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纲要”课程与高中历史课程衔接路径研究

作者: 王经伟

摘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要讲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时代课题,需通过历史资料的深度、政治课程的高度、民族团结的广度三条路径,将课程内容与高中历史课程有效衔接,把“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概念潜移默化地融入课程教学之中。教师应采用专题式、实践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程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掌握中国近现代史基本知识的同时,自觉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高中历史;纲要;中华民族共同体;课程衔接

2023年10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第九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面向各族群众加强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及中华民族发展史宣传教育,用共同理想信念凝心铸魂,深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由此可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已经成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以下简称“纲要”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之一。

讲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时代课题使命重大,需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厘清思路,充分了解“纲要”课程与高中历史课程在内容上的区别与联系,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推陈出新,切实开展教学改革,有效探索“纲要”课程与高中历史课程衔接路径,做好衔接工作的同时,应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进而不断提升当代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一、“纲要”课程与高中历史课程的区别与联系

从学科角度区分,“纲要”课程是全国普通高等院校本科生必修课,是一门用历史资料进行教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而高中历史虽然也是一门必修课,但并不属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范畴,其属于历史学科,是一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性课程。由此可见,两者差异性较大。

从教材内容来看,“纲要”课程史论结合,以论为主,讲授内容从1840年持续至今,贯穿四个时期,以简洁的语言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维护民族独立,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以史实为依托,向当代大学生生动解读了“三个为什么”。而高中历史课程以史为主,以2023版普通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上)》为例,该书以时间为脉络,用极为简洁的文字高度概括了数千年的中国历史。该书内容相对侧重于近现代史方面,编写组用一半以上篇幅进行专题式阐释。此教材以通史的方式呈现中外历史发展大势,要求学生学习后对中外历史形成一个基本的整体性认识[2]。由此可见,通过学习该课程,学生基本能够掌握必备的历史常识。但与“纲要”课程相比,高中历史课程并不强调史论结合中“论”的层面。因此,两门课程教学内容虽然相似,但侧重点并不一致。

从教学目标来看,“纲要”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更侧重于对学生的情感与价值观的培育。首先,“纲要”课程要求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前提下,深刻理解重大历史问题。即从1840年开始,在经历了国家蒙辱、人民蒙难甚至文明蒙尘后,历史和人民为什么会做出“四个选择”。其次,“纲要”课程还会引导学生分析和了解近现代中国革命进程与社会发展的内在逻辑与相关规律,进而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具体理论。最后,作为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该课程担负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国家民族处于危亡之际挺身而出的英雄人物为榜样,激发高校学子的爱国情、强国志与报国行,引导他们自觉投身于民族复兴的历史伟业。而高中历史课程教学目标明显侧重于应对考试。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对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原则做出重要指示:坚持大中小学纵向主线贯穿、循序渐进,各类课程横向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的原则[3]。“纲要”课程与高中历史课程虽然在学科划分、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上有明显不同,但两者关系并不是完全割裂的。两门课程均使用历史资料进行教学,在知识体系上具有较强的关联性。高中历史课程注重讲授基础知识,使学生知其然;“纲要”课程在讲授史实的基础上,更侧重于分析其背景与影响,进而总结出一般性历史规律,阐明中国近现代史上重大问题的来龙去脉,使学生知其所以然。综上所述,高中历史课程是“纲要”课程的基础和前提,“纲要”课程是高中历史课程的继承与发展。两门课程存在一定的互补性,在完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课程思政目标上,二者有着更为广阔的合作空间。

二、开展“纲要”课程的路径与方法

(一)以历史资料的深度解析进行切入

“纲要”课程一般在大一学年第二学期开课,经历过高中历史课程洗礼的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知识已经有所掌握,但在认知层面还有待提升。相比于高中历史课程,“纲要”课程知识内容更加丰富,理论更加抽象,在无形之中增加了学习难度。

因此,在“纲要”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做好与高中历史课程的衔接,向深层面发掘史料,使学生在已有的历史知识基础上实现进一步提升。鉴于历史资料浩如烟海,教师需引导学生有针对性研读相关史料,以小见大,见微知著。

“纲要”课程教材前三章主要讲授资本——帝国主义力量对近代中国入侵的加剧和不同社会力量对国家与民族未来出路的探索。在高中阶段,很多学生已经掌握太平天国农民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这一系列历史知识,若教师占用大量时间进行讲授,便有炒冷饭的嫌疑,反而会降低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需做到详略得当,有所侧重,尤其针对抽象理论,应结合历史案例进行详细讲解,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这一系列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原因与教训。

