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优秀文化的育人路径新探索

作者: 陈政祥 高富利

摘要:在中学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新时代之需要,也是新课标导向下提升中学生核心素养之举。基于此,结合齐文化,努力探寻区域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路径。活用齐地历史典故建构课堂情境,厚植家国情怀;借助齐地文化场馆,由小课堂走向社会大课堂,提升学生的责任意识;以科技赋能助力,将齐文化资源进行可视化、数字化转化,建构多元课程。进而,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实现提升学科素养、增强育人实效,坚定文化自信,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育人功效。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齐文化;社会课堂;科技赋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因而,以优秀传统文化构建思政大小课堂,对于“固本、铸魂、打底色”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

齐文化,是指以先秦时期齐国的历史和地域为中心,由齐人或融入齐国生活环境之人所创造的,以“变革、开放、务实、包容”为精髓要义的物质文化、规范文化和精神文化。它发源于东夷文化,肇始于姜太公封齐建国,兴盛于春秋战国时期,在秦汉之后与儒家文化等传统文化相融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地域文化的代表。广义而言,齐文化包括先齐文化和后齐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也泛指整个齐地文化。齐文化不仅影响了中华传统文化形成和发展,而且与时下改革创新、人本理念及崇德尚廉等思想理念一脉相承,时至今日仍然以历史遗存、成语典故、器物文明、学术思想、制作技艺及特色文化场馆等呈现形式传承并影响着我们。身处齐文化大地,根植齐文化丰厚的沃土,用好齐文化这一“活教材”,以文化人,在教学中对齐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创设大小课堂新情境,有计划、系统地开展齐文化研学活动,运用数字化齐文化资源进行新情景创设等,我们做了积极的探索,让“三千年泱泱齐风”浸润时代新人的精神世界。

一、建构课堂情境,厚植家国情怀

(一)历史典故入课堂,增强实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历史典故蕴含的哲理历久弥新,而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齐地历史典故内容丰富、意蕴悠长。教师深入挖掘齐地历史典故的现代价值,在日常教学中将这些历史典故结合教学目标、学生特点等进行创造性转化,把它们转化成情景剧、短视频及漫画等教学情境,使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蕴中实现课堂趣味性与知识性的统一、知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

(二)历史典故创情境,寓教其中

教学统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八课第二框“坚持国家利益至上”在突破“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这一知识点时,如果只是呈现教材内容,对于学生来说难以理解,也难以拉近课堂与学生的距离,教学目标就难以达成。所以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将生死利齐这一典故进行情境化改编,通过课堂小情景剧的形式让学生演绎出来,并将需要学生解决的价值冲突通过情景剧中的人物传达出来,从而让学生沉浸在情境中进行主动思考。情景剧结束后教师再顺势呈现问题:“1.在情景剧中,管仲是如何对待自己的生死的?2.遇到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有矛盾时,管仲是怎么做的?3.假如是你,你会怎么选择?”通过深入思考,学生能理解管仲一心为国,无论生死都要有利于齐国,这是作为齐国人的责任和担当,是一种生死为国的爱国情怀,同时也使学生深刻理解了: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发生冲突时,应该坚持国家利益高于一切,要敢于维护国家利益,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应该着眼长远、顾全大局,以国家利益为主,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为了国家利益,有时不仅需要放弃个人利益,甚至要献出自己的生命;始终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捍卫国家尊严,坚决同一切损害国家利益的行为作斗争等教材观点。

教学统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七课第一框“家的意味”时,选用发生在齐地的缇萦救父这一典故来了解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孝”文化。通过视频设置教学情境,并设置活动:1.问题思考:你认为缇萦的行为是否值得提倡?你还知道哪些孝敬父母的成语典故?未成年人能为长辈做些什么?法律是如何规定的?2.交流分享:组内同学交流分享自己是如何孝敬父母长辈的?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明白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个公民的法定义务。通过小组内交流促使学生从行动上践行孝亲敬长的传统美德。具有历史感的画面给予学生情感上的寻根,使其深刻认识到孝亲敬长的传统美德,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

(三)深挖历史典故,培育核心素养

一个个历史典故背后就是一个个具体人物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休戚与共的故事,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齐地历史典故中以人为本、勿忘在莒、晏子使楚、与民同乐、九合一匡及泱泱大风等饱含家国情怀的典故,凿楹纳书、缇萦救父等倡导孝道的典故,管鲍之交、晏越之交等体现友情无价的典故都与初中道德与法治的课程核心素养目标相契合,对这些典故进行创造性转化能够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

二、走向社会课堂,勇于担当责任

(一)走进齐文化场馆,促进情感升华

淄博拥有齐文化博物馆、足球博物馆、中国古车博物馆和中国陶瓷琉璃馆等各种极具特色的博物馆,这给实践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校外课程资源。利用这些丰富的场馆资源,我们定期组织研学,开展博物馆奇妙游系列研学活动。“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及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学生在了解齐文化、传承齐文化的过程中完成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升华。

