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成逻辑、鲜明特征和时代价值

作者: 张晓彤

摘要:习近平文化思想内涵丰富意义深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过程中形成的时代精华。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文化思想借鉴古今中外优秀文化实现融会贯通,在实践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守正创新推动发展,通过倡导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不同文明的共生共存,为全球文明的繁荣发展提供全新的思路与路径,为推动构建一个开放包容的人类文化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关键词:习近平文化思想;生成逻辑;鲜明特征;时代价值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全局战略高度出发,高度重视思想文化建设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2023年10月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1]&,这不仅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理论支撑,也为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既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强大生命力,也为世界文明的发展进步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动力。

一、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成逻辑

习近平文化思想在继承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基础之上,汲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养分,总结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在文化建设方面的历史经验,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给予独创性答案。

(一)理论逻辑:源于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理论来源。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理论根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具有决定作用,文化的物质基础和社会意识之间存在着辩证的关系,文化是社会存在的意识反映。马克思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文化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文化是经济基础的反映和延伸,必须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因此文化的变革和发展必然受制于经济基础的变化。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文化是世界视野下的民族文化。马克思明确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自然界发展史与人类社会发展史相互联系,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发展具有其独特性和特点,不能简单地套用一种模式。在这一过程中,各个国家和民族都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本民族文化。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文化发展的多样性和历史环境的差异,尊重各民族的文化传统,促进文化交流与交融,倡导文明多样性和包容性。马克思所提倡的文化是以人为本的文化,他指出“人是自由的自觉的类存在物”[2]。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自身的能力不断提升,也从自然状态“人化”,文化对人类本质具有塑造作用。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文化建设要以人民为中心,关注人的全面发展,使每个人都能够在文化交流与创造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习近平文化思想充分吸收和借鉴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问题的重要思想和基本观点,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化思想体系,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和行动指南。

(二)文化底蕴: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凝聚着博大的智慧和深厚的底蕴。在中华传统文化中,诸子百家涵盖了诸多思想流派和学派,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多元性和丰富性。其中,儒家、道家、墨家等流派都有着独特的观点和理念,对于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儒家强调人的修身养德、治国安邦的重要性。儒家思想认为,人的修养和道德是社会稳定与繁荣的基础,强调了人的仁爱之心和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了人民性,将人民群众的利益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仁爱”理念。道家注重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的观念。道家思想强调了顺应自然、顺其自然的道理,认为万事万物生于自然、顺应自然,才能得到安宁和平衡。在习近平文化思想中,也体现了对自然的尊重和顺应,倡导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反映了道家思想中“顺应自然”的理念。墨家注重兼爱和以民为本的观念。墨家思想提倡“兼爱”“非攻”“尚同”等理念,主张消除战争和冲突,倡导和平与和谐。习近平文化思想也体现了对人民利益的高度重视,强调了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与墨家思想中的以民为本有着相似之处。

中华传统文化中诸子百家的思想观点对于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儒家的仁爱之心、道家的顺应自然、墨家的兼爱和以民为本等思想理念都在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得到了体现和发展,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支撑和理论指导。

(三)历史逻辑:对中国共产党人思想智慧的赓续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文化建设经历了不同的历史时期,形成了一系列的文化纲领、制度和政策,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具有时代特点的文化纲领。在这一时期,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文化领域受到了外来文化的侵蚀,民族文化面临严重挑战。中国共产党意识到文化建设对于革命胜利的重要性,提出了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结合中国实际,发展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方针。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文化建设上提出了许多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观点和政策。如《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了“文化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在政治上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思想,为后来的文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领导人提出了一系列文化建设的方针和政策。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文化建设也出现了新的挑战和机遇。邓小平提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等重要理论观点,推动了中国文化建设的不断发展。江泽民时期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党的先进性,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继续向前。胡锦涛时期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等重要理念,注重了文化建设对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性。这些领导人提出的文化制度和政策,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提出了一系列独创性的关于文化建设的制度和政策。他强调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增强正面宣传力量”等重要理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指明了新的方向。中国共产党在各个时期都注重文化建设,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文化制度和政策,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提供了重要基础。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新时代具有重要的历史使命和现实意义,为我们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不断向前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四)现实需要: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时代。尽管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但人类社会走到了关键的十字路口。在这个背景下,“文化冷战”与“文化热战”相互交织,文化安全对于国家总体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全球化的浪潮中,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以其先发优势,不断加大对中国的渗透和攻击力度。他们试图通过“普世文明”“普世价值”的宣传,以更具隐蔽性、迷惑性的方式对中国进行一系列攻击。这些挑战不断增加,需要我们保持高度警惕和应对。文化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保持文化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坚定文化自信,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才能有效应对来自外部的挑战和压力。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加强国内文化生态建设的重要性,要注重培育和传承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让中华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只有坚持不懈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才能够有效应对外部文化的挑战,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和民族文化自信。

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鲜明特征

习近平文化思想视野开阔、站位高远、方向明确,其内涵丰富、特征鲜明、意义深远。习近平文化思想始终坚持以人民利益为中心,吸收和借鉴国内国外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守正创新与时俱进,彰显其人民性、创新性、实践性的鲜明特质。

(一)人民性:以人民为中心

人民性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特征之一,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就是人民性,“马克思主义是为人民立言、为人民代言的理论”[3],这一基本原则贯穿于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方方面面。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其是关于满足人民需要、增进人民福祉、提升人民幸福感的科学理论。习近平文化思想不仅是为了人民的幸福和利益,更是为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新时代文化发展的征程中,习近平文化思想牢固树立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导向的文化发展立场,牢牢把握住文化建设的本质是服务于人民的需要和愿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以人民为导向的文化发展立场,积极探索符合人民群众需求的文化发展路径。它将文化建设与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相结合,旨在提升人民的文化素质,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增强人民的文化自信。

习近平文化思想注重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强调文化建设要贴近人民、服务人民,让人民在文化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其倡导人民参与文化建设的广泛性和深入性,鼓励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到文化事业的各个方面,共同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引领下,中国文化建设的目标不仅是为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更是为了造福全体人民。它将人民的需求和愿望置于文化建设的核心位置,努力创造出更多符合人民审美和情感诉求的文化产品,推动文化事业不断创新发展。在新时代文化建设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是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根本要求,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内在要求。

(二)创新性:坚持守正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首次提出“两个结合”,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4]。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这就要求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根据中国的国情和时代特点,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同时,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就要求我们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地创新发展,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为推动中国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提供新的理论支撑。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开拓新的思路和方法,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为解决中国面临的各种问题提供新的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创新性体现在推动文化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中。他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想、新的战略,为我们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这些新理念、新战略的提出,为中国不断走向世界、推动文化事业不断创新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创新性体现在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深刻思考上。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引领下,我们将不断探索文化建设的新路径,不断开创文化事业的新局面,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三)实践性:凸显实践本色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实践性体现在多个方面,凸显了其根植于实践之中、贴近人民、与时俱进的特征。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文化思想以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为立足点,着力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充分彰显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具有鲜明的实践性。一方面,实践与能动是其思想的重要因素,凝结着对于人民群众的实践关照与前进方向。在这一思想的引领下,我们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人民的利益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致力于团结和凝聚人民,使人民真正成为文化建设的主体。习近平文化思想凝聚了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充分体现了实践关照与目标指向。另一方面,不断开放、不断发展、不断深入是其思想的真实写照,为丰富其思想内涵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实践的深入,各种新的时代课题不断涌现,这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丰富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动力。习近平文化思想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实践的深入而不断丰富和发展,为我们探索文化建设的新路径、开创文化事业的新局面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方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