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监测结果应用赋能道外教育综合改革

作者: 哈尔滨市道外区教育局

摘要: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作为评估和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工具,对于指导区域教育改革、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具有重要意义。哈尔滨市道外区结合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现状,紧密结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以及国家教育综合改革的总体方向,深入分析了如何有效应用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结果,提出了构建质量监测反馈改进机制,精准靶向推动教育综合改革。

关键词:质量监测;监测结果应用;教育综合改革

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作为衡量与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途径,对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具有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国家对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工作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日益加强对质量监测结果的应用,力求通过精准施策来优化教育质量,推动区域教育综合改革的深化。道外区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全力推进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工作,依托科学、客观的数据,对学业水平、教育教学、学校管理等关键维度进行深度剖析,借助监测结果引导教育部门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推动区域教育向优质均衡方向发展,为教育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

一、质量监测探教育前行之路

哈尔滨市道外区作为历史悠久的老城区,教育资源相对丰富。近年来,通过对区教育质量持续监测,我们积累了大量关于学生学习效果、教师教学能力、学校管理效率等方面的宝贵数据。然而,在监测结果的反馈与应用环节,我们仍面临诸多挑战。

(一)反馈周期漫长需加速破冰

监测工作涵盖数据采集、整理分析、报告撰写等多个繁琐步骤,导致反馈周期较长,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校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进程,降低了改进措施的实施效率,影响了教育质量的持续提升。

(二)报告解读复杂需专业引领

监测结果涉及多个复杂维度和指标,需要专业的解读和分析。然而,部分学校和教师缺乏解读监测结果的专业能力,导致在理解和运用监测结果时存在偏差和误解。因此,加强专业培训和指导至关重要。

(三)结果运用不足需激活潜能

尽管监测结果提供了丰富的数据支持,但部分学校在运用这些数据时存在明显短板。有的学校过分关注分数和排名,忽视了监测结果揭示的深层次问题;教育行政部门在制定政策时未能充分吸纳监测结果的意见和建议;对于积极运用监测结果改进教育质量的学校和个人缺乏必要的激励和奖励机制。

二、监测结果领教育政策航向

(一)政策支撑与改革方向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全国教育大会的精神,如同明灯照亮了道外区教育质量提升的道路。会议精神强调了教育质量的重要性,提出了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总体要求,为加强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结果运用提供了坚实的政策支撑和明确的方向指引。国家教育综合改革的蓝图,旨在加强教育公平,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深化课程改革以提升教育质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以提高教师素质和能力。这些改革方向与道外区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为深化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结果应用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二)监测结果应用与教育政策制定

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结果,如同教育的“晴雨表”,不仅反映了教育质量的现状,更是指导教育政策制定与实施的重要参考。在推进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工作的过程中,道外区充分借助这一“利器”,结合实际操作中存在的问题,精准施策。

1.精准调整政策,引领教育新方向。在数据分析与问题识别上,道外区教育行政部门通过对监测结果的深入分析,精准识别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如师资短缺、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等问题,及时调整教师招聘计划,优化教师配置,有效缓解了师资紧张的状况,同时,鼓励学校创新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创新改革举措,激发教育新活力。根据监测结果,组建了智慧课堂研究协作体,引入了费曼学习法等先进教学理念,开展课堂教学改革。通过智慧课堂的建设,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共享和优化,提高了教学效率。部分学校引入了项目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等新型教学模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优化资源配置,打造教育新高地。在设施改善与投入上,针对个别学校硬件设施落后的问题,教育行政部门加大投入力度,改善设施条件,如升级教学设备、建设图书馆等,有效提升了学校的办学水平。在资源统筹与配置上,强化对教育资源的统筹规划和合理配置,确保教育资源的均衡分布和高效利用,打造一个公平、优质、高效的教育环境。

三、结果应用照教育改革实践

(一)课程优化点亮个性化教育

道外区高度重视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结果的应用,通过深入分析,精准识别课程实施中的痛点与难点。针对部分学校课程设置僵化、缺乏选择性等问题,采取了一系列优化措施。

1.校本课程与选修课程开发。鼓励各学校挖掘自身特色和优势,开发具有独特性的校本课程和丰富的选修课程。通过定期举办课程展示和交流活动,促进各学校之间的课程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选择和发展空间。

