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助力教育强国建设 推进教研改革创新
作者: 哈尔滨市教育研究院摘要:在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建设教育强国背景下,哈尔滨市教育研究院与时俱进,实施多项重要举措。“项目制”带动,打造研培工作新样态;调研做基,助力机构建设新布局;创新行动,展现教研改革新风貌。将教育质量监测及结果运用作为教研体制中的一环,构建教育质量监测反馈改进机制,助力自身成长和教研革新,在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推进教研改革创新与教育均衡发展。
关键词:教育强国;教研革新;质量监测;结果运用
2024年全国教育大会为新时代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行动指南,是推动我国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着眼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强调要“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区域、校际、群体差距”。全面落实党和国家教育强国战略,要充分发挥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及结果运用在助力教育均衡和高质量发展中的反馈、改进、提升作用,助推教研革新,助力教育综合改革。
一、推动教研改革创新,服务教育强国目标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助力教育强国建设,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哈尔滨市教育研究院(以下简称市教研院)实施多项新举措。
(一)项目带动,打造研培工作新样态
市教研院深化落实“规划先行、课题统领、项目带动”策略,聚焦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能力素质提升计划和研培重点任务,以课题统领重点工作,以项目实施落实规划、计划,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实现研培工作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并制定了《哈尔滨市教育研究院深入实施“项目制”工作方案》。市、区(县)、校三级联动,齐心协力,形成强大的攻关合力,全力实施好项目工作,构建研培新机制,打造哈尔滨新样本,推动研培工作高质量发展。
经专家组论证评选,第一批20个重大教育项目入库,并设有20个待培育项目。研培工作者、项目申报人在“项目制”工作深入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工作机制,逐步形成研培工作治理新体系,在跨越部门的协调组织、跨越层级的优化整合、跨越内外的合力攻关、跨越常规的制度创新中打造研培工作新样态,实现本市“培育高水平的课题成果、培养高水平的教研专家、打造高水平的教育智库”的“三高”目标。
(二)调研做基,助力机构建设新布局
为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主动超前布局、有力应对变局、奋力开拓新局”讲话精神,全面掌握本市基础教育研培工作现状,进一步提升研培工作能力,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市教研院采用问卷、抽样访谈、座谈、实地踏查、调用教育大数据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以教师研培机构“设置与运行概况、基础设施情况、队伍建设情况、经费保障与使用情况、问题与对策”为内容,以“建设教育强国背景下推进哈尔滨市教师研培机构建设”为主题的调研活动。
调研专班针对哈尔滨市域内的市、区(县)两级19个研培机构现状,以及北京、上海、重庆、昆明、杭州、长春、沈阳、大连、齐齐哈尔、牡丹江、大庆11个地市研培机构的创新经验进行深入调研,全面了解了市、区(县)研培机构职能发挥情况,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学习市外教师研培机构创新经验,并提出加强市、区(县)研培机构建设的对策建议,为市教研院聚焦主责主业,积极主动作为,推动机构建设,调整工作布局奠定坚实基础。
(三)创新行动,展现教研改革新风貌
在新时代背景下,传统的教研模式难以满足当前的教育需求,为确保教研活动与时俱进,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为遵循,市教研院提出以“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服务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助力教育强国建设”为主题的教研改革创新行动。重新梳理和归总教研行动类别,优化细化目标任务,提升结构化思考力,制定形成规范系统、实操性强的教研运行机制和工作态势。
《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明确指出,要强化教研专业引领,加强教研队伍建设,推进教研方式创新。为推动教研革新,市教研院构建了“五位一体”统筹运行机制,以科研为引领、以教研为主体、以培训为保障、以信息技术赋能、以质量监测反馈改进,“科—研—培—信—测”等内部要素相互统筹、协调、合作。同时,在着力发挥市、区(县)研培机构“五位一体”机制优势之上,开展“双主题式”教研;依托“两纵两横”共建联动机制优势,强化协同合作式教研;依托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用好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实现数智化支撑下的教研;依托质量监测反馈改进机制,实施闭环式教研。建构起“实践中发现、研究中探索、反思中改进”的螺旋上升式教研模式,破解系统内协同优化不够、工作效率不高、科学评价不到位等问题。其中,教育质量监测结果运用作为不可或缺的一环,通过构建质量监测反馈改进机制,有效实现精准诊断和科学改进,打造机构内与教研部门有效协作,系统内与“市—区—校”三级上下联动,整体上围绕“四个服务”高效运行的教研工作新格局。
