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与共同体意识——高中语文教育的使命

作者: 刘白雪

摘要:高中语文教育工作者,作为千年文明的传承者、时代英才的培育者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的关键力量,致力于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深化学生对这一意识的认知。围绕“立德树人,共筑中华民族共同体之魂”“古韵今风,共筑中华民族共同体根基”“现代文脉,引领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新航向”及“砥砺实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之魂”四大核心议题,探讨如何通过语文教学激发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增强其民族认同感和共同体意识,共同绘制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美好蓝图。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高中语文教学;文化传承;立德树人;砥砺实践

在新时代的壮阔画卷中,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如春风化雨,滋润着中华大地的每一个角落[1]。作为高中语文教育工作者,我们深知自己肩负着传承千年文明、培育时代英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崇高使命,共同推动着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伟大事业。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肩负着远超越文字教授的使命,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承并弘扬深植于中华文化血脉中的民族精神。这一理念贯穿于我们教学的每一个细节,确保每一次课堂都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促进民族团结与文化认同的桥梁。

在教学中,我们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我们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努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成为具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优秀青年。

一、立德为先,筑基中华民族共同体之魂

我们始终坚守“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特别是在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伟大实践中,赋予语文教育以新的使命与担当。

语文,作为文化传承的鲜活载体,其重要性不仅在于文字的传递与知识的积累,更在于它作为心灵的灯塔,照亮学生精神世界,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觉醒与深化。我们坚信,教育的本质在于灵魂的塑造与精神的涵养,旨在培养出既拥有广博知识,又具备高尚品德与深厚民族文化底蕴的新时代青年。

在教育实践中,我们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特别是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员,共同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2]。我们鼓励学生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去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促进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互鉴与共同繁荣。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我们深知,只有让每一个学生都深刻理解并热爱自己的文化,才能更好地凝聚起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强大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因此,我们将继续坚守教育初心,努力培养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为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添砖加瓦。

二、古韵承新,深植中华民族共同体根基

在教学内容的精挑细选中,我们深怀匠心,旨在将中华文化的璀璨瑰宝化作滋养学生心灵的甘霖,让每一堂课都成为一场深入探索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底蕴的奇妙旅程。我们坚信,通过这样的教学安排,能够让学生在掌握语文知识的同时,深刻感受到作为中华民族一员的归属感与自豪感,从而在心中牢固树立起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3]。

我们深知古代汉语课程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独特地位,它如同一扇窗,让学生得以窥见历史的深邃与文化的辉煌。古代汉语,不仅记录了华夏民族的悠悠岁月,更承载着先贤们的智慧与哲思,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重要纽带。通过学习古代汉语,学生们仿佛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深入阅读古典文献,领略那份跨越千年的思想光芒。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强调批判性继承的重要性,鼓励学生不仅要学习古代文化的精髓,更要学会在现代语境下对其进行审视与扬弃。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文化自信,更让他们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独特魅力,从而进一步巩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根基。

我们坚信,传承与创新是相辅相成的。在教授古代汉语的同时,我们积极探索与现代教学方法的结合点,力求让学生在接受传统知识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时代的脉动。通过诵读《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经典名句,我们引导学生跨越时空的界限,深入理解并践行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便崇尚的仁爱之道。这种美德的培育,不仅为学生个体的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更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和谐共生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4]。它像一根无形的纽带,将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紧紧相连,共同构筑起一个充满爱与温暖的精神家园。

而在文学方面,我们更是带领学生踏上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旅行。从《诗经》的雅致与深邃中,学生们仿佛能听到古人对爱情、对自然、对生命的低吟浅唱。那“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柔美意境,不仅展现了古人对爱情的纯真向往,更蕴含了中华民族对美好情感的执着追求。这些经典诗句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串联起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情感记忆,让每一位学子都能在其中找到共鸣与归属。

此外,唐诗宋词的韵味也是我们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那“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丽景象,那“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深情呼唤,无不彰显着中华诗词的博大精深与独特魅力。通过品味这些经典之作,学生们不仅能够领略到古人对自然与人生的深邃感悟,更能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与生生不息。这种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正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体现。

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和英雄人物,我们注重通过历史故事和人物传记进行教学。在解读屈原的《离骚》时,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其忧国忧民、忠诚于国的崇高情怀,感受他为国家命运而忧心如焚的爱国精神;通过解读苏武的生平事迹和《史记·苏武传》中的情感表达,让学生明白爱国不仅是对祖国的热爱和忠诚,更是一种责任和担当,激励他们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此外,我们还注重引导学生领悟古典文学作品中蕴含的和谐共处、包容并蓄的中华民族精神。他们能够在“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语句中,感受到中华民族对友情的珍视和热情好客的传统美德;在“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哲理中,理解到包容并蓄的胸怀与智慧,让学生学会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和观念,培养他们宽容与博爱的品质。

