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荣辱与共 生死与共 命运与共
作者: 何云 蒋宏伟 张凌芝摘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及中央、省委民族工作会议精神。通过对相关理论的深入研究,阐释了其重大意义与丰富内涵,并聚焦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龙江的实践。针对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及实践中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提出具有前瞻性和应用价值的见解,旨在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参考。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龙江实践;朝鲜族小学
新时代,中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阶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如一盏明灯,为我们指引着前进的方向。民族工作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繁荣昌盛,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为新时代民族工作指明了道路,是做好民族工作的根本遵循。中央、省委民族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明确了民族工作的目标和任务,为推动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一、研究背景与作用
(一)研究背景
深入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助于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的理解,更有助于增强各民族对祖国、民族、中华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同时,通过对这一课题的研究,能够为解决当前民族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供理论支持[1]。
(二)研究内涵与意义
1.深入解读民族共同体的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具有深刻的内涵和重大意义。其核心要点在于准确把握和全面贯彻我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原则。这一思想就是注重各民族团结奋斗、共同发展繁荣[2]。在现代社会中,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是国家层面最高的社会归属感,也是面向世界的文化归属感。其作为国家认同、民族交融的情感纽带,是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石。通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以促进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紧紧地拥抱在一起,共同建设伟大祖国,创造美好生活,让各民族在发展道路上携手共进,通过互助合作,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让各民族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促进各民族在物质和精神层面的共同富裕。
2.分析其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引领作用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了强大的引领作用。这一思想蕴含着丰富的民族工作理念和战略部署,为凝聚全民族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方向[3]&。
首先,强调了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性。这一理念激励着各民族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等方面携手合作,共享发展成果,从而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其次,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保护和传承各民族的传统文化,推动了各民族文化的融合发展。各民族之间相互借鉴、相互补充,形成多元化的中华文化格局,增强了民族文化认同,夯实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根基。
再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调了法治保障。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保障各民族的合法权益,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营造了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使各民族在法律的框架内和谐共处、共同发展。
最后,倡导民族之间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促进民族之间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面嵌入,增进各民族之间的交融,形成良好的社会主义氛围,有力地推动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
总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其深邃的智慧和高远的视野,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引领,是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强有力的思想武器。
二、研究目的与方法
(一)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民族共同体意识在龙江的实践状况。具体而言,我们期望通过此次研究达成以下几个主要目的:
其一,深刻理解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准确把握其核心要义,为后续的实践研究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其二,全面剖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龙江实践中的成果与挑战,挖掘成功经验,找准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优化其实践路径提供依据。
其三,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建议,助力提升教育效果,培养民众的共同体意识。
(二)研究方法
首先,我们充分运用文献研究法,展开了广泛且深入的资料收集与梳理工作。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全面搜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这些论述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指导方向和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广泛涉猎国内外相关的学术研究成果,包括各类权威期刊论文、学术专著等,以确保能够获取丰富多元的理论资源,为后续的研究奠定深厚的知识根基。
其次,为了获取最真实、最直接的实践资料,采用实地调查法。研究团队深入龙江地区的社区、学校、企业等关键场所,与各族群众进行亲切、坦诚的面对面交流。
此外,我们还采用案例分析法。针对龙江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实践案例,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剖析。
