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课标背景下普通高中思政课教学转型思路及对策
作者: 季平 申袁凤摘要:新课标背景下普通高中思政课教学转型需要以“小课堂·大思政”理念推进活动型学科课程实施;以“教学评一致性”要求引领素养导向的教学转型;以教师能力素质提升助力思政课教学守正创新,切实发挥“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关键课程”的使命和作用。
关键词:高中思政;活动型学科性质;教学评一致性
2024年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指出,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为内容支撑,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习总书记的讲话赋予了“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关键课程”的新使命和新要求,需要各级教研部门和高中学校探索新课标背景下普通高中思政课教学转型的思路及对策,切实推进思政课守正创新发展。本文立足新课标强调“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与评价,必须凸显价值引领的意义,可通过范例分析展示观点,在价值冲突中深化理解,在比较、鉴别中提高认识,在探究活动中拓展视野,引领学生认同、坚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以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申袁凤老师执教的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第三课第一框《坚持新发展理念》为例进行阐释和说明。
一、以“小课堂·大思政”理念推进活动型学科课程实施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作为综合性、活动型学科课程,需要广大思政教师从思维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两方面把握“活动”的基本要义,以知识内容及观点为核心,以议题为引领,以问题情境为载体,以活动开展和任务完成为落脚点,促进学生内心体验和思维进阶,实现学科核心素养培育和提升。但囿于传统“教师教、学生背”的习惯使然,活动型学科课程实施存在形式化、浅层化倾向,许多教师因不敢、不愿或不会放手,课堂教学中仍呈现出“以教师讲为主”的样态,学生缺乏真正自主发现、享受学习的活动过程及体验,导致教与学均陷入“简单粗暴”的应试循环。《坚持新发展理念》一课围绕新课标“阐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的内容要求和“学生能够结合社会实践活动,初步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观点,观察和分析经济社会现象,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学业质量要求,创设了“坚持新发展理念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丹江新篇章”项目化学习方案。该设计按照中国式现代化的动力源泉——中国式现代化的特色实践——中国式现代化的前行之路的逻辑线索,围绕项目化学习主题开展了系列化递进式活动:
【子项目一】家乡发展的蝶变:通过改革开放40年来我市的发展变化展现发展成绩,可从城市面貌、基础设施建设、城乡居民收入变化、企业数量和营收情况等角度进行调查。
【子项目二】家乡发展的困境:通过官网数据查询、随机采访、实地探访等形式了解我市某家企业发展的困境。
【子项目三】家乡发展的未来:结合项目一和项目二的调查,小组内部和组别之间加强合作交流,从新发展理念角度为家乡发展出谋划策。
《坚持新发展理念》一课通过一系列以“家乡的变化与发展”为主题的情境创设及活动安排,引导学生动脑思考、动身实践、动嘴交流展示,变教师“输入”为学生“输出”,变学生被动学习到主动参与,变学生的理论认知为思想认同,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实现了学生在思政课堂上“有参与的意愿、有展示的机会、有积极的变化和有价值感的获得”的教学要求,彰显了思政课“走出教室,迈入社会实践大课堂”的活动型学科课程性质。
二、以“教学评一致性”要求引领素养导向的教学转型
新课标要求思政课实施“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发展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力求将学业质量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要求,体现教学与评价的一致性”[1]。可见,“教学评一致性”要求是考查思政课教学落实学科核心素养育人目标的基本遵循和依据,强调评价与教学、学习三者在目标设定、内容建构和方式选取上的一致性,突出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学习表现为载体引领教与学目标及任务的设计与达成,彰显以评价导教促学的教学新样态。《坚持新发展理念》一课注重将评价贯穿于项目化学习始终,其方案设计不仅明确活动目标、项目任务和活动流程,而且提出评价指标要求(见表1),促使评价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紧密相连,相辅相成,其评价标准中对学生的表现性评价要求,不仅体现了思政课教学对学业质量标准及水平要求的落实,更彰显了“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意义及价值。

