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科育人视角下思政元素融入小学英语课堂的教学策略研究
作者: 陆演芳摘要: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的背景下,要充分发掘英语课本中的思政元素,并巧妙地融入课堂教学之中,让英语学科更好地实现育人价值。首先,应多角度研读教材,“解码”教材中的思政元素,但不可过分解读;其次,要运用多模态手段,彰显思政底色;最后要关注跨学科学习活动,多学科融合拓宽思政教育的广度。
关键词:小学英语;课程思政;多模态;学科融合
新时代背景下,思政课的重要性愈发突出,无论是思政课堂还是思政元素都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教育部等10部门印发了《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突出了未来思政课的走向,应以“大思政课”为抓手,打开视野与格局,不拘泥于单一的课堂,也不局限于单一的学科。正如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所提出的:要深入梳理专业课教学内容,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虽然《纲要》指向高校,但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政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因此,在小学阶段,无论是思政课的开展,亦或是思政元素与其他学科的相融合,都是十分必要的。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就强化了课程的育人导向,而“跨学科主题学习”“家国情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合作探究”等关键词的多次出现也凸显了小学英语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要求。那么,如何将思政元素巧妙且不刻意地渗透进小学英语课堂,并达到思政教育如盐入水、润物无声的效果呢?笔者以译林版小学英语六年级上册U4 Then and now为例,从以下3个方面探究学科育人视角下思政元素融入小学英语课堂的教学策略。
一、多角度研读,“解码”思政元素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倾向于强调思政课程这一“显性教育”的作用,反而忽视了学科课程“隐性教育”的作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成了思政课程的专门任务,其他学科课程似乎“事不关己高高挂起”[1]。在这样的想法下,学科教师往往容易忽视学科思政的重要性,对于英语这门学科更是如此。英语教材与语文、道德与法治教材有所不同,其所蕴含的思政元素较为“隐蔽”,很容易被忽视,甚至无视。传统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往往只注重语言知识本身的解读,注重语法知识的输出,而忽略了教材背后所蕴含的意义。随着核心素养的提出,单元整体教学应运而生,教师有意识地在原有教学的基础上进行了情感的升华,主题意义的发掘与提炼也逐渐明朗。但也常常仅浮于表面,“贴便签式”地灌输于学生,导致学生做不到内化于心,甚至并不理解为什么突然会强调这一点。
因此,要把思政元素渗透于小学英语课堂,作为英语教师,我们首先应明确,思政元素的融入不是刻意的,而是顺势而为的,在习得语言知识的同时,就能由内而外地感悟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自发地将家国情怀的种子植入内心,无形中深化核心价值观,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首先要做的就是多角度研读英语教材,去发现教材中“藏”着的思政元素。
(一)解析“明线”巧指引
译林版小学英语六年级上册U4 Then and now就以过去与现在的变化为主题,属于“人与社会”和“人与自我”的范畴。主要通过迈克一家人过去与现在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等方面的变化,凸显了个人的成长,呈现了科技、社会的发展对生活与工作的影响。再次研读语篇,不难发现,整个单元通过对“变化”的描述,使学生感受所处社会的日益变迁(the changes around us),感悟个人的不断成长(the changes in us),感叹祖国的日渐强大与繁荣。通过单元整体分析,我们可以将变化分为4个层次,循序渐进地呈现。第一课时以生活方式的变化为主,第二课时以个人变化为主,第三课时以文化变化为主,最后第四课时的复习课上升至祖国的变化。
在如此丰富的课程背景下,本单元的思政元素也紧扣“变化”二字,而这个变化,与我们的社会、时代、国家、生活又息息相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以下简称《读本》)中有一课便是《唯改革才有出路》,这一课强调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也涉及到了家庭、社会、国家等方面的变化。初学《读本》时,学生仅仅是了解了改革开放,初步感知了改革开放给祖国带来的巨大变革,但并没有很深入的体会,因为他们认为这件事离他们有段距离,而且仅存在于道德与法治课上,但本学期在教授Then and now时,以往的知识一下与现在有了联动,当在英语课堂上提到the changes of our country时,有些学生就能想到改革开放。教师借此机会顺势引导学生感受改革开放以来祖国的变化,学生的印象进一步加深,加之前几课时渗透的其他几个方面的变化,则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情感。
本单元的culture time主要讲的是中国与英国的发明创造,简简单单两句话,背后的含义可不少。一方面,相较于前两年的版本,中国人发明指南针这一点的修改就凸显了英语学科所承担的跨文化交际的作用;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于英语教材表明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日益重要。学习和了解、继承和发展,进而传播与交流优秀传统文化也是我们英语课堂的重点,既有助于增强文化自信,又利于发挥英语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作用,提升学生英语素养的同时,增强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二)发掘“暗线”再提升
再次研读教材,我们不难发现,其实在这些变化背后,又暗藏着一条“不变”的线,那就是——爱。爱多彩便捷的生活、爱不断成长的自己、爱优秀的传统文化、爱欣欣向荣的祖国。这其实又是一个与情感相关的思政元素,而这个元素又能巧妙地融合在各个课时之中,让学生感悟各种变化的同时,再去发现其中不变的地方。
