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思政课的实践探索

作者: 王玲

摘要:探讨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思政课的重要性和实践路径,指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青少年的品格塑造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作用,分析了小学思政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并通过更新教学理念、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形式和提升教师素养等一系列实践探索,提出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思政课的“一二三四”模式,即锚定立德树人任务、推进两个融合、把握三个内涵、突出四个重点,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其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小学思政;“一二三四”模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智慧和深邃的人文精神,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更是我们走向未来的不竭动力。小学思政课作为塑造学生品格、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如何有效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其在新时代的教育体系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思政课的重要意义

(一)上好小学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时代之需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我们要用思政课强化铸魂育人,在“润物细无声”中为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引导学生增强四个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自觉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1]。

(二)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小学思政课的必由之路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思政课,能不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更好地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坚强思想文化保障。

(三)正视困难挑战是改进小学思政课的题中之意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思政课中的理念还有待更新,在小学思政实践中相关的教学资源还不够丰富,情境互动、多元互补的教学形式创新还应用不足,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还有待于进一步提升等。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探索是可借鉴的他山之石

近年来,全国各地学校都积极探索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融合,特别是一些大中院校把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运用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紧密联系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精准挖掘、科学结合、巧妙运用,收到了很好的成效。一些学校联合开展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将思政课与地域传统文化、真实生活场景融合在一起,在育人内容、育人手段、育人载体上创新实践,打造了“开门办思政”的生动局面[2]。这些都为进一步做好小学思政课提供了有益借鉴。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思政课的实践路径

实践中,坚持教学理念先导、教育资源共享、丰富形式载体、提升教师素养,积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思政课融合,开展了一系列的探索尝试。

(一)深入开展调研

坚持以调研为基础、以课题为契机、以问题为导向,积极开展思政教学实践活动,组建以优秀教研员、教师为骨干的学科工作室,以实验学校等为基地学校,带领一线任课教师通过课堂观察、问卷调查等方法开展了多项扎实有效的教学调研活动,参与人达2000余人次。调研发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思政课融合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思政课的信心还不够坚定,教学理念还不够明确;二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把握不够精准,教学内容还有局限性;三是准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创新发展;四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能力水平不足,教师的综合素养亟待提升(见表1)。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思政课的实践探索0

(二)明确思路措施

针对调研发现的问题,在反复交流研讨和“靶向教研”的基础上,提出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思政课的四个方面12条措施。在更新教学理念方面,提出持续强化学习宣讲、评价导向和平台推介等措施;在丰富教学内容方面,提出吃透教材打基础、共享资源促提升、集中选编固成效等措施;在创新教学形式方面,提出推动课堂师生情境互动、线上线下多元互补、课内课外一体互融等措施;在提升教师素养方面,提出推进全覆盖培训、全过程培养和全方位交流等措施。(见图1)。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思政课的实践探索1

(三)实践检验完善

我们选取哈尔滨市复华小学、哈尔滨市群力实验小学等4所小学作为实践单位,重点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思政课融合,并有针对性地强化跟踪指导,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和完善。通过开展一系列讲座培训、课例研讨,进一步强化学习宣传,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通过在教学评价评审中优先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方向倾斜,进一步强化评价导向;通过积极推荐实践单位教师参加省、市优质课观摩研讨和典型经验交流活动,进一步强化平台推介。如在中国教育学会小学德育专业委员会教学优质课观摩研讨活动中,推荐的实践单位王睿教师课堂教学获得一等奖。每学期组织4次全市小学思政教材培训与辅导,在师训宝平台开展千人参加的小学思政课教师省级培训,吃透教材打好基础;加强文化教育成果展示,制作交流内容精、形式活、受欢迎的数字化课件,共享资源促进提升;组织编写《学科背后故事》丛书,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有机融入思政课堂,集中选编巩固成效。积极开展情境体验教学实践,提高小学思政课课堂实效,推动课堂师生情境互动;举办“哈尔滨小学落实核心素养成果展示”现场会,利用多媒体和信息化手段,推动线上线下多元互补;在家校活动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学生社会活动有机结合,推动课内课外一体互融。采取集中和网络研修等模式,以“着力提升思政教师的理论素养和课堂教学能力”为主要内容,对全市小学思政教师开展全覆盖培训;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思政课融合”为主要内容,以小学思政学科青年教师为重点对象,重点培养、扶植21名中青年教师成为学科骨干,实施全过程培养;在哈尔滨市继红小学召开“立德树人,思政铸魂——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课程思政育人格局”现场会,腾讯会议全程直播,观看人数超过6000人次,推进全方位交流。

