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教学模式下落实核心素养实践探索

作者: 隋艳萍 李峙霖

摘要:随着新时代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作为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核心素养的关键途径,面临诸多机遇与挑战。其中大单元教学模式在高中思政课程中的应用,通过“模拟法庭”等创新教学实践活动,有效提升学生的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能力。分析了模拟法庭活动在大单元教学中的设计与实施,以及其对核心素养落实的促进作用。研究发现,模拟法庭活动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法律知识理解,而且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对推动思政课程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关键词:高中思政;大单元教学;模拟法庭;核心素养

在高中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大单元教学模式的实施对于落实学生的核心素养至关重要。模拟法庭活动,作为该模式下的一项创新教学策略,成功地超越了传统教学的局限,通过模拟现实情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互动性强、实践性高的新型学习平台。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而且显著增强了他们的法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通过模拟法庭的实践活动,学生得以在模拟的司法环境中体验社会主义法治精神,进而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2023年,哈尔滨市教育研究院成功举办的“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生本课堂教学能力展示活动”为大单元教学实践提供了平台。在此次活动中,笔者参与了模拟法庭的教学展示与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大单元教学模式下模拟法庭策略的有效应用提供了实践基础。

一、“三新”改革背景下的大单元教学模式与核心素养培育

在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的教育改革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目标是落实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大单元教学模式以其整体性、连贯性、递进性和互动性,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该模式通过整合学习内容和结构化的学习设计,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与应用。它跨越不同教材,构建起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同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技能。大单元教学模式强调在真实或模拟的情境中进行探究式学习,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育,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大单元教学模式因其容量大、弹性大,是承载学科素养很好的载体[1]。在思政课的大单元教学实践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设计富有挑战性和探究性的学习实践活动至关重要,这些活动旨在激励学生通过合作与探究来实现知识的内化和能力的提升。为了提高教学的互动性和学生的参与度,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创新的教学方法,例如情境教学、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以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二的综合探究“感受司法公正”为例,教材提供了“模拟法庭”这一实践活动方案。通过模拟法庭活动落实大单元教学模式也有利于教师转变教学观念,真正成为满足学生需求的引领者、课程的再设计者和课堂教学的创新者,提升教育科研能力和教学创新能力[2]。此外,模拟法庭活动还促进了思政课程的教学创新,为跨学科教学实践提供了范例。推广模拟法庭案例对于提升思政课程的教学效果,以及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全面发展公民,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建构主义与情境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模拟法庭”教学策略

模拟法庭案例在思想政治课程中的广泛应用具有深远的意义。在实际教学中,模拟法庭活动不仅可以突破传统课堂的局限,而且通过模拟现实情境,为学生提供了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本研究中模拟法庭的设计根植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知识通过个体与环境互动构建,学习过程涉及实践、探究和反思,旨在促进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模拟法庭活动的目的在于利用仿真的司法场景,让学生在模拟的法律实践中掌握法律知识,培育法治意识,锻炼批判思维。此外,活动设计借鉴了情境学习理论,突出在真实情境中学习的重要性,提升学习的情境相关性,激发学习动机。

(一)教学策略宏观策略分析

为有效实施模拟法庭教学活动,需综合考虑教师的专业发展、学生的积极参与以及学校资源的支持。宏观策略包括:加强教师专业发展。深化教师对大单元教学理念的认识,并提高其运用该理念进行教学设计和活动实施的能力;优化教学活动设计。确保教学活动设计与课程目标高度一致,并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定制个性化学习路径;加强技术应用支持。整合现代信息技术资源,如在线学习平台和多媒体教学工具,以丰富教学内容并增强课堂互动;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激励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发探索,积极提出问题,并独立寻找解决方案,以培育其自主学习的能力;构建综合评价机制。确立一个包含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的全面评价体系,以监控和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