二、构建反馈改进机制,深化教研改革创新
哈尔滨市自2020年启动义务教育质量监测项目起,经过2020-2022年国测及2023年省测,逐步建立起“市—区—校”三级教育质量监测工作运行机制,形成一系列较为成熟的操作组织流程,构建了行之有效的质量监测反馈改进机制。
(一)精准定位,实现运行模式可操作化
质量监测反馈改进机制指运用系统化、科学化的手段和方法,定期组织教育教学质量监测,开展基于监测数据的精准分析,进行基于问题的诊断反馈,促进教师教学行为改进、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和研培工作品质优化的工作机制。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制定推进方案—组织报告解读—开展调查研究—制定实施方案—建立整改台账—进行限期整改—自查整改成效—开展评估验收”系统性科学化的运行模式,充分发挥教育质量监测诊、咨、督、促、导多重功能,优化教育决策与管理,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精度”上,通过监测数据,清晰地看到不同区域、学校、年级、学科等在各项指标上的优势与不足,精准定位,精准调研,寻找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深度”上,整理问题清单,建立整改台账,开展专题调研,深度探寻原因和策略,将数据和经验相结合,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通过监测数据、实证经验、问题呈现三者相互验证,探索深化教研改革的创新之路。“广度”上,通过数据反馈—查找提升—评估验证,发现真问题、破解难问题,与教研培训建立统筹协作链接,与区域学校建立指导评价衔接,与教师和学生建立提升改进对接,形成纵向贯通、横向融合的反馈改进机制,助力探索出一条符合本市实际,具有本院特色的教研改革创新之路。
(二)上下联动,保障质量监测可持续化
哈尔滨市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工作领导小组时刻关注本市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及结果运用工作开展情况。建立“市—区—校”三级联动工作机制和质量监测反馈改进机制,充分发挥市里主导、区县主体、学校主阵地作用。给予充分的资金保障,自2020—2024年,市财政(教育附加)累计投入经费977万元。注重开展调查研究,与行政、教研、培训部门紧密融合,联动整改,充分发挥质量监测反馈改进功能,保障监测过程及结果运用的顺利实施。2023年开展了以“察实情、谋良策、破难题、促振兴”为主题的大调研活动;2024年,结合2022年国家和2023年黑龙江省义务教育质量监测问题整改工作,开展了以“哈尔滨市义务教育区域校际间学业水平均衡和区域整体教学质量提升对策”专题调查研究,通过随机推门听课、座谈访谈、查阅资料等方式,对义务教育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开展教育教学常态化现场调查研究,看教育教学真样态,发现真问题,并深入剖析原因,对进一步扩优提质、促进区域内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
通过机制的建立、完善和不断改进,使质量监测及结果运用更加系统化、体系化、科学化,而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价作为“五位一体”中的重要一环,也必将为教研改革创新助力。
三、深化监测结果运用,助力教育均衡发展
2020—2022年,哈尔滨市连续3年参加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圆满完成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三年一循环的监测周期,开创了黑龙江省全域参加国测的先河。近五年来,累计1255所义务教育学校,42600名学生,17285名校长、教师参与了质量监测。
一分监测,九分运用。本市注重国家、省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结果运用,针对监测报告反馈问题及时开展问题整改工作。2020至2024年,共召开监测培训和报告解读会议130余场。各区县(市)强化报告研读和解读,梳理监测数据背后的问题;强化监测结果应用,推进问题整改工作融合;强化工作和动力机制,提升问题整改综合效益;强化“三个导向”(问题、目标、结果),构建良好教育发展生态需求。根据《哈尔滨市义务教育质量监测问题整改工作方案》和《哈尔滨市义务教育质量监测问题整改工作实施建议》提出的“三个阶段七个步骤”问题整改工作路线图深入开展工作。
在工作中,各区县市形成一批结果运用典型经验模式,在“哈尔滨市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结果应用经验交流会———阿城区现场会”上做经验交流,32篇宣传典型经验的文章在《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上发表。哈尔滨市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工作得到“新晚报”“黑龙江教育”“黑龙江日报”“中国教育在线”“中国教育督导”“中国教师报”“人民网”等媒体的关注报道。
质量监测及结果运用,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监测价值在于发现问题、找准定位、改进提高,为政府教育管理与决策提供参考,为教育教学诊断与改进提供依据,引导全社会树立科学教育理念。质量监控体系的逐步完善,实现了教育良性发展的闭环,有效促进了全市基础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
编辑/陆鹤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