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培计划”乡村振兴精准帮扶培训创新模式的实践

作者: 姜宏伟

摘要:“‘一对一’精准帮扶”培训项目,在受帮扶县实施项目过程中,既要依据黑龙江省方案开展培训,又要依据当地的县情、校情、教情创造性地探索实践,尤其是要处理好县域常态培训与“国培”项目特殊要求的关系,于是基于县域常规培训模式的“国培”新模式应运而生。培训前筹划,构建“三位一体”培训思路;培训中创新,打造“三个升级版”培训模式;培训后问效,让精准帮扶发挥“三个维度”的效能。

关键词:“1231”精准帮扶;培训模式;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要优先发展乡村教育事业[1]。“‘一对一’精准帮扶”是惠及广大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国培计划”项目,彰显了教师培训之于乡村振兴的重要作用,解决了“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引发了帮扶县对“精准帮扶”整县推进项目真正落地的三个思考:打造什么样的培训课程以构筑研修高度?打造什么样的研修过程以拓宽推进广度?打造什么样的研修成果以获得培训深度?国培计划(2023)——黑龙江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一对一”精准帮扶培训项目(以下简称“项目”),围绕这三个思考,进行了颇具成效的尝试,打破了国培项目的固有模式,结合教育的时代新发展,结合教师的时代新需求,构建“三位一体”培训思路,全力打造“精准培训”模式的“三个升级版”,让精准帮扶在“三个维度”上真正发挥作用。下面就该项目谈一谈在乡村振兴重点县“一对一”精准帮扶培训活动中的实践与创新。

一、政策引领,把脉“三位一体”

培训前整理出一条科学而明晰的工作思路,是顺利实施“国培计划”的前提。融“政策精神、主题目标、帮扶路径”为一体,以政策精神为中心,确立“双新”背景下的培训主题及目标,通过“培训、教研、科研”的路径,最终实现国培目标。

(一)秉持“一个中心”,遵循政策精神

以《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教师培训指南的通知》和《2023年黑龙江省“国培计划”项目实施方案》文件精神为中心,以靶向诊断、精准发力、整体提升为原则,细化精准帮扶方案。以项目实施为契机,整合区域外先进的教育教学资源,依托本地教研机构和骨干教师组成的培训者团队,采取任务驱动的培训方式,定期开展精准帮扶培训学习,以区域精准帮扶培训带动校本研修,与时俱进,创造性构建项目培训模式,切实提升教师培训效能,引领教师发展走向快车道。

(二)聚焦一个主题,厘清目标定位

培训需确立有新度、有深度、有导向的主题,明晰目标定位。定主题既要具有“仰望星空”的高度,切实贯彻培训文件要求,又要具有“脚踏实地”的温度,真正满足教师实际需求。依据培训文件精神和“双新”课改理念,最终确立帮扶县项目培训的大主题为“新课程、新课标下教学方式的变革”。国培大主题确立后,学科再因科制宜,通过无记名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进行精准调研,依需设培,各学科学习共同体再设立学科小主题。

以主题为导向,确立三个培训目标:一是提升县域教师职业幸福感和坚守乡村教育的情怀。二是提升县域教师课堂教学和学科育人实践能力。开展帮扶指导的重点内容有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创新融合、学科育人新理念、课标教材新解读、课堂教学新策略等,提升县域乡村教师学科育人和课堂教学实践能力。三是提高校本研修实效和教师反思研究能力。项目通过各个参培学校特色校本研修活动,从校本研修理念与范式、研修活动策划与实施、“草根式”研究方法等方面,注重校本研修实效,提升教师反思研究能力。

(三)驾稳“三辆马车”,坚守帮扶路径

项目采取“送培到县”和“送培到校”的方式,围绕“精准”二字进行整县推进培训。以落实新课程、新课标为主题,充分运用现代化技术,在有效的信息技术支撑下,实施“培训、教研、科研”一体研修方式,驾稳这“三辆马车”,即以课例研修形式进行培训,深入推进学科课程改革;以培训推进校级和县级学科教研;以培训主题为核心开展课题研究,提高教师科研能力,建立和完善校本研修机制。“精准帮扶”是核心,送培三次,包括一次送培到县(集中培训),两轮送培到校(诊断示范、研课磨课、成果展示、总结提升)。

二、创新实施,“三以”策略推进“三升级”

(一)以“五段式”为创新流程

为了让国培送教下乡发挥最大的效能,项目在规定的诊断示范+磨课研课+成果展示+总结提升四段式之前增加了一个“集中研修”环节,即先是通过集中培训各校主要领导,说清讲明培训的意义价值、做法、要求等,达到:对学校而言校校知,对校长而言人人明,对教师而言个个懂,为项目描绘出浓墨重彩的一笔;二是对学员进行现场集中培训,规模宏大,真正实现由省专家面对面的精准培训。项目在坚持完成规定动作的同时,因地制宜地进行了科学的改革创新,形成了区域培训特色,扩大了影响力和品牌效应,实现了培训流程的升级(见图1)。