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思政课的有效模式

在调研探索的基础上,结合实践教学反馈,经过不断修改补充完善,初步形成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思政课的“一二三四”模式,即锚定一个任务、推进两个融合、把握三个内涵、突出四个重点。

(一)锚定一个任务

始终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弘扬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为主线,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重点,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通过整体规划、分层设计、有机衔接、系统推进、因材施教,培养爱党爱国爱人民、综合素质全面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推进两个融合

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程相融合,进一步推进与课程思政相融合。一方面,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观融入到思政课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发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另一方面,通过跨学科的教学设计和实践活动,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和思政教育内容,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思政教育格局,让学生在不同学科的学习中都能受到传统文化和思政教育的熏陶和影响。

(三)把握三个内涵

传承好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华人文精神。核心思想理念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如忠诚、孝顺、仁爱等,这些观念教导学生尊重他人、珍视家庭、贡献社会。中华传统美德如诚信、礼仪、廉洁等,是社会和谐与道德建设的基石,培养学生正直、礼貌、公正。通过将这些传统元素融入教育,进一步加强民族认同感,促进社会和谐,确保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得以代代相传[3]。

(四)突出四个重点

一是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新思政课教学理念。持续强化学习宣传,积极引导小学思政教师传承“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古训,增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传承“仁者爱人”“有教无类”的思想,树立尊重学生与促进全面发展的理念;传承“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精神,做到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持续强化评价导向,建立包括知识掌握、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在内的多元评价体系,强化过程性评价和个性化评价,引导和激励小学思政教师不断创新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持续强化平台推介,开展形式多样的优质课观摩研讨和典型经验交流活动,充分利用传统文化优势学科、重点研究基地和相关科研力量深入开展教学研究,搭建教师与学生、家长之间的交流桥梁,促进教育共同体的形成。

二是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吃透教材打基础,把统编教材作为依据,紧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教材,有针对性地开展家国情怀教育,培养学生有自信、懂自尊、能自强;开展社会关爱教育,培养学生高素养、讲文明、有爱心;开展人格修养教育,培养学生知荣辱、守诚信、敢创新。共享资源促提升,利用数字化教学平台提供丰富的学习内容,交流分享优秀教案设计、课件制作、精准素材等,实现互学互促和能力提升。集中选编固成效,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组织编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读物,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

三是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思政课教学形式。推动课堂师生情境互动,运用故事化表达、多场域交流等方式,增强课堂教学的亲和力、感染力和影响力。推动线上线下多元互补,创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网页和素材资源库,结合新媒体的特点和小学生的接受方式,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感性兴趣,开展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学习,以现代化的传播方式实现轻松学习方式。推动课内课外一体互融,坚持课堂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发挥好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和社会实践的重要作用,坚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实现思政教学课堂的有效延伸。

四是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教师综合素养。推进全覆盖培训,进一步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训,深入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历史沿革和现代意义,丰富教师知识体系,提高小学思政教师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能力。推进全过程培养,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拔和培养,持续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骨干队伍,发挥好典型引路作用,带动更多的教师参与到传统文化教育中来。推进全方位交流,为教师提供更多展示才华和交流经验的舞台,在常态化开展优秀小学思政教学交流的基础上,深入开展创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学校活动,邀请传统文化名人等进校园、进课堂,以点带面,推动教师综合素养提升。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J]. 求是,2020 (17).

[2] 贺文华.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5).

[3] 翟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导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2020:37.

编辑/陆鹤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