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探索
作者: 张健摘要:通过对相关理论的研究以及对黑龙江省小学体育教学实践的观察与分析,阐述了小学体育教学在促进民族团结、培养学生共同价值观念方面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旨在探讨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关键词:小学体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策略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为新时代民族工作指明了方向[1]。在教育领域,特别是小学阶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深远的意义。小学体育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培养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也为民族团结教育提供了独特的平台。本研究旨在深入探究小学体育教育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联系,分析当前黑龙江省小学体育教学在这方面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策略,以促进小学体育教学更好地发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作用。
一、在小学体育教学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关理论基础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指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责任感,包括共同的历史记忆、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等[2]。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体育教学中有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体育教学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有着多方面的体现。
首先,体现了团结协作的精神。在体育比赛和活动中,无论是团队项目还是个人项目,都需要参与者相互支持、协作。就像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共同为实现国家的发展目标而努力,团结一心,共同奋进。
其次,公平竞争的理念是其重要内涵。体育教学强调在规则面前人人平等,不论民族、性别、地域,都有平等的机会参与和竞争。这反映了中华民族倡导的公平正义,各民族在平等的基础上共同发展。
再者,体育坚韧不拔、勇于拼搏的精神,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契合。体育教学或竞赛活动过程中面对困难和挑战,各民族共同艰苦奋斗,不放弃、不屈服,为了共同的目标勇往直前。
最后,体育教学促进了文化交流与融合。不同民族的体育项目和文化在交流中相互借鉴、共同发展,正如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
二、学校体育教学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状
(一)学校的民族特色体育项目
学校积极引入回族的木球运动作为课外竞赛项目。木球运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还让学生深入了解回族的体育文化。在参与木球运动的过程中,各民族学生相互学习、交流,共同提高技艺,增进了彼此的友谊。
学校结合地方特色,大力开展满族的体育项目。这些具有满族特色的体育活动,如珍珠球、狩猎等,不仅让学生感受到满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也为传承和弘扬满族体育文化做出了贡献。通过参与这些项目,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多元性和丰富性。我校在市和区级教学比赛中对这些特色体育项目进行了精彩展示。2019年,笔者执教的“木球——运球射门”一课在哈尔滨市中小学“烛光杯”体育教学比赛中荣获一等奖;2020年,“木球——直线运球”一课在阿城区小学“金源杯”体育教学现场大赛中,荣获一等奖。各民族的特色体育项目深受师生的喜爱。各民族学生携手合作,充分发挥团队精神,展现出我校体育教育的成果和各民族学生团结一心的精神风貌。这不仅提升了学校的知名度,也为其他学校提供了借鉴,促进了各学校之间在体育教学和民族团结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总的来说,学校通过开展回族和满族的特色体育项目以及在各级比赛中的展示,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和条件,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切实感受到各民族文化的魅力和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温暖。
(二)学校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首先,部分教师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不足,在教学中缺乏有意识的引导。例如,在篮球教学中,部分教师仅侧重于篮球技巧的传授,而忽略了篮球运动作为一种团队运动所蕴含的团结协作精神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联,缺乏对学生的团队合作和互助精神的培养,使学生无法深刻领悟到团结对于实现共同目标的重要性。其次,体育课程中关于民族文化和民族团结的内容相对较少,教学方法单一。比如,在武术课程中,个别教师只是单一地示范动作,而未深入讲解武术背后所承载的民族文化内涵,以及武术在促进民族团结方面的积极作用。中华传统体育类运动起源于生产劳动、典礼祭祀、军事战争及娱乐健身等,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色彩和特征。应结合创设情境深挖其内涵,但对于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项目,如竹竿舞、赛龙舟等,课程内容安排比例还不能达到课标要求,缺乏系统的教学和实践,导致学生对民族体育文化的了解浮于表面。再次,缺乏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没有形成协同育人的合力。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这种情况较为明显。比如,在进行跳绳教学时,可以与数学学科中关于计数、排列组合等知识相融合。教师不应只是单纯地教学生如何跳绳、如何提高速度,而是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去计算自己每分钟跳绳的次数变化,分析如何调整跳绳节奏和频率能更高效。
三、在小学体育教学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策略
(一)提高教师的认识与素养