通过这些教学内容的丰富和深化,我们期望学生能够深刻体验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同时,我们也期望学生能够将中华文化的精髓传承下去,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现代文脉,引领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新航向

习近平总书记提倡在文学创作和教育中,要深入挖掘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学深度融合,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感。在弘扬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征途上,我们始终致力于将现代文学与传统文化深度融合,以期让学生在领略文学魅力的同时,更深刻地理解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5]&。通过精选现代文学作品,为学生打开一扇通往中华文化宝库的大门。

首先,现代汉语课程作为基石,不仅教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学习与运用,更强调普通话的推广与规范汉字的使用。这一过程不仅促进了语言的标准化,更加深了各民族学生之间的交流与理解,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构建奠定了坚实的语言基础。它如同一条纽带,紧密连接着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推动着我们从自在走向自觉,共同书写国家发展的新篇章。

此外,现当代文学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以其独特的现代性、基础性和中国化特色,在思政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现当代文学作品的学习与讨论,我们引导学生理解并认同中华民族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共同经历与追求,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与民族自豪感,从而在思想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如在鲁迅的《祝福》中,引导学生不仅关注封建礼教对妇女的压迫,更从中体会到作者对底层人民生活的深刻洞察和同情。这种人文关怀精神,正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6]。鼓励学生从作品中感受到作者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对人性的探索,从而激发他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沈从文笔下的《边城》,勾勒出一个风景如画、人情温暖的湘西边陲小镇。这里,翠峦环抱,溪流潺潺,自然风光旖旎如画,透露着大自然未经雕琢的纯真与和谐。小镇上,古朴的吊脚楼依山傍水,错落有致,仿佛每一块青石板、每一扇雕花木窗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故事。

更令人动容的是,《边城》中展现的少数民族风情与人性之美。那里的人们,无论是淳朴的村民还是灵动的少女,都以一种近乎原始的纯真与善良,诠释着人性的光辉。他们遵循着世代相传的风俗习惯,节日里载歌载舞,日常生活中互帮互助,形成了一幅幅温馨和谐的生活图景。这些场景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了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更深刻体会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丰富内涵。

四、实践砥砺,铸就中华民族共同体精神之核

为了让学生深刻领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们精心设计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首先,我们强化了经典诵读与文学创作的重要性。每天设立“经典晨读”时段,让学生沉浸于《诗经》《楚辞》以及唐诗宋词的韵律之中,感受古典文学的魅力。同时,通过“我与经典同行”征文活动,鼓励学生结合个人体验,与古人进行心灵的对话,启迪智慧,激发创作灵感,实现心灵的共鸣,从而深化对中华民族文化的理解与认同。

我们也鼓励学生走出课堂,通过实地探访历史博物馆、纪念馆等地,亲眼见证中华文明的辉煌历程,感受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博大精深。此外,“文化沉浸计划”让学生深入体验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传统手工艺、地方戏曲等。通过亲身参与和体验,接受文化的滋养,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与感悟,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共铸。总之,这些实践活动不仅丰富了高中语文课堂的内容,更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激发了他们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热情,为他们成长为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时代责任感的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积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多媒体教学、网络课堂等,创新教学方式,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通过数字化资源的引入,使传统文化教学更加生动、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7]。同时,鼓励学生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文化交流与分享,促进各民族学生之间的了解与沟通,共同构筑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精神家园。

展望未来,我们将继续深耕教育教学领域,将共铸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重要使命,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精神和决策部署。通过不断创新实践内容、优化教学方法、拓展交流平台,努力培养更多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坚定民族自信、强烈时代责任感的时代新人。我们坚信,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定能为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贡献更多力量,共同书写中华民族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J].奋斗,2024(3).

[2] 王炎龙,江澜.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产生、发展和完善的基本逻辑:从媒体话语叙事到文化价值认同的新透视[J]. 民族学刊,2021(1).

[3] 谢雨雨,冯占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哲学审思与当代价值[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4(3).

[4] 张建荣,赵朝艳.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成逻辑、保障机理与铸牢路径[J].学术探索,2021(7).

[5] 张明会,李怡,兰青,等.以艺术社团建设为抓手推进美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研究与实践:以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8(10).

[6] 周宣辰,程倩.情感与互动仪式:网络空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探析[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

[7] 那小红,李玉秋,张蕊,等.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创设语文教学情境:以《星星变奏曲》《诫子书》等课为例[J].黑龙江教育(中学),2018(Z1).

编辑/赵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