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文化整合为视角谈黑龙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
作者: 周宇宁摘要:文化交融以及文化认同是多民族国家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与强化的基础,而民族之间加强沟通及交流则是文化整合实现的必要条件。现代中国为各民族的交流以及融合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让各民族在共同生活的过程中自然实现了民族之间的融合,形成并且加强了民族共同意识,孕育出建立在当前时代背景下的共同的民族文化,进而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能够自然诞生并逐步强化。未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然成为中国快速稳定发展最强有力的保障。
关键词: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整合;黑龙江民族文化
任何多民族国家都需要形成国家的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形成统一发展目标、确定统一发展方向的必然需求。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仅民族数量多,部分民族发展历史较长,文化特征极为显著。黑龙江省是中国少数民族分布较多的地区之一,省内分布着55个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约112万,占黑龙江人口总数的3.52%。少数民族对黑龙江省存在显著的影响,如何在解决民族问题,促进民族交流以及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是黑龙江省必须重点考虑并积极解决的问题[1]。对黑龙江省而言,需要在文化整合的视角下,让民族在沟通中实现自然融合、共同发展。
一、文化整合与民族共同体意识塑造关系
狭义上,民族是建立在血缘以及共同生活区域导致的共同生活习惯基础上的[2]。而在现代社会当中,民族的概念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民族不再是一个单纯的血缘或区域概念,而是逐步成为一个建立在认同基础上的文化概念。在我国,民族向文化概念转变的时间更早,早在几个甚至十几个世纪前,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中华民族的概念已经初步形成。现在,中华民族已经成为中国人的共同自我认知,民族认同已经成为我国发展稳定性的基本保障之一。
无论我国还是其他多民族国家,都需要积极应对以及处理民族关系问题。如何在尊重多民族的基础上形成民族共同意识,建立民族共同体意识,同样是我国当前必须解决的问题。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塑造并非消除不同民族自身的特征以及自身的历史,而是通过积极地整合让所有民族的历史以及发展需求都能够融入民族共同体意识当中,即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当属于所有民族,能够满足所有民族的认识以及需求。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各民族之间积极沟通以及交流,在沟通交流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共同的认识,即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塑造角度出发,民族之间必须实现文化整合。
二、黑龙江多样性民族文化与统一中华文化
黑龙江是一个多民族聚集的省份,省内分布着55个少数民族,民族之间由于发展历史、生活习惯甚至信仰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民族的诉求也存在一定的不同。对黑龙江省而言,形成以中华民族为基础的共同文化,必须建立在尊重每个民族独特文化的基础上,民族自身的文化特征需要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中体现,且需要融入国家文化当中。
(一)民族边界与文化交融
虽然黑龙江少数民族众多,但从少数民族人口的占比来看,依然是以汉族为主体的区域,使得少数民族对黑龙江省影响较大的主要原因是少数民族的民族个性特征被不断强调,少数民族的特征在社会宣传角度被过度夸大[3]。少数民族由于生活区域和发展历史不同,必然存在文化的差异,与主体民族相比,少数民族同样存在一定的特殊性,但进入现代社会后,对当前社会的适应是少数民族的自主选择,少数民族的民族性特征与宣传相比并不突出。
面对多民族的环境,尤其如黑龙江省,存在鄂温克族等人数较少且发展历史较短的民族,也存在与主体民族汉族融合度极高的满族以及人数众多且民族特征显著的回族等。民族众多且不同民族特征、诉求相差较多时,本省在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过程中,需要尊重不同民族自身的需求,在尊重民族边界的同时不对民族特征过度强调,并在自然沟通的条件下让不同少数民族以及主体民族能够不断沟通,消弭民族之间的误解,进而实现民族间文化的交流以及融合。从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民族间文化的交流以及融合是需要在社会生活中自然推进的。
(二)文化多样性与统一性
