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向价值引领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

作者: 何慧影

摘要: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承载着立德树人的艰巨任务。研透新课标,聚焦核心素养,正向价值引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改革,让道德与法治的核心素养真正落地。首先要明确课程的站位和价值取向;教学设计要抓住教学关键点,基于道德成长点;巧妙利用当下现实,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适当拓展课外教学资源,引领学生道德成长,让核心素养真正落地生根。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价值取向;道德成长

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道德与法治课程承载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如何聚焦核心素养,正向价值引领当下课堂教学,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的小学生是当下教学的关键所在。

一、明确课程的站位和价值取向

教师在教学之前,首先必须要考虑的是教学的站位和价值取向。站位:本单元的内核是什么,要把学生带到哪去?价值取向:构思好这一课的“课眼”,摸准、吃透其中的价值取向,采用何种方式才能在课堂上加以凸显。也就是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

(一)为什么教?课时目标的定位要精确

目标不刻意拔高。切忌多而杂,要小而精。要让学生在生活中,可行可做。教学目标要落细落小落实。所以课时分配一定要合理,低中年级一般一课2—3课时,高年级每课一个话题1课时。

建议教师在制定课时目标时,要关注以下几点:

1.要针对学生生活,找准未知点着力引领。

2.要基于学生的生活,找准不足点清晰指导。

低年级的教学活动,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大量的师生的对话,教师要找到点,对话要对出来,才能唤起学生《上学路上》的温暖记忆,体验到《大家排好队》遵守规则带来的快乐等。

3.要关注学生生活,对疑难点给予引领点拨。

例如《团团圆圆过中秋》是一节典型的中华传统文化教学,要侧重引导学生感受中秋的“团圆”内涵。

所以教师要读懂教材,深入到教材的字里行间,读出简单文字所蕴含的编写意图(一定要用好教师用书);透视教材的画影图形,理解教材的重要信息,确定好层次分明的课时目标,才能游刃有余地把握课堂的预设与生成,从而引领学生由浅入深地认识到核心价值观,由近及远地逐步形成核心价值观[1]。

(二)教什么?教材内容的处理要整合融通学生的现实生活

学生的实际情况是课堂教学的起点,其生活中呈现的问题才是教学重点。教师要考虑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会遇到哪些问题、事件及案例等,这些都发生在学生当下的生活中,具有极强的时效性,能激发学生参与的学习兴趣,唤醒他们的参与热情,但这些内容要具有针对性,否则课堂教学是低效的。

例如在讲授《父母多辛苦》时要创设情境,德育的点要打在“多”上,了解父母的辛苦,记得父母为他们做过的些微小事,才能怀抱一颗感恩的心,去爱父母,为父母分担。这些问题的呈现,可以采取实践、体验及参与式等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参与、互动、思辨及创新等形式会更有效。

学生生活情景的再现,需要教师对过去的经验进行就事论理的指导提炼,将凌乱、模糊、局部、片面甚至无意识的生活经历,变成有条理、清晰、整体且全面的生活经验。这一过程就是丰富儿童的当下生活并形成对未来生活的引领。基于学生的生活问题设计教学,才能真正的用儿童的眼光观察世界,从儿童的角度思考问题,引领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获得真正的、深层的发展[2]。

(三)怎么教?把握好学科教学建议

1.首先教师教学要张弛有度,把控好教学节奏。

教学活动内容安排合理,给予学生参与讨论、体验和分享的活动时间,教师不能一言堂。

2.注重活动的过程,给予学生学习方法上的指导。教学方法的选择要灵活多样。

可以在课前引导学生观察,搜集资料,去捕捉一些相关的问题。课上引导归类,学会对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培养学生综合去处理问题的能力。