(二)教学策略微观策略分析

本案例中的模拟法庭活动具体实施步骤为:在准备阶段,教师引导学生在中国裁判文书网选择事实清楚、法律关系明确、具有教育意义的民事案件。学生利用在线协作工具,在课外时间自主组成小组,根据个人兴趣分工负责案例改编、剧本撰写、角色分配及道具准备工作,确保每位学生参与其中。分配任务后,负责案件改编和剧本创作的学生需访问中国法院网的法律服务专栏及其他法律文书资料网站,了解民事答辩状和起诉状的正确格式,包括公民对民事起诉的答辩状以及法人或其他组织提起民事诉讼的起诉状。学生需查找可参考的文书样本,以完成法律文件的撰写。此外,还需登录中国审判流程信息公开网,完成庭审剧本的最终撰写。负责表演的学生需观看中国庭审公开网上与选定案件类似的庭审直播或录播视频,熟悉庭审程序,并排练剧本。在模拟庭审环节,学生们将遵循正式法庭的程序进行角色扮演,这一过程包括开庭、调查、举证和辩论等关键环节。教师在此过程中,借助大单元教学活动及议题,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切身感受司法公正[3]。活动结束后,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反馈和评价,回顾活动过程,分享学习成果,识别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三、“模拟法庭”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成效评估

本案例活动针对“司法公正”主题,融合了《政治与法治》与《法律与生活》的教材内容,构建了一个系统化的法律知识框架,满足了大单元教学模式的规范,加深了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认同。通过细致观察与记录学生在模拟法庭中的行为表现,揭示了该活动在有效落实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上的显著效果。

在准备环节,学生展现出高度的参与热情和投入度,在案例的选择与分析过程中,学生对法律条文背后的深层价值和意义有了更透彻的理解,对法律职业的责任与挑战有了更直观的感受。在模拟庭审的举证、质证、辩论和评议环节,学生全身心投入所扮演的角色,依据法律规定和案件事实进行深入讨论,不仅锻炼了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技能,也培育了科学精神。在法庭辩论环节,学生能够逻辑清晰地表达观点,准确引用法律条文,表现出了扎实的逻辑思维和出色的口头表达技巧;在互动中相互尊重,严格遵循法律程序,进一步体现了他们法治意识的增强。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审判过程,对法律的尊严和公正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有效提升了对法律程序的理解力,促进了学生法律思维和公民责任感的培养。学生在活动中展现的团队合作、沟通技巧和公共参与意识,进一步体现了其思想政治学科素养的全面提升。

然而,在大单元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也遇到了一些挑战,包括学生对法律知识掌握程度的不均衡以及模拟法庭活动的组织协调难度。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教师在活动设计时需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差异,提供定制化指导,并重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独立判断力。教师可采取多种策略,如预先进行知识铺垫、实施分层教学、促进小组合作等,并通过提供详尽的案例资料、组织模拟法庭前的培训和演练,帮助学生克服学习难点,确保活动的顺畅进行。

本研究深入分析了模拟法庭教学模式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的应用效果,证实了其在显著提升学生法律素养及实践技能方面的教学优势。作为一种互动式教学策略,模拟法庭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模拟司法环境,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法律知识储备,还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其课堂参与度,积极塑造其学习态度,使他们能够深入学习法律知识并体验法律职业的责任与挑战。鉴于此,本研究提出建议,教育工作者应持续探索和完善教学策略,以更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并最大化模拟法庭教学模式的教育成效。

参考文献:

[1] 兰娟.“双新”教育背景下高中思政大单元教学实践反思: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课程教学为例[J].新教育,2024(1).

[2] 纪红波,王永清.生本理念下高中思政课程大单元教学探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22,38(1).

[3] 刘倩,丁志萍.高中思政课大单元教学的实践研究:以“模拟法庭”为例[J].教育界,2024(7).

课题项目: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课题计划的重点课题“核心素养导向下思想政治学科‘大单元教学’策略研究”(JJB1423131)

编辑/陆鹤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