费孝通先生曾经提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概念,他认为中华民族并非单一来源,虽然汉族是当前中国的主体民族,但同样是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民族,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国历史不断推进过程中,不同的民族在彼此交流过程中逐步融合,并发展成为统一的主体民族[4]。虽然主体民族形成后已经出现了统一的文化认同以及统一的文化特征,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否定中华民族来源的多样性。事实上承认多样化的源头,才能解释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现在的中国是中国所有民族共同努力下的成果。仅从中国近代史来看,近代中国发展过程中所有影响较大的重大事件都是主体民族以及少数民族共同参与的结果。在多民族的共同推动下,中国逐步发展成为当前的状态,因此当今的中国必然能够反映所有民族的需求。近代中国的民族文化以及民族共同体意识从理论来看是多民族意识的综合体,也能够反馈所有民族的需求,这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能够得到所有民族认同的理论基础以及根本原因。当前,进一步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识需要积极推动民族之间的文化沟通与交流,让不同民族能够认清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本民族的关联,并认可中华民族一体化。
(三)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
每个人的文化认同都包含两个层次,分别是民族认同以及国家认同,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是平行关系,每个民族或国家认同形成的先后仅与个人所处的文化环境相关。以黑龙江省为例,生活在民族聚居区的少数民族,与生活在城市环境中的少数民族相比,民族认同必然更高,而国家认同形成的时间相较民族认同必然更晚[5]。在民族特征并不显著的情况下,少数民族认同可能同样形成较晚,甚至部分群体不会形成较大的民族认同。
讨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关系,并不是强调提高个人对国家的认同需要降低个人的民族认同,而是强调国家以及民族的认同并不存在彼此冲突,任何个人都能够在认同民族的同时认同国家,即在民族文化的基础上接受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概念,理解并能够在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引导下为国家的发展付出努力。在正常环境下,个人大都会较早认识到民族的概念以及民族的文化,而在与其他民族沟通交流过程中,个人也能够逐步认识到民族与国家之间并不存在冲突,两者之间从本质来看是一致的。事实上,包括我国在内的任何一个国家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都是民族不断接触后的必然产物。
三、文化整合视角下黑龙江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路径
每个民族的文化背景以及文化习惯之间虽然存在较大的差异,但从时代发展情况来看,每个民族发展的需求依然存在较高的一致性。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黑龙江省需要在文化整合的视角下,以促进文化沟通和交流为基本前提,促进文化的整合以及共同发展。
(一)加强国家主导的通识教育,构筑共同精神家园
每个国家都拥有属于本国的精神家园,国家的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这个精神家园提炼的结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永远不能离别的精神家园。”形成覆盖每个少数民族的精神家园,让每个民族都能够在中华精神家园中找到自身的位置,才能让少数民族理解并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而精神家园的建设,需要依赖通识教育。
1.在近代史中,黑龙江省各少数民族为中国的自由以及解放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且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空前的团结,民族之间沟通以及理解上的困难在这个阶段得到了充分解决。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当前黑龙江省居民对历史的了解已经开始逐步变淡,通过与教育主管部门积极合作,开展以青少年为主的近代以及现代史通识教育,讲述民族合作的动人故事,能够让不同民族接受并理解民族融合的价值,以及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的可行性[6]。
2.民族融合以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建设,对少数民族的发展建设同样形成了积极的影响。黑龙江省开展通识教育过程中,同样需要提高现代历史教育占比,让少数民族认识到民族的团结以及融合在少数民族发展过程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尤其对新中国成立前发展程度较低的渔猎民族而言,需要通过通识教育让少数民族理解本民族发展过程中国家以及其他民族如何共同付出努力,让民族发展现代化得以实现。
(二)推动文化交融,形成文化认同