“国培计划”乡村振兴精准帮扶培训创新模式的实践0

(二)以“1231”品牌研训模式为特色载体

作为重点帮扶县在施培之前有两大困惑:一是嫩江市每学期要进行“1231”片区主题研训,五大片区按顺序逐一进行特色研修,需要解决常规培训与“国培”的时间冲突;二是帮扶县内乡镇学校多是散状分布,校际之间距离较远。需要解决几个片区施训者、受训者舟车劳顿、交通不便的难题。

面对难题,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帮扶到位。随着信息技术教学水平的提高,县域内大多数学校有录播教室,具有实现同步课堂的能力。确定本次培训策略是以强化“一课两讲三研一提升”研课磨课模式为途径,以校本研修为核心,以专家团队指导为依托,以培养更多名师骨干为目标,采取全县集中培训、各片区集中培训、教师学科工作室研修等方法,全面开展各项研培工作,实现了培训模式的有效升级。

“一课两讲三研一提升”片区主题研训模式简称“1231”,是嫩江市自2019年以来一直在实践并且较为成熟的、基于课堂教学的片区研训模式。“一课两讲”即同一节课由同一名教师在基地校两个平行的班级进行两次授课,“三研”指活动期间由教研员组织教师开展三次滚动式研磨活动,最后教研员引领总结经验、固化有效策略,达到“一提升”(见图2)。

该培训模式是以课例为载体的集体研训模式,是同课异构打造精品课的磨课方式。依据国培的具体要求,优化后形成国培研课磨课的特殊范式。

“一研”:同学科同主题异课异构的两位教师先行选定研课课题,同学科教师线上或线下开展集体备课,集思广益,修改备课教案;“一讲”:两位授课课,此环节是学员教师的诊断课;“二研”:针对“一讲”研磨评课,修正设计,补漏查缺,提出解决办法;“二讲”:再由两位骨干教师结合“二研”时的磨课思想完善自己的教案,在平行班级同课异构、同行观课,此环节是骨干教师的示范课;“三研”:针对“二讲”进行研讨,全面分析总结讲课中利弊得失,针对“两讲三研”这五个环节思标、思缺、思改、思效、思得,进行全面反思,在校本研修平台(嫩江市的县域研修平台)提交反思交流成果;“一提升”:教研员和名优教师围绕学科研修主题进行专题讲座,提升参培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送教下乡共8天时间,以4天为一个小周期,进行两轮的磨课研课活动。

“1231”课堂教学模式重在面对面指导课堂教学,同时兼顾更多的教师参与研课磨课,而且每堂课和每次教研都有信息技术“隐身”其后,提升了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和信息技术创新融合应用能力。教研员通过专业引领、深化主题、因势利导,指导教师改进教学,提升教师学科教学和教研能力。

(三)以“三个课堂”应用技术为有力助推

为了促使中小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与信息技术深度创新融合,促进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2.0持续发展,培训中进一步推进“三个课堂”的有效应用。在此次精准培训过程中,重点发挥了“名师课堂”共享性的效能。通过组建帮扶县网络研修共同体,发挥名师示范效应,探索网络环境下研训的新样态,实现教学水平的提升,让名师资源得到更大范围的共享,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努力实现精准帮扶提质增效的目标。

三、帮扶精准,“三维N元”受益

《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提出要强化课堂主阵地作用,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项目实施过程中,学前、小学、初中共19个学科开展送课下乡活动。“1231”研训模式的精准帮扶培训,其本质是片区课例主题研修。因为项目这一培训形式突出发挥了课堂主阵地的作用,所以在多维度为乡村教育带来了成效。

(一)结出试点县研训模式丰硕的实践成果

基于县域品牌研训模式——“1231”片区主题研训,打造符合“国培”需求的诊断示范、磨课研课培训新模式。这一创意优化形式,解决了帮扶县国培困惑难题,契合实际需求,使国培模式管用、好用、适用。这一举措,也是对于县域教研机构创造性开展工作的大练兵,有效提高了教研人员教研、培训和科研能力。

(二)提升受扶县教师满满的职业成就感

千人国培学员在集中培训时,领略到了省专家带来的新课标新理念的理论培训新奇感。在“两讲三研”时,课内课外你言我说,线上线下建言献策,感受到了学科共同体集体教研的快乐;在“一提升”中,教研员就学科子主题进行讲座,理论结合磨课研课实践,引发学员对课堂教学的进阶思考,学员举一反三,就几节课引发一类主题的探究,自主进行深度研究,把研修结果发表在县域教育电子杂志上,把理论思考提炼为学科课题,成功申报省科协规划办的专项课题,学员们体会到了开展科研的成功感。在培训、教研、科研一体化过程中,教师收获到了满满的职业幸福感。

(三)促进受扶县学生素养的快速提升

此项目最大的受益者是学生。新课程、新理念、新课堂,教师在新授诊断课和示范课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核心素养。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将人才培养与帮扶县乡村发展需求相结合,初步奠定了学生解决乡村振兴实际问题关键能力的基础。此次国培的研课磨课,虽然是个别课例,但是终将辐射到整个帮扶县教学课堂上,为乡村教育发展注入新活力,进一步促进了帮扶县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国培计划”乡村振兴精准帮扶培训创新模式的实践1

参考文献:

[1] 李莉.把握守正创新的内涵,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J]. 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2022(11).

编辑/陆鹤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