在此基础上,《坚持新发展理念》一课坚持将项目化学习中学生的表现要求一以贯之于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建构和教学环节的设计中,确保课堂教学中教学、学习与评价活动的协调一致:一是确立素养导向的教学目标,转变以往在教学目标的指向上过于强调思政学科基本原理及内容的知识学习,而对应“学到什么程度”的学生素养发展表现关注不够的现象,明确学生在分析情境、提出问题、参与活动、完成任务和交流结果过程中应达成的学科核心素养表现,并体现出“三维叙写”的特征,即通过……理解……形成……基于此,《坚持新发展理念》一课确立了“结合家乡的发展变化,围绕项目化学习主题开展探究学习,通过亲身生活体验和感悟阐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增强对家乡的归属感;直面家乡发展困境,通过为家乡发展建言献策,明确新时代需要新理念来解决新矛盾,领悟五大发展理念贯彻落实的重要性,提高公共参与意识;通过自我未来规划,树立远大理想和志向,以自身的幸福为起点实现爱家乡爱祖国相统一”的教学目标,彰显了以知识为基础、以情境为载体、以思维为路径、以素养为根本的教学理念。
二是建构基于大单元视域的结构化教学内容,转变以往教学在内容的组织上过于强调教材具体知识观点,而对体现思政学科价值和学科思想的单元结构化整合关注不够的现象,引导学生建立核心知识与个人经验、现实世界的关联,并有机会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学习情境、真实生活和专业情境中的问题,目的就是使课堂教学能够聚焦学生对主干知识的良好理解和应用,追求“少而精”和“有价值”的学习内容[2]。《坚持新发展理念》一课围绕单元总议题“如何实现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从做大“蛋糕”为人民的角度,阐释新时代发展进程中的问题解决需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并通过完成任务卡引导学生把握新发展理念的本质及要求(见表2)。
三是创新基于学科实践的教与学方式,转变以往教学在教与学方式的选取上过于强调“记—练—考”的“刷题”训练和死记硬背,而对学习过程中基于真实情境的问题设置(任务要求)及学生完成任务的表现关注不够的现象。基于思想政治活动型学科课程性质,倡导以议题统摄教学全过程,整合情境、任务、组织和评价等诸要素。目的就是引导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带着问题、任务、项目,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开展探究活动,建构起具有个人意义的学科经验结构,实现“描述与分类、解释与论证、预测与选择、辨析与评价”等关键能力提升。《坚持新发展理念》一课在项目化学习方案中呈现的系列化项目任务及活动要求就很好地体现了思政课的学科性质和育人价值,实现了以“议题引领”让学生化感性为理性,以“活动驱动”让学生化被动为主动,以“素养培育”让学生化认知为认同,以“思维追踪”让学生化有趣为有理的教学效果。
三、以教师能力素质提升助力思政课教学守正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学校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指示中再次强调“要着力建设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队伍”,这就要求思政教师要立足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学科性质及育人要求,强化学习与实践,不断完善以课程实施能力和考试评价研究与指导能力为核心的素质结构。为此,一要学习关于学生的知识,需准确把握新时代数字化背景下高中学生的所思所想,引导学生在体验和感悟中实现思政课教学“真学真懂真用真信”的价值追求;二要学习关于学科的知识,需准确把握思政课的学科本质、学科体系结构、学科思维方法等,能够用支撑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观点统整、统筹学科知识,并引导学生积极建构结构化的学科经验,做到学以致用;三要学习关于教学的知识,需准确把握新理念、新技术和新方法与思政课深度融合的实践策略,明晰议题式教学的内涵及要求,不断探索以“考教衔接”推动思政课教学转型及复习备考的思路及方法,以高度的专业自觉践行“六要”要求,为新时代思政课守正创新发展贡献智慧。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44.
[2]路媛媛.打造立体教学,提升思维张力:例谈思政课“组合课堂”[J].新课程导学,2022(3).
课题项目: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基础教育重大攻关课题“基于龙江省情的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建设内涵与实践路径研究”(JJA1424010)
编辑/陆鹤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