文化交融是文化认同实现的基础,在文化整合的视角下文化交融应当是自然出现的结果[7]。不同民族在当前社会环境下逐步超出本民族的生活环境,从地域以及生活习惯层面形成直接的沟通,而通过自然沟通,使不同民族能够发现民族存在文化差异的同时,不存在或极少存在文化的冲突,文化交融具备实现的可能性。从黑龙江省的角度来看,需要通过以下措施推动文化的交融。
1.在政府的积极引导下主动宣传本省少数民族文化,消除对少数民族文化的错误认识,让各民族能够在彼此了解的基础上进行更为平等的沟通和交流。民族之间难以达成文化共同认知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彼此民族文化认知存在错误以及偏差,只有在正确认识其他民族文化的情况下,每个民族才能发现彼此之间并不存在深层的文化冲突。在民族众多的黑龙江省,政府以及文化主管部门需要积极开展各类文化展示以及宣传活动,且需要通过此类活动让社会各阶层均能够认识到不同少数民族文化特征形成的历史背景以及目的,并了解这些民族在当今社会中的发展现状,借此为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创造良好的环境。
2.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以及文化发展过程中,需要充分尊重民族自身的需求,理解现代社会对少数民族的影响,尊重少数民族的文化边界,让民族的文化能够与社会实现共同发展[8]。不同社会发展阶段,文化必然存在一定的变化,现代社会对我国民族文化存在整体性影响,对每个少数民族自身的文化同样存在一定的影响,政府需要在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中承担积极的作用,但同时也应当认识到现代社会生活对少数民族的影响,并在现代社会体系下确定民族文化差异的变化。
(三)形成民族之间广泛共识,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所有民族意识的共同体现,每个民族都需要且能够从民族共同体意识当中找到本民族的诉求以及民族特征,且每个民族都能够出于本民族的文化认知认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9]。对中国而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个稳定的概念,且能够长时间对中国的发展形成影响,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概念并非不能发生任何变化,随着国家的发展、社会的变化以及不同民族自身的变化,国家以及不同少数民族的文化需求同样开始改变,与需求同步变化,才能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始终保持先进性。
我国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建设,需要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且应当坚持尊重每个民族的发展需求,让每个民族在党的领导下拥有平等的发展机会。在国家的大整体当中,每个民族虽然拥有自身的文化特征甚至民族的聚居地,但民族之间同样存在彼此影响以及彼此交融的关系。正如改革开放后国家实施的先发地区带动后发地区的政策,在民族发展方面同样需要坚持民族之间的彼此带动,发展相对落后的民族在先发民族的带动下能够实现短时间内的快速发展,而民族的共同进步同样能够进一步推动民族的融合,让民族之间的关系能够进一步拉近。
国家的发展与各民族的发展息息相关,国家同样需要在各民族的共同参与下才能实现快速发展,尤其对多民族国家而言,国内每个民族是否能够认同自己的国家,国家是否拥有民族共同体意识对国家能否确定统一的发展方向、实现快速稳定发展意义重大。从文化整合的视角出发,通过民族之间的积极沟通以及融合,让民族之间能够互相理解、形成共同认识,才能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造。尤其对多民族聚集的黑龙江省而言,必须在文化整合的视角下推动共同体意识的建设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春梅,曾涛.数字经济背景下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路径[J].时代经贸,2024(5).
[2] 姚大力.民族概念的历史考察:阅读与感想散记[J].学术月刊,2024(4).
[3] 杜芳,徐泽惠.族群边界互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的稳定机制[J].民族学刊,2023(5).
[4] 刘水波,汪勇.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研究凝视:现实图景与未来路向[J].民族学论丛,2024(1).
[5] 张婷.想象共同体的构建:新中国“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国家认同构建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23.
[6] 张亚群,向亚雯.民族院校通识教育变革的价值导向、实施路径与发展策略[J].民族教育研究,2023(2).
[7] 李路.少数民族学生国家认同和文化融合问题的有效探究:《个体、文化、教育与国家认同:少数民族学生国家认同和文化融合研究》评介[J].民族教育研究,2021(2).
[8] 陈璐.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少数民族文化保护[J].中国民族博览,2020(10).
[9] 毕文章,闫丽娟,吉木哈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场域结构:民族高校各民族共在共识共享的生活图景[J].民族学刊,2023(11).
编辑/杨馥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