3.教师要尽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景化的教学。

4.设计核心问题,实现德育落脚点。

用好教材,把握教学中道德的点、法治的点,在众多的学习资源中串起有效的资源,抓住学生的情感线索,有效地达成课程的德育目标,以实现德育落脚点。

相信,经过教师的努力,道德与法治学科能够做到紧扣生活、知行统一,循序渐进地来坚守学科特有的这种有温度的教育,来培育“养心”的文化。

二、抓住教学关键点,触发道德成长点

在新课标实施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巧用活动资源,精心设计一系列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学生参与课堂实践,做到研透新课标、活用教材。教学活动中所构建的版块设计要体现出层次,做到时时关注学生,注重教育引导,使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融为一体。活动中所呈现的问题设计,思维含量要高,能够启迪、开阔学生的思维。

(一)对话要对到点上

对话式教学,是道德与法治学科最关注的一个问题,因为对话教学本身就是一种间接的道德教育。在对话教学中,教师、学生及教材中的“儿童”都在时时交替对话,并进行道德的自主构建,这本身就是传递了民主、平等的价值观[1]。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有效的开展对话教学?

1.教师角色意识的转变

教师要能读懂教材的设计,可以借助“主持人”的引导、活动图标和留白的提示,引导学生展开生活经验的对话。教师也可以作为一个主体参与其中,把握好对话的进程,力求帮助学生扫清对话中的障碍。

2.营造符合儿童对话的文化氛围

教学活动中设计的话题,要从儿童的视角出发,把儿童自身的经验、体验及与儿童生活直接相关的因素,也就是“在场因素”作为教学的出发点,让儿童有话可说,乐于参与其中。

3.注重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对话是前提,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对话,商讨小组集体学习的结果,再通过一名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对话把讨论结果表达出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二)把握教学中道德的点、法治的点

《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的处理,教师要尽量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整合、融通学生在生活中所呈现出来的问题,也就是发生在学生当下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可以是学生课间游戏,或者社会公共场所、家里等发生的一些烦恼、疑惑、纠结的问题、突发事件及案例等,从中选取与教学内容相契合的事件来作为教学的突破口,并抓住道德的点、法治的点,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中提取一些“实践智慧”,尝试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获得提升学生的生活能力以及道德情感,这样的教学才能具有极强的时效性,才能唤醒他们参与的热情。

(三)设计好活动的落脚点

有关法治的教学,小学阶段整个法治内容都是以散点的方式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的,以纪律规则为主要内容的法律意识教育,只有六年级上册才是法治专册。不是所有的课都讲法,涉及到的时候合理的去引用,比如,十二岁以下不能骑自行车上街,类似于这样的,跟学生息息相关的,把那个点打上。低中年级更多的是规则养成的教育,所以低中年级,对于教材所呈现的图片信息,透视教材的画影图形,理解教材的重要信息,避免看图说话。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可以利用教材中的图片信息,适当的创设一些情景化的教学。精心设计好活动的落脚点,把握好细节,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引领学生从无意识的经验走向自觉自为。只有师生共同融入了活动,通过平等交流,教师的参与才更有向心力、凝聚力。

用好教材,把握教学中道德的点、法治的点,在众多的学习资源中串起有效的资源,抓住学生的情感线索,设计好核心问题,有效达成课程的德育目标,才能实现德育落脚点。

三、关注当下现实,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教师应利用学生正在经历的人生事件作为教学资源,对学生开展有效的德育,唤起学生对生命的敬畏与尊重、对家国的责任与担当、对规则法律的遵守与捍卫,以积极的心态应对生活的挑战。

(一)行为习惯养成的训练

教师可以依托教材内容,契合学生当下发生的现实生活背景,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的养成与训练。低年级主要从良好的卫生习惯、生活自理方面入手,可以选取一些微视频和学生互动交流,从感知到行为训练;中高学年主要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变入手,对学生进行学习、生活等方面的道德行为引导,当下更应该倡导学生“平安健康人人扛”,让学生感受到“自律”的重要,努力践行文明礼仪、诚实守信等道德规范。

(二)自信力的提升

利用生活中的相关素材,提升学生的自信力。例如:当学生居家生活时,可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对低、中、高分层的布置一些“挑战第一次”的作业。通过在线上课堂进行分享交流,推介自己,让学生感受与他人分享的快乐,总结失败的原因,体验成功的快乐,助力学生成长。还可以结合当下发生的事实,引导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去应对生活中的变化,让他们学会适应社会,提升抗挫折的能力,以培育学生的健全人格。

