身学习及职业发展经历、引入先进人物事迹等方式让思政教育融入生活、融入专业课程,使学生接受更加贴近自己的思政教育;再如针对思政教育实效性较低的问题,在培育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渗透思政教育,引领学生思想并约束学生行为,以思政教育指导学生的具体实践。唯有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才能够创新思政教育理念,对学生发展产生持续、深刻且积极的影响。

(二)空间创新:打造网络思政教育平台

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社会环境下,网络成为学生交往、展示自我、获取信息的虚拟化空间,传统以线下教育为主的思政教育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网络社会生活需求,并且会限制思政教育覆盖面,无法发挥思政教育的育人价值。为改善此种教育现状,需要在思政教育空间上进行创新,积极利用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手段等打造开放、移动、自主的网络思政教育平台。首先,需要从网络内整合优质思政教育资源,注重对社会各领域热点话题、现象及事件的提炼,选取当代高校学生担心、关心的问题,并投放与之相契合的思政教育资源,让学生理性、客观看待当前的社会环境,学会以辩证观念把握好事物的主次要矛盾,能够从自身做起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其次,在网络平台上构建多向交互空间,学生既可以对现行思政教育提出自己的看法及建议,又能够接受教师的指导,实时向教师咨询问题,反馈自己在学习、生活及日常交往中遇到的困难。同时配置专业思政教师用以处理学生反馈信息,为学生提供在线指导,让学生随时随地可以接受优质思政教育,时时刻刻严于律己。最后,注重平台资源及数据的应用,利用网络爬虫、集中度模型等分析研判当代高校学生行为特点、发现学生不良思想苗头、全方位且跟踪式掌握学生思想动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开展思政教育,确保思政教育实施的精准化[4]。

(三)途径创新:依托文化实施思政教育

传统高校思政教育以课堂为依托,倾向于采用灌输、解读分析及说教说理方式。苏霍姆林斯基曾说:“青年教育面临的最大困境便是将教育赤裸裸地摆在青年面前。”当代高校学生在开放环境的影响下思维活跃,乐于接受新鲜知识、尝试新鲜事物,也希望在直接感知及亲身实践中逐步建立其道德行为规范、道德判断标准、正确的思想观念,而不愿意被动接受管教、说服及强制性要求。针对当代高校学生此种特点,需要转变传统直接、显性的思政教育途径,将思政教育渗透至文化环境创设之内,吸引学生与文化环境进行交互,从中汲取知识、提炼富有时代性的思想观念、建立道德判断及行为规范。例如可以在校内绘制“建党百年”“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等主题的手绘墙,发挥物质环境的育人价值,将思政教育内容寓于文化环境之内,浸润学生心灵、感召学生思想;再如思政教育实施中坚持以人为本理念,给予学生充足的人文关怀,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在校园及班级内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有爱的学习及成长环境,体现出学校、教师对学生的关心、爱护、包容、接纳及尊重,让学生逐渐形成人文精神,产生对人的价值、尊严的追求,看到自己的闪光点,能够采用隐蔽性的途径实施思政教育,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四)方式创新:开展思政教育实践活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高校学生而言,思政教育过程中涉及诸多抽象的思想观念及方法论,学生理解难度较大,且容易对思政理论课的学习产生畏难、抵触心理,这就需要思政教育工作者采取实践方式开展思政教育,为学生创设真实情境,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亲身体验、全面感知、主动创造。例如开展“国企改革发展史”实践调研活动,引导学生进入国企,通过采访、资料收集等形式了解国企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国企改革发展过程、国企发展成果、现行的国企内部治理模式及管理机制等,指导学生发挥自身专业优势,从不同角度思考、分析国企改革必要性、改革途径及措施等,且以国企内优秀、先进职工为榜样,学习其开拓进取、吃苦耐劳、精益求精、甘于奉献的品质,在指导学生学习国家发展史、改革开放史的同时为学生提供精神动力;再如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主题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组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宣讲小组,挖掘《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保障学生、劳动者权益的条例及法律精神,让学生知法、懂法、守法,增强学生法治意识。这些实践活动与思政教育联系紧密,渗透至学生生活、学习、人际交往及社会参与等方方面面,带给学生真实体验,在实践中巧妙融合思政教育,从而有效创新思政教育方式[5]。

(五)内容创新:充分整合各项教育要素

高校思政教育是从意识形态层面,由外至内影响学生思想、行为的教育活动,侧重于完善学生认知思维机制,让学生理性、客观看待事物并指导自身行为。思政教育内容的创新,是指在思政教育实施中充分整合并运用各类教育要素,延伸思政教育覆盖范围,增强思政教育效果。例如在思政教育中整合心理健康教育要素,让学生从矛盾的辩证统一角度看待生活、学习中遭遇的困难及挫折,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挫折观,意识到挫折是自身发展的驱动力,可以培育学生坚毅品质、抗挫折能力,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再如在思政教育中整合环境教育要素,引导学生思考环境与经济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为学生日常生活行为提供指导等。思政教育与文化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情感教育、环境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结合为有机整体,注重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可以为思政教育的创新提供动力,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支持,确保思政教育与学生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对接,与时代特征相契合,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真才实学、具备创新创造精神及良好品格的一代新人。

四、结语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创新是彰显思政教育的育人价值、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并适应时代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总结经验、反思教训,找准当前阻碍思政教育创新及提质增效的关键因素,认识现行思政教育模式、流程及方法中存在的问题,在坚持思政教育本质属性及底层逻辑的基础上创新教育理念、空间、途径、方式及内容,发挥思政教育思想引领、行为指导的作用,以此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1]董仲磊.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创新发展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22(3):2.

[2]卢江.新时代高校依托网络开展党建和思政教育的创新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1(45):166-167.

[3]陈炀.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创新路径[J].时代报告,2021(8):60-61.

[4]张寒冰.网络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创新改革研究[J].作家天地,2021(23):167-168.

[5]蒋明钊.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建设创新举措研究[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21,35(1):136-138.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