加强教师培训,使教师深入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提高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教师作为教育的引领者,其思想观念和知识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通过定期组织专题培训,邀请专家学者进行深入解读,让教师充分领会这一重要思想的核心要义,明确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重要意义。同时,还应注重引导教师将这一思想融入到日常的体育教学中,使体育教育不仅仅是身体锻炼,更是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的重要途径。
鼓励教师自主学习民族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教师应积极主动地学习了解各民族的历史、风俗及传统等方面的知识,拓宽自己的文化视野,如阅读相关的书籍、文献,观看纪录片,参加文化交流活动等。学校可以为教师提供一定的学习资源和支持,如建立民族文化图书馆、组织教师文化交流研讨会等。当教师具备了丰富的民族文化知识,就能在教学中更加生动、准确地向学生传授,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二)丰富体育课程内容
增加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比重,如朝鲜族的秋千、达斡尔族的曲棍球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将这些项目引入小学体育课程,不仅能够丰富教学内容,还能让学生亲身感受不同民族的体育特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传授项目的基本技能和规则,同时也要讲解其背后的文化意义,让学生在运动中了解民族文化。
结合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讲述其背后的文化故事和历史渊源,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每一个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都有着独特的起源和发展历程,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比如,朝鲜族秋千的起源与朝鲜族的祭祀活动有关,反映了朝鲜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通过讲述这些故事,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民族文化,增强对本民族和其他民族文化的尊重和认同。
(三)创新教学方法
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民族体育活动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教师可以通过布置场地、穿着民族服装及播放民族音乐等方式,营造出浓郁的民族氛围。例如,在教授蒙古族的摔跤项目时,可以将教室布置成蒙古包的样子,让学生穿上蒙古族传统服饰,在激昂的蒙古族音乐中学习摔跤技巧,仿佛置身于广袤的草原上。
组织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团队协作完成体育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很多都需要团队协作才能完成,如壮族的板鞋竞速,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各小组共同练习、比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需要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共同为团队的荣誉而努力。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体育技能,还能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让他们明白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四)加强学科融合
与语文、科学等学科融合,开展主题活动,如“民族体育文化征文比赛”“民族体育历史知识竞赛”等。通过与语文学科的融合,让学生用文字表达对民族体育文化的理解和感受,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与科学学科的融合,可以让学生了解民族体育的发展脉络,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音乐和美术是极具表现力的艺术形式,与体育学科相结合,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元的表达方式。学生可以用画笔描绘出民族体育的精彩瞬间,用歌声唱出对民族体育的赞美之情,从而更加深入地感受民族体育的魅力,增强对中华民族文化的热爱。
(五)开展丰富的体育活动
举办民族体育文化节,展示各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营造浓厚的民族文化氛围。在文化节期间,可以设置不同的展区和表演区,展示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器材、图片和视频等资料,并邀请专业人员进行现场表演和指导。同时,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体验活动,让他们亲身体验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乐趣。
组织校际之间的民族体育交流活动,增进不同学校、民族学生之间的友谊。通过校际交流,学生能够结识更多的朋友,了解不同学校的体育文化和特色。在交流活动中,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共同提高体育技能和文化素养。这种交流不仅能够促进民族体育的发展,还能增进各民族学生之间的友谊,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的基础。
小学体育教学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我们会充分发挥自身的地域优势和民族特色,加强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民族团结教育,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师素质,开展丰富多样的体育活动,促进各民族学生在体育教育中共同成长,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养具有强烈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的新一代。
参考文献:
[1] 刘冰,杨胜才.民族院校音乐学科建设的时代审思[J]. 广西民族研究,2022(23).
[2] 段阳,张东伟,刘瑞瑜.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述评[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19).
编辑/杨馥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