(三)法治观念的培养

从规则教育入手,培养学生初步的法治观念。让学生捕捉生活中的素材,通过观察思考,列举事例,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形成思辨能力。遵守当下的生活及法律规则,把法治观念的培养落实落细。引导学生认识到当下生活中恪守己戒、自觉遵守。同时,针对校内外出现的纠纷与欺凌事件,引导学生进行正确分辨,面对欺凌说“不”,学会自我保护。开展“宪法小小宣讲员”等活动,让学生主动学习法律,感受宪法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四)社会责任感的强化

关注时事,强化社会责任感,高年级教师要引导学生搜集当下发生的正能量的新闻事件,通过筛选、整理及课前分享的方式,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增强对社会、对国家的认同感,强化学生的责任担当、珍爱生命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观引领。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网络平台,适当选择一些相关教学内容进行课程推送,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微视频观看等多种教学方式,捕捉当下生活素材,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四、拓展课外教学资源,引领学生道德成长

教师应依据教学内容适当地向课外拓展延伸,增强教学的针对性、时效性。

(一)关注身边事,捕捉“教育点”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活动性的课程,教学活动不能拘泥于教材,教师要努力发掘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要善于关注学生身边发生的大事小情,如同学间一个不友好的举动、邻居间的小摩擦和朋友相处的过程中比较纠结的事等,这些发生在学生当下生活中的问题,都可作为教学资源。教师要善于捕捉其中的“教育点”,精心梳理、提炼,选取与教学内容相契合的事作为教学的突破口,用身边事引导学生去探究身边理,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让课堂教学更加鲜活丰盈。

(二)找寻教育契机,培养法治意识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主要是以少年儿童逐步扩大的生活圈为基础,而法治意识的培养是其中的一个主要支点。小学的法治教育定位是养成守法意识和行为习惯,其中低年级主要是对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和行为习惯的养成,中高年级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国家观念、诚信观念及普法意识等。这些生活中的法、身边的法无处不在,教师要在校内外找寻一切教育契机,如上学路上、公共场所及校内外的警示标语,扰民问题,村民选举等,并努力营造法治教学氛围,唤醒学生参与的热情,让学生感受到交通规则、消费者权益、公共秩序、环保教育及选举权与被选举权等这些法治的点,只有抓住这些道德的点、法治的点,帮助学生明确社会生活准则、法律规则、社会公德,引导学生用法治思维去尝试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升学生的法律规则意识,在学生的心中播下法治的种子。

(三)参与课外实践,触发学生成长点

道德与法治课程最终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组织引导学生参与课外实践,很有必要。小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项目很多,如今天我当家、安全或环保小达人、超市管理员、模拟小法庭以及采访调查等,这些实践活动能够检验学生的生活能力、与人相处的沟通能力、管理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等,在实践中他们能发现自己成长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并尝试着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甚至学会创意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既增强了学生适应社会、主动探究的能力,也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只有关注学生当下生活,拓展与学生息息相关的课外教学资源,来丰富我们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才能更好地引领学生的道德成长。

《道德与法治》作为一门新的综合课程,在正向价值引领下,注重学生道德行为和意志品质的建构,侧重学生主动参与。课前教师要读懂教材,深入到教材的字里行间,读出简单文字所蕴含的编写意图;透视教材的画影图形,理解教材的重要信息;确定精准的课时目标。课中教师要基于学生的生活,找准不足点清晰指导;关注学生生活,对疑难点给予引领点拨,游刃有余地把握课堂的预设与生成,让学生的个性与社会性发展相得益彰。课后要注重实践,促进学生规则意识的内化、行为习惯的养成,让学生学会用法理解决生活中的疑难问题,促进核心素养真正落地。

参考文献:

[1] 王瑛.整合融通,重建美好德育生活:基于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现状的思考[J].中小学教育,2018(3).

[2] 章乐.编者视角下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教学的问题及建议[J]. 江苏教育,2019(3).

编辑/杨馥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