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民族根脉 砥砺龙江实践

作者: 陈宁

摘要: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主题,以黑龙江民族文化传承为中心,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及中央、省委民族工作会议精神。通过阐释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旨在引导师生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突出问题导向,聚焦龙江实践,开展理论研究和教学改革研究。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根脉;黑龙江民族文化;龙江实践

中华民族,一个拥有五千年灿烂文明的伟大民族,悠悠历史长河中蕴含着无数璀璨夺目的文化瑰宝和精神财富。从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秦汉一统的雄浑壮阔,到唐宋诗词的温婉风流,再到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为救亡图存、民族复兴而前赴后继,中华民族始终展现出一种不屈不挠、奋发图强的精神气质,构成了我们共同精神家园的坚实基石。

一、理解精神内涵,强大意识之核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此深刻论述全面阐释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广博内涵与深远价值,它不仅体现了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深切认同,更彰显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架构及文化精髓的坚定自信。在新时代背景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让每一位中华儿女都能深刻认识到,无论我们身处何地,无论我们来自哪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我们共同拥有这片土地,共同创造着这个国家的未来。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现在对共同历史文化的认同与传承上。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灿烂文明史,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相互交融、相互影响,共同创造了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这种文化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所在,它超越了地域、语言和习俗的差异,将全体中华儿女紧紧凝聚在一起。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1]。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现在对国家统一的坚定信念上。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也是各民族人民的共同愿望[2]。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求各民族人民始终将国家统一放在首位,自觉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反对任何形式的分裂活动。这种坚定的国家统一信念,是中华民族能够历经磨难而巍然屹立、不断走向繁荣富强的精神支柱。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现在民族团结的积极实践中。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共同组成的多元一体大家庭。各民族间和睦共处、团结协作、共同繁荣的景象,正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刻内涵的展现。这一意识呼唤着各民族人民之间的相互尊重与理解,倡导学习互鉴、携手相助的精神,共同致力于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蓬勃发展,携手共创美好未来。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植于共同发展的责任与担当中。中华民族,作为一个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其内部各民族的发展紧密相连、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体意识激励着我们每一个民族成员树立大局观念,强化责任意识,齐心协力,共同书写中华民族繁荣发展的新篇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宏伟目标而不懈奋斗。

二、深耕黑土文化,传承民族根脉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黑龙江人,我深感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性。这需要我们深入学习和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关于民族工作的论述,同时,加强对中华民族及黑土地历史文化的学习,这也是增强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的关键。

黑龙江省,一个多民族共居的边疆省份。这里生活着包括满族、朝鲜族、蒙古族等在内的十大世居民族,以及众多散居民族。他们共同编织了一幅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画卷。其中,鄂伦春族与赫哲族以其独特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尤为引人注目。

鄂伦春族,深居大兴安岭腹地,以狩猎为生,骑射技艺高超,逐鹿而歌、随兽而迁的游猎生活孕育了其独特的民族性格与狩猎文化。历史上,鄂伦春族英勇抵抗外敌,从康熙年间的雅克萨保卫战到“九·一八”事变后的自发抗日,均展现出其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新中国成立后,鄂伦春族实现定居,融入现代社会的同时,其传统文化得到保护与传承,如桦树皮制作、口弦琴演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焕发光彩。

赫哲族,则以捕鱼为生,是中国北方唯一的水上民族,居住在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流域。他们的渔猎生活、伊玛堪说唱艺术、鱼皮服饰与鱼皮画工艺,共同构成了赫哲族独特的文化符号。赫哲族同样在抗击沙俄入侵与抗日战争中英勇奋战,其坚韧不拔的精神令人敬仰。尽管历经战争与自然灾害的洗礼,赫哲族人口锐减,但他们始终坚守在边疆,用勤劳和智慧守护着家园。

两大民族的辉煌历史与灿烂文化,不仅是黑龙江省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在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征程中,我们应深入挖掘和传承这些民族文化精髓,通过教育普及、文化交流、非遗保护等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并尊重各民族的独特贡献,促进各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团结。同时,也应鼓励各民族在保留自身文化特色的基础上,积极融入现代社会,共同推动中华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

三、加强宣传教育,营造浓厚氛围

为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黑龙江省的各中小学应该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宣传平台和活动方式,广泛宣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尤其要加强对我省民族传统文化、民族英雄及文化名人的宣传普及,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引导各族师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以及宗教观。

