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文艺理论、文学作品探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艺路径
作者: 姜学斌摘要: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新时代党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核心概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新时代探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艺路径有助于丰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方式,进一步推动民族团结、共同进步。从文艺出发创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包括以文艺理论研究阐释中华民族发展历史,以文艺作品解读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及深化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文艺教育,在赓续中华文脉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艺理论;文艺作品
中华民族从历史深处走来,在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以及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中华民族”这一概念在近代时期才明确提出,距今仅有百余年历史,但中华民族作为自觉的民族实体伴随着悠久的中华文明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传承至今,共同体意识始终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1]”文艺理论、作品及文艺教育等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文艺路径。
一、阐释中华民族发展历史的文艺理论路径
科学的理论对于推动实践发展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2]”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发展历史在精神层面的产物,阐释中华民族发展历史的文艺理论路径为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艺术方式。
(一)发掘记载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文艺史料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从中华文明的历史传承来了解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历史,是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方式。积极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建设应注重具有文艺色彩的文化遗存(如经典史诗等)挖掘和现当代资料的整理,这些文化遗存和相关资料既是文学意义上的优秀作品,也是以文艺方法记载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历史资料。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及《玛纳斯》《格萨(斯)尔》和《江格尔》三部史诗,强调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中华民族的伟大文学艺术作品不仅具有审美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艺术地书写了波澜壮阔、历久弥新的历史篇章,也是记录中华民族团结奋斗历史、传承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和精神风貌的珍贵史料。
从古至今,文艺在中华文化中自觉承载民族团结和共同奋斗的精神内涵,以独特的方式为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历史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具有历史价值的文艺化资料也是学习和传承中华民族团结精神的重要资源。这些文艺史料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结合历史抒发了个人情感与爱国主义精神,体现出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的深厚情感,浓厚的家国情怀成为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重要主题。
(二)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艺理论遵循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理论都必须坚持以“两个结合”为根本遵循,在贯彻“两个结合”中进一步创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艺理论。繁荣中华文化艺术是“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具体体现,中国多民族文化的交融和构筑、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与中华文化艺术的融会贯通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了充分的理论养料。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大论断,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成果,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而新时代文艺领域的理论发展和创新也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本原理。在毫不动摇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同时,要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文化观,坚持从中华立场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融入中国的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通过挖掘和传承其中内涵,并融入现代文艺创作中,让人们在欣赏文艺作品的同时,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进而增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理论统一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调各民族之间的共同利益、共同发展和共同进步,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在本质和深层价值观。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是由一系列概念、范畴、原理等构成的完整知识结构和思想体系,反映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客观存在的规律性认识,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本质、内涵、要求等,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着理论支撑作用[3]。创新和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内涵,在具体实践中发挥积极的指导作用。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都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提供了丰沃的土壤,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不竭的源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个重要的科学理念,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理论创新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和发展,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引领和滋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中华文化立场,弘扬中国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民族性,以强大凝聚力增强了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因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理论构建在根本上是统一的,共同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和大发展。
二、解读中华文明精神标识的文艺作品路径
