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名师工作室为依托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与研究

作者: 孙永庆

摘要:工作室在开展活动中渗透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包括语言、传统艺术、历史文化等民族文化课程,培养师生对中华民族独特文化的认同感。鼓励不同民族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文化交融和民族团结。开展多种形式的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着力培养一支具有高度民族团结意识和高尚职业道德的师资队伍,以实际行动筑牢民族共同体的意识基础,为构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和谐做出积极贡献。

关键词:名师工作室;民族文化课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名师工作室是一个集结了优秀教师的平台,通过示范辐射、专业引领等方式,加强学科教学科研团队建设,实现资源共享、均衡互补,并承担起培养优秀青年教师的任务。名师工作室致力于教育研究,站在学科发展前沿,有计划、有步骤地学习本学科最新研究成果,掌握发展动态,推动教育与时俱进。因此,名师工作室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实践中会发挥多重作用,是推动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

一、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指导思想

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深入推动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这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要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到民族工作全过程的各方面。以习近平指导思想为导向,积极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教学实践研究,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发展。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有力保障。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培养一支忠诚于党的事业、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忠诚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师队伍。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发展,就必须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牢固树立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思想,不断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二、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教学实践研究价值

(一)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通过教育实践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包括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和艺术形式等。这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进而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自信。

(二)促进民族团结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教学实践研究有助于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和融合。通过研究和实践,可以增进各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减少民族隔阂和冲突,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

(三)培养时代新人

新时代的青年应该具备民族复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通过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教学实践研究,可以培养具有奋斗精神的时代新人,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和民族的复兴贡献力量。

三、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教学实践研究意义

(一)社会稳定与发展

通过教育实践研究,可以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发展。这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要意义。

(二)国家统一与强盛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国家统一和强盛的重要基础。通过教育实践研究,可以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和民族认同感,为国家的发展和强大提供坚实的思想保障和精神支撑。

(三)培育民族精神

教育实践研究有助于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奋斗精神。这将为学生的成长和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国家的未来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教学实践研究在传承中华文化、促进民族团结、培养时代新人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同时对于社会稳定与发展、国家统一与强盛以及培育民族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四、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教学实践研究策略与方法

为了有效促进两地教育共同发展,学校以名师工作室这一平台为依托,积极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教学实践与研究[1]。以期通过一系列的研究活动,提升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增强教师对于这一教育理念的理解与掌握。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与实践,这些教育教学实践研究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无论是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效果,还是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水平,都有了明显的提升与进步。这不仅为学校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两地教育的共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参考。

(一)成立名师工作室

哈尔滨市呼兰区第八中学王景翠语文名师工作室是市级名师工作室,该名师工作室作为市级荣誉授予的杰出教育集体,汇聚了来自多地域和民族的语文教师精英。其中,不仅有享有盛誉的冰城教育家校长和卓越校长担任工作室顾问,更有龙江骨干教师、冰城卓越教师及骨干教师担任指导,区级骨干教师积极参与其中。工作室成员构成涵盖了资深教师、中坚力量及青年新锐,形成了梯队式、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自成立以来开展了大量的工作,特别是在“大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一体化建设联盟”成立后,在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采取一系列具体而有效的做法,收到良好效果[2]。

(二)活动促进文化元素进课堂

本工作室在筹划与执行各类活动时,均秉持着深度融入中华文化元素的宗旨。通过举办经典诵读、传统艺术表演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在亲身参与中深切体验并领略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工作室精心策划了名著导读如王景翠对《骆驼祥子》的导读,以及寸静对《海底两万里》的深入解析。在综合性学习领域,安排了刘春红的《我的语文学习》分享、李晓达的《古诗苑漫步》探讨,以及张鹏妍的《以和为贵》主题学习,以期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多元的学习体验。

(三)活动中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工作室在开展活动中渗透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包括语言、传统艺术、历史文化等,培养师生对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认同感[3]。