以“近代民族意识觉醒”这一专题为例,高中历史课程对该内容有所提及,通过学习,学生已经能掌握一些常识性知识,例如梁启超最早提出了“中华民族”这一概念。关于这些基础知识,教师在“纲要”课程稍作解读即可。“纲要”课程教材在第一章最后部分针对民族意识觉醒有专题讲解,但内容比较抽象难懂,因此教师需要充分发掘史料,添加关键人物和相关细节为教学案例,着重进行讲解,以完成相关教学目标。

在近代历史上,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觉醒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历经半个多世纪。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的同时,民族意识也在逐渐觉醒,但最初只停留在少数人层面。甲午战争后期,中国战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在讲授近代民族意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四万万”这一词语。该词源自中国本土,最早出现于鸦片战争之前,主要用来计量当时清政府所辖人口总数,其在林则徐上报朝廷奏折中首次出现:“以户部历年所奏,各直省民数计之,总不止于四万万人[4]。”然而,随着时间推移,这个并不精确的统计数字被历史和人民赋予新的内涵。它被有识之士在救亡图存的宣传工作中用于指代身处困境的中华民族。与梁启超同属维新派人士的康有为曾用该词指代当时处于危险境地的中国人民与中华民族:“吾中国四万万人,无贵无贱,当今日在覆屋之下,漏舟之中,薪火之上,如笼中之鸟,釜底之鱼,牢中之囚,为奴隶,为牛马,为犬羊,听人驱使,听人割宰,此四千年中二十朝未有之奇变。”这段发言振聋发聩,激励当时更多的有识之士投身于挽救民族危亡大业。通过结合相关史料,在思政课堂上深度剖析“四万万”这一词语在不同时期的内涵,教师便能以更高质量、更高效率、更好效果完成“近代中华民族意识觉醒”这一专题的教学。

(二)以政治课程的高度升华进行育人

“纲要”课程第四至七章涵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全过程。经历高中历史课程学习后,学生对于五四运动、土地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已经有所了解,但对这一时期党的历史与党的建设了解不多,教师可在“纲要”课程进行针对性教学。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就较为注重民族问题。党在领导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同时,也推动中华民族走向觉醒,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教师可从党的百年奋斗历史进行切入,向学生阐释科学正确的民族政策对于中国共产党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以中国革命新局面这一专题为例,教师在讲授党的重要会议时,就可以在授课过程中适当添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关元素。例如中共二大会议,刚成立一年的党组织就在本次会议上提出“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这一斗争目标[5]。抗战时期,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之间的矛盾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在讲授抗日战争的艰辛历程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选读毛泽东同志相关理论著作,比如《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以上文件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个角度解读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对“中华民族”这一概念的认识。中国共产党正是通过实行科学正确的民族政策,进而得到各族人民真心实意的拥护。

从生源角度分析,与高中相比,高校学生生源地更趋于多元化,这更有利于“纲要”课程讲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时代课题。教师在讲授抗日战争相关专题时,可将学生按照地域划分为若干小组,开展实践教学。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搜集国内不同地区各民族踊跃支持参与抗战的历史文献或者影音图片,并选派代表在课堂上进行集中展示。在激发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同时,也可以让学生跨越时空,身临其境地体会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夺取抗日战争全面胜利的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三)以民族团结的广度宣传进行引导

“纲要”课程第八至十章讲授的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新时代以来取得的一系列重大成就,同时也介绍了相关历史经验。经历过高中历史课程学习后,学生对于新中国相关政治制度,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掌握较为具体。教师在授课时应注重运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典型案例进行拓展与引导,做到理论联系实践。

在“纲要”课程最后三章专题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向学生解读一些文件。例如毛泽东同志的《论十大关系》,该文件专门强调要处理好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在讲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时,教师可搜集更多地区的案例,向学生展示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少数民族地区在短时间内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例如,在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中央实行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兴边富民行动,助力少数民族聚居区实现共同繁荣。在讲授党的二十大以来全国各族人民踏上实现民族复兴伟业这一历史新征程时,为提升课程说服力,教师可适当添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系列讲话内容,例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一个民族也不能少[1]。进而增强学生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与认同。

作为一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运用历史资料担负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工作,“纲要”课程责无旁贷。在做好与高中历史课程衔接的前提下,“纲要”课程应围绕近现代中华民族走向复兴这一核心问题进行教学,引导学生自觉投身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伟业。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23-10-29.

[2] 徐蓝,朱汉国.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解读[M].北京:高等育出版社,2020:71.

[3] 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 求是,2020(17).

[4]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鸦片战争档案史料第1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359.

[5] 中共中央统战部.民族问题文献汇编(一九二一·七—一九四九·九)[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182.

课题项目:黑龙江大学新世纪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与高中历史课程衔接路径研究”(2022C37)

编辑/杨馥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