文艺始终伴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各民族的诗歌、戏曲等文学艺术形式反映了我国各族人民的现实生活及其审美情境,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生发的文艺作品在促进民族团结、传承中华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解读中华文明精神标识的文艺作品路径。
(一)以经典文艺作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我国各民族创作的文艺作品不仅是人类文明繁荣发展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审美化表达,为人类文明作出了卓越贡献。在中华民族流传至今的经典文艺作品中,融通了中华文明的文化资源和历史资源,其中蕴含着我国劳动人民的思想智慧、审美理念等,同时生动记载了各民族团结奋斗的光辉事迹,在精神传承、道德教化及陶冶情操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在文艺作品中得到广泛的体现和传承。
中华民族一脉相承,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各民族建立的全国性政权都认同中华文化、坚持中华道统,自觉归入中华民族整体的历史发展序列。“历史上,中华民族内部交往的基本方式不是排斥隔离或冲突对抗,而是互市互动以及由此展开的交往交流交融[4]。”随着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深度和广度的增加,文化层面也呈现出大融合的繁荣图景。舞蹈、音乐、书法、美术及文学等文艺作品代表了中华民族的艺术魅力和人文精神,各民族在文化上交相辉映、互鉴融通,丰富历代中国人精神世界的同时,也传承和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些不同的文艺形式和载体深刻揭示了各民族作为一个共同体的民族生命力。
(二)以红色文艺作品传承革命文化
传承革命文化的红色文艺作品是党在领导革命实践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具有鲜明的政治性、时代性和民族性,生动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光辉历程,以及党和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共同奋斗的精神面貌。传承革命文化的红色文艺作品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教材,其中革命文艺通过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同时展示了我国各族人民在党领导的革命斗争中的贡献与成就。
充分开发红色文艺作品资源,可以进一步培育爱国主义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红色文艺作品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以及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其中内在的政治认同、情感认同等都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相契合。红色文学、红色歌曲等文艺作品,通过展现革命先烈敢于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流血牺牲的英雄事迹,以及为人类事业、革命理想而不懈奋斗的进取精神,向世界传递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进一步激发各族人民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和共同发展。革命文艺作为一种具有深刻历史内涵和时代价值的艺术形式,以独具特色的审美叙事和艺术表达,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以无愧于民族和时代的文艺作品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根基,文艺作品在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文艺作品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和时代精神的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努力创作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5]。
新时代优秀文艺作品结合时代要求,通过艺术的手法,将民族团结一家亲的主题融入其中,描绘了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团结景象。同时,根据人民精神生活的现实需要,新时代优秀文艺作品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探索新的艺术形式和表达方式,以更加生动、直观和感人的方式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进一步增强各民族文化艺术的表达,生动且真实地映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面貌和人民生活,反映各族人民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无愧于民族和时代的文艺作品要符合新时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要求,具备时代使命感和民族责任感,进而坚定文化自信,以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文艺事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深化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文艺育人路径
艺术具有凝聚价值、激发精神的作用,在传承中华文明的同时,也承担着教育的使命。文艺创作、文艺作品、文艺活动等文艺存在形式可以有效传承、传播中华文化的历史、传统和价值观。新时代文艺发展自觉关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积极探索文艺育人路径,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的精神文化和思想政治基础。
(一)发展普及教育的大众文艺
不断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要、提升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质量是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内在要求。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精神需求的日益增长,作为不可或缺的文化要素,文艺更加深入地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形式丰富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并与越来越多的领域产生广泛联系,为社会发展和生产生活带来更加深远的影响。教育是大众文艺发展的主要社会功能之一,通过审美化的育人理念和实践方式,在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素养审美能力、拓宽文化视野以及推动文艺大众化及核心价值观培育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文艺普及活动呈现各民族群众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生动实践,展示民族团结进步的新气象、新作为。
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两个结合”的背景下,进一步加强大众文艺的教育和普及是以文艺阐释民族共同繁荣、社会和谐发展和激励各族人民投身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重要育人路径。大众文化往往通过作品展示、文化活动、场馆展览及文艺表演等方式呈现于日常生活,并通过这些形式实现传播中华文化、凝聚认同思想的教育目的。深化文艺育人路径要求,在大众文艺中深化教育引导,以文艺的呈现方式揭示了审美意义及价值观内涵,将其中文艺鉴赏与中华民族历史文化融会贯通,展示各民族文艺繁荣的社会文化生活现实,广泛传播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念和价值观,进而加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
(二)打造立德树人的文艺课堂
学校是加强青少年思想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阵地。聚焦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打造立德树人的文艺课堂,立足文艺领域更加生动、直观地展示中华民族共同体内容,使青少年学生在多元化、审美化的学习体验中自觉坚定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同时,结合“智慧课堂”建设,通过科学技术手段丰富课堂教学效果,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对青少年学生的吸引力和互动性,增强青少年学生的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