此外,巧合的是,在教授这一单元的复习课时,正值党的二十大召开期间,这又是一个与时事政治密切相关的思政元素。细心的学生就会发现,日常生活中,或者学校的各种活动中常常能看到“二十大”的字眼,有学生会提出“二十大”到底是什么。当然,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党的二十大精神实属不易,但教师可以利用这一课的changes进行渗透,以简单易懂的方式呈现新时代的伟大变革,美丽中国建设等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知识等,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紧跟时代潮流。
当然,“解码”教材中的思政元素切不可过度,更不能“贴标签”上纲上线,一切应是息息相关且顺理成章的,如果实在没有也不用刻意挖掘,应是在无形中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从而培养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达到春风化雨的效果。
二、多模态呈现,彰显思政底色
思政元素该如何在英语课堂中呈现,从而达到育人的效果呢?我们不妨借助信息技术等手段,多模态呈现,给予学生多感官的感知,以丰富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科知识与价值引导的互通互融,在语言习得的基础上触动学生心灵,彰显思政底色的同时提升思政教育的效果。
(一)音、图、画结合,有效融合拓思维
例如,在Then and now这一单元谈论个人的成长变化原本比较单一,虽然教材中已经让学生贴上过去与现在的照片进行比较,但若不加以引导,学生仅仅会谈一些最简单的,或者是课文中已经出现的变化。无论是对语言知识的掌握还是对思想感情的提升都意义不大,学生容易“模式化”“程序化”,思维能力更是受到了限制。因此,在这一课时中,可以结合英语绘本《When I was a little girl》,引导学生感受个人的变化其实还可以包括很多方面,不仅是外貌、能力,还可以谈一谈爱好、性格等;语言的表达不仅仅可以用...year(s)ago,I was/didn’t/could...还可以用I was like...加上比喻,显得更为形象生动。绘本中丰富的图片也拓宽了学生的思路,通过brainstorm,学生一下子就跳出了原来“模式化”的限制,发散了自己思维。辅之音乐《Que Sera Sera》,烘托氛围的同时让学生沉浸其中,感慨个人在不断成长,也能感悟到“Love never changed”。最后,再引导学生制作一本自己的变化相册,通过相册谈一谈自己的变化,在这样的过程中,通过图片、音乐、绘本、动手实践、主动表达等多种模态的呈现,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得到了全面提升。整堂课没有一字提及思政,没有一处说教,但却处处扣住变化的主题,又处处透着爱的教育,爱自己,爱家庭,爱生活,处处都能激发学生情感。
(二)视觉冲击,潜移默化触心灵
再如,在提及祖国的变化时,图片的对比冲击是一方面,但视频的感觉更为强烈。学生通过学习已经会用英语简单地说出the changes around us,比如Many many years ago,people could only cook at home.Now,they can order food online.Many many years ago,people should take the money,the card,the key and some other things.Now,they just take a mobile phone.They can use a mobile phone to do a lot of things.等,那如何从这些方面让学生感受到正是由于中国的飞速发展才让人们过上了快捷、方便、幸福的生活,从而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呢?笔者用到了一个视频,视频内容为中国40多年来经济的发展变化,这对学生来说本身是比较陌生且难理解的。但是,视频中的左边是世界经济的排名,从一开始没有中国,到代表中国的红点一步步往上跳,再到跳至第一位并维持,整个视频中学生的心情也随之变化。从一开始的失落到出现中国时的激动,再到上升的紧张,最后达到峰顶时的喜悦与自豪溢于言表。无需言语的赘述,祖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变化就在整个视频的播放过程中深入人心,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瞬间得到了升华。
由此可见,思政并不等于说教,在英语课堂中的呈现方式也不代表就要与课堂内容本身割裂,而是可以通过多模态的手段有机融入课堂中。有时候,一张图片配上一句简单的话语,一段短短的视频,一段适时播放的音乐都能触动学生心灵,无形中达到思政教育的目的,进而实现课程育人的价值。
三、多学科融合,拓宽思政广度
新课标中提出: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性要求[2]。思政元素的渗透本就是道德与法治学科与英语学科的相融合,在此基础上,英语教学也不应仅限于课堂。语言知识的习得需要密切关联生活实际,思政教育也融入生活,直面学生的道德需求。因此,还能与综合实践课程相融合,拓宽思政教育的广度。
因此,针对ThenPand now这一课,更是可以鼓励学生“走出去”,实地考察,调查研究,真正走进社会,走入生活。通过寻找家里的老物件,感受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变化对家庭的影响;通过与祖父母、父母等长辈的交谈,体会社会的发展对人们的影响;通过红领巾寻访、考察,搜集城市老照片,感受城市的变化;通过走访博物馆,感受历史的变迁等。这些都贯穿在整个单元学习的过程中,而每节课前都可以进行一次小小的反馈,可以是report,也可以是图画、小报、海报等的展示,甚至可以绘一绘统计图、对比图,让其他同学更为直观地感受到身边的变化。
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不仅激发了学生乐学善学的思想,锻炼了小组合作,携手合作的能力,丰富了英语学习主题的内容,融合了多门学科知识,还能拓宽思政教育的广度,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感悟,促进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作为小学英语教师,我们首先要有渗透思政教育的意识,其次要时刻更新理念,紧跟时代步伐,不断钻研,不断进取,始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守好自己的“一段渠”,种好自己的“责任田”。
参考文献:
[1] 汪瑞林.中小学“课程思政”的功能及其实现方式[J]. 课程·教材·教法,2020(11).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54.
编辑/陆鹤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