(二)加强实践教学,拓宽育人领地

为了让学生了解家乡历史,我们组织了参观齐文化博物馆的研学活动。在研学活动准备阶段,首先,教师结合新课标第四学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学习主题的内容要求和齐文化的特点,确定研学活动主题“寻往圣先贤,探齐文化魅力”,目的是了解家乡文化底蕴,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育家国情怀。其次,教师就齐文化的相关问题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发现我校学生对齐文化的了解趋于碎片化和肤浅化,所以我们制定的研学计划是系统了解先民们创造的灿烂辉煌的齐文化,这里有管仲、晏婴等名臣的政治思想,也有齐威王“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典故,还有造就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稷下学宫,有发达的冶铁业、制盐业等。在研学过程中,教师重点补充百家争鸣的相关内容,当时产生的儒家、道家及法家等思想流派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基本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百家争鸣所展现出的中华文化的气度,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的自信和自豪[1]。百家争鸣的相关内容可以链接统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五课“守望精神家园”关于文化自信的内容。通过了解百家争鸣,学生坚定了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在研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随时思考并记录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参观结束后,每位学生根据参观中的疑惑或者兴趣点进行深入研究并撰写一篇研学感想,在班级中与同学们交流。通过研学活动,增进了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培育了学生的家国情怀,增强了他们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使命感。

在中国陶瓷琉璃馆开展研学活动时,以“窑火耀千年,瓷器载文化”为主题,以陈列在中国陶瓷琉璃馆里的几千年前当地用于烤炙食物的陶琉容器为开场,中间穿插讲述淄博陶瓷的辉煌与没落,到最后淄博陶瓷行业不断创新、文化创意异军突起,将传统美学运用在现代瓷器,向世界输出中国魂、中国美。在研学过程中,学生不仅感受到了器物的形美,也体会了器物所承载的文化神韵。在淄博陶瓷的辉煌与没落再到创新的过程里,感受创新对于企业、国家的重要性,感受其中所体现的自强不息、勤劳勇敢的民族精神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力和奋斗精神。

(三)融入红色资源,丰富思政课堂

淄博不仅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还有很多红色文化资源。我们组织学生走进马鞍山抗日遗址、黑铁山抗日武装纪念地,了解当年淄博人民为抗击敌寇所作出的牺牲,学习革命先烈的抗战精神,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走进焦裕禄纪念馆、朱彦夫事迹党性教育基地,深刻领悟共产党人的精神风貌;通过开展博物馆奇妙游、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行等活动,把思政课从课内延伸到了课外,沟通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实现了育人目标,拓宽了育人新领地。

三、科技赋能助力,建构多元课程

(一)科技赋能促进齐文化“双创”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变革创新,充分发挥人工智能优势,加快发展伴随每个人一生的教育、平等面向每个人的教育、适合每个人的教育、更加开放灵活的教育[2]。为了对学生更好地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需要教师对齐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将齐文化结合课程目标进行分类并转化为可视化、数字化的资源,建设与学校课程体系相融合的齐文化资源库,创设教学新情景,进行情景化教学。

(二)科技赋能促进齐文化深度开发利用

教师在用齐文化资源创设新情景时可运用虚拟现实技术(VR)、增强现实技术(AR)等人工智能技术创设让学生身临其境的学习环境,走进虚拟的齐文化博物馆、中国陶瓷琉璃馆、马鞍山抗日战役现场等,并运用AI助学机器人进行互动提问,在虚拟情景中与历史对话,在寓教于乐中促进学生深度思考,进一步增进其对齐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在可视化、数字化的齐文化创设过程中,教师要积极运用学校的交互式一体机、交互式白板等设备,向学生推送齐文化的相关微课、慕课等资源,实现情景化教学。同时,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微课资源的创建中。教师提前对齐文化进行分类整理,向学生提供文本资料,让学生根据齐文物、齐历史、齐学术、齐非遗及齐名人等分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面去深入了解和自主制作关于齐文化的系列微课并上传到学校的交互系统上,实现学校范围内的资源共享。这些资源可供学生自主学习或者在课前准备中提前推送给学生进行课前学习。学生制作微课的过程不仅是一次多学科联动深度学习的过程,还为全校师生创设乐然泛在化的学习场景,实现师生在实践上的不断延伸,拓展了学习空间。

(三)实现齐文化资源共享,创设育人环境

齐文化的新情景创设在充分调动学校教师、学生的基础上,还可以向外延伸至当地高校和研究机构,实现多主体共同参与。《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可建立中小学、高校和研究机构资源建设共同体,加强课程资源库建设,持续更新优化资源[3]。身处齐文化发源地,当地高校拥有专门的齐文化研究院,在运用齐文化创设新情景的过程中,我们积极和当地高校进行合作,建设齐文化资源开发共同体,实现资源共享。通过数字化创新,将高校研究成果转化为可在中小学使用的有效学习资源,通过学校交互系统上传并适时更新,为师生创造“时时可学、处处能学”的育人环境。

古人说:“承百代之流,而汇乎当今之变”,这是指对历史遗产和传统的继承,要放在当今时代和世界发展的大视野中进行关照。因此,在将齐文化融入教学实践时,我们从课内、课外及数字化等方面着手,从内容和形式上进行了创新,充分发挥区域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效,提升学科素养,增强育人实效,坚定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 冯斌.构设墨学课程弘扬黄河文化[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第2周),2023(6).

[2] 习近平.习近平向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致贺信[N]. 光明日报.2019-5-17(1).

[3] 教育部.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M]. 7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60.

课题项目:山东省淄博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齐文化历史典故视域下高中生家国情怀的培育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2021ZJY043);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思政一体化专项课题“初中道德与法治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有机建构”阶段性研究成果(2023ZCJG82)

编辑/杨馥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