母亲节时,工作室开展了“浓情五月,感恩遇见”主题感恩教育活动,活动包括纸短情长告白爱意、妙手丹青描绘美好、声情并茂诵读真情、轻歌曼舞献出祝福4个板块,给学生提供表达感恩和祝福的平台;端午节时,工作室开展了以“浓情端午粽情粽意”为主题的传统文化教育课程,设计了追根溯源知端午、诗情画意品端午、浓情粽意讲端午3个活动,让学生对我国的传统文化有更深的了解。

在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方面,工作室通过举办民族文化节、文化体验活动等方式,将民族文化融入教育教学之中。这些活动不仅让学生们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到民族文化的魅力,也增强了他们的文化自信心和认同感。同时,工作室还积极推广民族文化产品,如民族服饰、手工艺品等,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言:教育就是生活本身。工作室通过拓展社会服务领域,将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连,为民族文化传承和弘扬注入了新的活力。

(四)深化区域合作,扩大辐射面

2024年2月,学校成为“黑龙江省基础教育援藏共同体”成员后,积极推动名师工作室与受援校西藏日喀则市桑珠孜区第二中学师生进行深度交流与合作。以“世界读书日”为契机,开展了以“墨染万里龙藏路,声传千家两地情”为主题的系列活动。以整本书阅读为载体,通过“持续阅读蓄力,多彩活动助力”的策略,两地师生共同开展了读书笔记展示、名著知识竞赛、阅读手抄小报、畅谈阅读感悟、绘制思维导图、妙笔丹青绘诗、名著导读分享等主题读书展示活动。活动加强了两地师生的深度交流,对于增进民族团结、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义重大。

(五)打造师资队伍能力,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

为了更全面地培育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我校进一步强化对工作室成员的专业培训和悉心指导,不断增强他们在民族团结教育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通过系统的培训,全面提升他们在处理民族关系、促进民族和谐、深化民族交流等方面的专业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着力培养一支具有高度民族团结意识和高尚职业道德的师资队伍,以实际行动筑牢民族共同体的意识基础,为构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和谐做出积极贡献[4]。

我校名师工作室积极拓展教育资源,丰富教学内容。与多家文化机构、博物馆、历史遗址等建立了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学习机会。此外,工作室还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优质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引入课堂,让学生在学习中更直观、更生动地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我校名师工作室积极探索和实践了多种新的教学方式,如情境教学、案例教学、项目式学习等。这些新的教学方式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工作室还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六)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强化文化熏陶

校园文化是培养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我校名师工作室注重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建设文化长廊、展示民族艺术作品等方式,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5]。同时,工作室还注重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在深入探索和实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教学实践研究中,工作室通过其专业和高效的工作方式,不仅深化了师生对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和认同,而且在校园内营造了一个多元民族文化交流和融合的积极环境。这样的教育实践有效地在师生中筑牢了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使得各民族学生能够在相互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建立起和谐共处的关系,共同促进各自在学业成就、文化认同和个人成长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这种教育教学模式的成功实施,不仅对在校学生产生深远影响,也为构建和谐社会,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做出了积极贡献。

学校秉承着先进的教学理念,依托于名师工作室的深厚底蕴,致力于为学生提供卓越而高效的教育资源。不但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体验,而且确保了他们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能够得到均衡而全面的发展,充分展现了现代教育的综合性和全面性。

学校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教学实践研究中,不断增添新的素材和案例,为这一重要课题提供了实质性的支持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在这一过程中,学校注重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使学生深刻理解和感受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同时,学校也积极促进不同地区教育的交流与协作,推动教育资源的共享与优化配置,以此来实现教育领域的和谐发展,为培养具有民族精神的新时代人才做出了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 焦立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逻辑遵循与实施路径[N]. 新疆大学学报,2022-5-50.

[2] 范晓华.以“名师引领、项目联动、评价助推”带动教师发展[J].中国教育学刊,2024(1).

[3]陈功力,李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学校思政教育的意义及路径[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24).

[4] 胡文东.“愿景”追寻:团队行走不可或缺的牵引力:叩问陈曦名师工作室的团队愿景[J].教育科学论坛,2015(18).

[5] 丁沂璐.民族高校“中国文学”课程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的课程作用与建设路径:以西北民族大学为例[J]. 甘肃教育研究,2023(4).

编辑/陆鹤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