2.课程衔接与整合。加强学科间的衔接与整合,构建系统性的课程体系。通过跨学科项目、主题学习等方式,打破学科壁垒,提升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个性化教学支持。建立学生个性化学习档案,记录学生的学习特点、兴趣爱好和成长需求。根据监测结果和学生的学习情况,为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建议和辅导,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师资革新激发新活力教育

针对监测结果中反映出的教师在教育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采取了一系列革新措施,以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1.更新教学理念。组织系列专家讲座和学术交流活动,邀请知名教育专家、学者和优秀教师分享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经验。通过培训和学习,引导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2.转变教学方式。积极推广多种新型教学方法和手段,如项目式学习、合作学习、翻转课堂等。鼓励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大胆尝试和创新,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加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3.加强教师培训。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根据教师的不同需求和职业发展阶段,提供分层次、分类别的培训。加强培训的实践性和实效性,将培训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通过教学观摩、案例分析、教学反思等方式,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四、监测引领促教育质量跃升

(一)专业团队筑基强化教育质量

道外区从教研员、基层学校管理者及名优骨干教师中,精心选拔并组建了一支专业的监测队伍。通过参与质量监测国培、高级研修班学习等方式,不断提升监测人员的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连续四年的监测工作,不仅科学、精准、客观地诊断了义务教育的学业水平和发展状态,还充分发挥了质量监测诊、咨、督、促、导的功能,为引导学校规范办学、转变教育管理方式提供了有力参考。通过定期培训、研讨和分享活动,提高了学校和教师对监测报告的解读水平,确保监测结果能够准确反映教育现状和问题,为制定改进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二)科学体系共筑打造教育高地

道外区在借鉴国内外先进评价理念和方法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构建了一套符合区域特色的评价体系。该体系涵盖了学生学习成果、教师教学能力、学校管理水平等多个维度,全面而深入地反映了教育质量状况。根据国家教育综合改革方向和区域教育发展目标,制定了明确的评价目标和标准,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和手段,全面收集和分析教育质量数据,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学校、教师、家长等利益相关方,并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和激励措施,推动教育质量的持续改进。建立了定期报告制度,对监测结果进行定期汇总和分析,为政策制定提供有力支撑。

(三)深挖监测结果激发改革活力

道外区加强对监测结果的深入分析和解读,组织专家团队对监测数据进行深入挖掘和分析,揭示数据背后的深层次问题和原因,为制定改进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根据监测结果反映的问题,制定了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并加强了监督和评估工作,确保改进措施的有效实施;建立了监测结果反馈制度,确保监测结果能够及时、准确地反馈给相关学校,并推动其进行整改和提升;强化了监测结果应用机制,将监测结果作为教育政策制定、学校管理和教师评价的重要依据。通过广泛应用监测结果,推动了教育实践的不断创新和优化,提升了教育质量。

(四)破浪质量新篇续写教育辉煌

为了加强教育质量监测结果应用对教育政策制定的指导作用,道外区加强对国家教育政策和区域教育发展情况的研究和分析。深入了解政策制定的背景和依据,为制定符合区域特点的教育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加强对教育政策的宣传和推广工作,提高了政策的社会认知度和影响力,通过引导各方积极参与政策实施和改革工作,推动教育综合改革成果落地见效。

(五)智慧教育共享共绘未来蓝图

道外区注重推广在质量监测结果应用和反馈改进机制中取得的成功经验和做法。我们通过举办研讨会、交流会等方式,将成功经验和做法分享给其他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建立了典型案例库,对成功案例进行梳理和总结,为其他学校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进一步推动了教育质量提升和区域教育综合改革的深化。

道外区在推进教育质量监测结果应用的过程中打开了教育的全新视角,形成了教育理念与教育行为的全新迁跃。我们将继续加强构建系统性的质量监测反馈改进机制、推广成功经验做法、借鉴创新性教育改革策略,继续探索道外区“三位一体六环联动”模式、“三轮驱动六维聚力”路径、“结果应用五步法”策略,打通监测“最后一公里”,为全面提升道外区教育综合改革蓄势赋能!

(执笔人:杨志超)

编辑/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