最后,运用综合分析法,对通过上述多种方法收集到的丰富资料和大量数据进行系统整合。运用科学的分析工具和严谨的逻辑思维,对这些资料和数据进行深入挖掘与剖析。通过反复的比较、归纳和推理,最终得出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的研究结论。
(三)现状调查
1.实地调查法
在社区里,我们选取了多个具有不同民族居民构成的社区,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对每个社区抽取了一定数量的居民进行访谈。在访谈中,倾听居民讲述日常生活中的民族交往故事。在随机走访中,我们遇到了一位年逾古稀的蒙古族大爷,他讲述了在社区组织的节日活动中,各民族居民一起制作传统美食、表演特色节目,其乐融融的场景。在定点访谈时,一位维吾尔族大姐分享了她在社区邻里的帮助下,克服生活困难,融入当地生活的温馨故事。通过与超过200#位居民的深入交流,我们了解到社区内民族交往的频繁和融洽,以及存在的一些潜在问题,如文化差异可能导致的小误会等。
在学校中,我们通过参与课堂活动、课后社团以及组织学生座谈会来观察不同民族学生之间的互动与融合情况。我们看到在一堂美术课上,汉族、朝鲜族、回族的学生共同合作完成一幅展现民族大团结的壁画,他们相互交流各自民族的艺术特色。在座谈会上,学生们纷纷讲述了一起参加运动会、文艺汇演等活动时建立的深厚友谊。同时,我们选取了多所小学、中学和高中,采用问卷调查和小组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对不同年级、不同民族的学生进行了调研。向500#名学生发放了问卷,回收有效问卷450#份,并组织了20#场小组访谈,每场访谈有8#-#10#名学生参与。通过调查发现,不同民族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在课余时间,他们也会一起参加兴趣小组和体育活动。但也有部分学生表示,在交流中偶尔会因为语言习惯和习俗的不同产生小摩擦。
在企业内,我们与人力资源部门合作,获取员工民族构成数据,并深入车间和办公室,观察多民族员工共同工作时的协作模式与可能存在的问题。我们了解到在一个项目攻坚阶段,满族、壮族和彝族的员工发挥各自优势,互相支持,最终提前完成任务的成功案例。同时,也发现了因语言和文化习惯差异导致的一些小摩擦,但通过企业组织的文化交流活动得到了有效解决。我们选择了不同规模和行业的企业进行调研。采用了深度访谈和观察法相结合的方式,与企业管理人员和多民族员工进行交流。我们对30#位管理人员和150#名员工进行了访谈,并观察了他们的工作场景。了解到多民族员工在共同工作时,能够发挥各自的优势,协作完成项目。但在团队沟通和职业发展方面,也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部分少数民族员工可能因为语言障碍,在晋升机会上相对较少。
2.案例分析法
在社区,我们选取了一个多民族聚居且民族融合工作较为出色的社区作为案例。首先,深入探究其背景,包括社区的地理位置、人口构成、民族分布比例以及历史上的民族关系状况。其次,详细分析实施过程,比如社区为促进民族融合所组织的各类活动,如定期的民族文化交流节、邻里互助项目等的策划与执行情况。然后,评估取得的成效,观察社区内不同民族居民之间的友好互动频率、共同参与社区事务的程度,以及社区的整体和谐氛围。同时,也关注面临的挑战,例如因风俗习惯差异引发的小冲突,以及公共资源分配方面可能存在的潜在问题。
在学校方面,选择了一所成功推动民族融合教育的学校作为典型案例。研究其背景时,考虑学校所处的教育环境、师资配备以及学生的来源和民族构成。在实施过程的分析中,着重研究学校开设的特色民族课程、跨民族的教学小组设置以及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举措。对成效的评估,通过学生的学业成绩提升、民族文化素养的培养、不同民族学生之间的友谊建立等方面进行。面临的挑战可能包括部分教师在民族融合教育中的专业发展不足,以及学校资源在满足不同民族学生需求上的分配问题。
针对企业,选取了一家在促进多民族员工协作方面表现突出的企业。在背景研究中,了解企业所属行业特点、市场竞争环境以及企业的文化理念。实施过程的分析涵盖企业的招聘政策、培训体系中关于民族文化和协作的内容,以及团队项目的组织方式。成效评估观察多民族员工共同完成项目的效率和质量、员工的满意度和忠诚度。面临的挑战可能在于如何进一步打破语言和文化差异造成的职业发展瓶颈,以及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更好地融入多民族元素。
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全方位、深层次研究,总结成功经验,如社区活动的创新形式、学校教育的特色模式、企业管理的有效策略等,同时针对不足之处提出改进和优化的建议,为推动龙江地区民族融合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三、理论体系构建
(一)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发展
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发展进程中,始终紧密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和时代需求。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的建设和改革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创新与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这一理论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它强调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性,突出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理念[4]#。
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注重民族团结、平等、和谐和互助,尊重民族文化和风俗习惯。同时,积极推动各民族在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与融合,促进共同发展。这一理论的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
(二)构建民族共同体的话语体系、史料体系、理论体系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构建离不开完善的史料体系、话语体系和理论体系。在史料体系方面,应深入挖掘和整理各个历史时期中华民族交流融合的丰富史料,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以真实、全面的历史事实展现中华民族的共同发展历程。话语体系的构建要注重话语表达的亲和力和感染力。运用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语言,讲述中华民族团结一心、共同奋进的故事,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理论体系的建设则要立足中国国情,结合时代发展需求。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基础,融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共生观念,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符合时代要求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
四、策略与建议
(一)基于理论研究的前瞻性策略
前瞻性策略乃是在深刻理解与把握当下形势、政策及发展趋势的前提下,凭借具有预见性与先导性的思维,来制定能够引领未来发展方向、应对潜在挑战并抓住潜在机遇的策略规划。对于民族工作而言,前瞻性策略意味着提前洞悉其未来走向及可能出现的问题。比如在新时代背景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文化交流的深化,怎样促进各民族融合与共同发展,又如何预先防范可能产生的民族矛盾与误解。
前瞻性策略要求我们不只关注当下已显现的问题与需求,更要敏锐察觉那些尚未完全展露,但未来可能带来重大影响的因素。通过深入钻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剖析中央、省委民族工作会议精神,提前布局,为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拟定出具备长远眼光和战略意义的行动方案,以达成各民族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共同繁荣与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