(一)构建教育体系

课程设置上,在历史、地理、语文等课程中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尤其是黑龙江省特有的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内容。例如,在历史课程中讲述满族、朝鲜族、蒙古族、鄂伦春族和赫哲族等少数民族在黑龙江的历史发展、文化特色及对中华文化的贡献。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脉络、文化多样性和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开设“黑龙江民族文化”专题课程,通过专题讲座、案例分析、视频教学等形式,介绍黑龙江地区的著名历史事件、文化景点、民族英雄和文化名人,加入图片、图表、故事等多元化元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和民族自豪感。

(二)开展主题活动

可利用升旗仪式,安排学生代表进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的国旗下讲话,分享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解和感悟;开展相关主题班会活动,如主题演讲、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让学生深入探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涵和价值;鼓励学生制作主题海报、手抄报等作品,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和创意;举办“民族文化节”,邀请不同民族的学生、少数民族艺术家、手工匠人进校园,展示他们的服饰、歌舞、美食和民俗活动等文化特色;开设“民族文化体验区”,传授传统技艺,如满族的锣鼓舞、蒙古族的呼麦、赫哲族的伊玛堪说唱、口弦琴演奏以及桦树皮制作等,感受不同民族文化的魅力,增进学生对不同民族文化的了解和尊重;邀请黑龙江籍的文化名人如作家、艺术家及体育明星等走进校园,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分享他们的成长故事、创作经历和社会贡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进取心。

(三)营造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建设上,可在校园内设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栏,定期更新内容,展示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民族英雄的事迹。在教室、走廊等公共区域悬挂中华民族历史名人画像、名言警句等,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在班级文化建设上,可鼓励各班级设计具有民族特色的班级标志、口号、墙面装饰等,如利用剪纸、衍纸画、漆画、鱼皮画及桦树皮制品等作为装饰元素,增强班级凝聚力和民族认同感;定期开展“民族文化周”活动,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家乡的民族文化、风俗习惯和传统美食等,促进班级内部的文化交流和融合;鼓励学生以诗歌、散文、绘画及摄影等形式,创作反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黑龙江地区多民族文化交融的作品,利用学校广播站、校报及校园网等平台,展示学生的优秀作品,加强宣传教育效果。

(四)加强师资培训

组织教师参与针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专业培训,通过系统化的课程学习,增强教师的理论素养与教学实践能力;邀请知名专家学者举办讲座与研讨会,分享该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教学理念与实施经验,促进教师间的知识交流与思维碰撞;鼓励教师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学习小组,定期开展交流研讨活动,分享各自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的成功案例、教学技巧及面临的挑战,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安排教师赴其他先进地区及学校进行实地考察学习,亲身体验并借鉴其在教学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创新做法;特别针对相关学科教师,组织学习民族舞蹈、传统音乐、绘画、剪纸、泥塑及编织等艺术形式,旨在丰富教师的民族文化底蕴,提升其艺术教学能力,进而为学生设计并开设富有民族特色的选修或必修课程,让学生在艺术体验中深刻感受中华民族的文化魅力与多元共融的共同体精神。

(五)投身社会实践

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和纸面上,更需要我们付诸实践、见诸行动。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带领学生积极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去,通过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方式,深入了解国情民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可利用节假日或民族传统节日,如鄂伦春族的“篝火节”、赫哲族的“乌日贡大会”等,组织学生参与或观摩这些活动,体验少数民族的独特文化和生活方式;组织学生前往少数民族聚居区进行田野调查和研学旅行,了解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民族文化传承情况,以及民族政策在基层的实施效果;开展社区服务活动,如为少数民族村寨提供教育援助、文化宣传等,增进学生与当地民众的交流与理解;组织学生与其他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开展交流互访活动,通过联谊会、文化节等形式,增进相互了解和友谊;邀请少数民族学生代表来校交流学习经验,分享民族文化和成长故事,促进不同民族学生之间的情感交融和心灵相通。

(六)整合社会资源

在家庭教育上,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引导家长在家庭中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共同培养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邀请家长参与学校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活动,如文化节、主题班会等,增进家校之间的了解和合作;在社区合作上,可与社区合作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参观黑龙江省博物馆、黑龙江省档案馆、东北烈士纪念馆、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哈尔滨民族博物馆及社区的民族文化活动;邀请五老(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等)作为校外辅导员,为学生讲述他们的故事和经历,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

以上多元化、主题化、菜单化实践活动方式,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

站在历史新起点上,机遇与挑战并存。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任重道远,需代代接力奋斗。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推动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有形、有感、有效。让我们汇聚磅礴力量,共筑中国梦。在伟大征程中,携手并进,书写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壮丽篇章!

参考文献:

[1] 姚林群,王苏丫.我国中小学语文文字工作政策:历史透视与时代展望[J].教育研究与实践,2022(10).

[2] 于钦明,李可心.铸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立德树人全过程的价值意识与实践路径[J].知与行,2024(1).

编辑/赵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