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质量监测“导航”雪都教育高质量发展
作者: 尚志市教师进修学校摘要: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结果应用作为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的“最后一公里”,为充分发挥其重要作用,区域层面需要积极构建监测结果应用机制,在区域政府、教育部门和学校之间建立“多方联动,协同推进”的监测应用格局,以提高区域内各部门数据意识和能力,提升学校的管理效能,并最终优化区域教育生态。
关键词:质量监测;“教、研、训”模式;“三专”制度;“二三四”策略;三步探究法
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追求的目标。实施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既是提升教学质量,又是推动教育公平性增长至关重要的方法,质量监测既是诊断工具,其结果又是方向指引的关键所在,运用监测结果得以落实质量监测的多元化功能:诊断、咨询、督导、激励和引领。近年来,尚志市教育督导评估中心坚持先行先试,通过多层级联动、多维度探究及多举措改革,着力构建“教、研、训”三位一体质量监测结果应用模式,切实将监测结果转化为教育质量提升的推动力和行动力。
一、坚持多层级联动,凝聚结果应用共识
党委、政府聚力。构建完善的教育管理架构,实现党委集中指挥、党政联合管理以及部门分工负责,确保将教育改革监测数据的使用纳入主要工作计划之中。加大政府督导和监督考核力度,实行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加强质量监测结果应用的宣传和引导,推动各部门重视监测结果,积极主动应用监测结果;教育行政蓄力。建强区域、学校、学科组三级评价专业队伍,组建专家、教研员、骨干教师三类人员研究共同体,同时广泛吸收督导部门、教研部门、中小学校等在内的多元主体参与,每年年末定期在区域范围内开展监测结果应用专项督导,力求在监测结果的解读、分析、应用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学校主动发力。学校是监测结果应用的“最后一公里”,要建立教研员蹲点联系学校制度,指导各学校结合质量监测结果,全面分析自身发展现状,在评价团队的支持下开展基于监测数据的再调研、再分析,找到改进提高的途径和方法,形成整改方案,推进结果应用。
二、坚持多维度探究,构建结果应用体系
数据分析驱动。运用多维度的研究手段,包括基本的描述统计、对比分析横纵向的变化、相关因素的归纳分析等,将监测成果按地区、学校和课程组织进行三层级别的解析。专业团队审阅并归纳报告内容,筛选出要点信息,以助于教育机构识别差距,明晰其与国家教学标准间的差距。通过对比历年数据,深入探讨这些数据所反映的直接问题和潜在问题,专注于确定自我提升的具体方向和实施目标。
制度清单推动。建立质量监测结果“三专”(专业解读、专题研讨、专项整改)工作制度,研制监测结果应用清单,推进实施结果应用“二三四”策略(即区域、学校两级共同推动,从课程、课堂、课题三个维度联动发力,开展学生素养挑战赛、教研特色展示会、学生核心素养测评、教师核心素养测评活动),形成“精准诊断、靶向改进、成效督导”结果应用闭环。
课题研究带动。开展“教学、科研、培训”三合一的活动框架,把教育研究定位为引领,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核心宗旨,把质量监测中发现的教育实践难题整理并提升为研究项目,进而把研究成果转换成对教师培养的核心议题,指导教师在教学内容、师生互动、学习方法及评估技巧等多个层面实现专业发展,为监测数据的有效运用提供有力支持。尚志市逸夫学校在黑龙江省规划课题“思维导图在‘四研互助’课堂教学模式中应用策略的研究”,以及在黑龙江省“十四五”规划课题“‘双减’背景下中学课后作业管理的策略研究”中,课题组成员立足于课堂“田野”做实践探究,不仅提高了教师的科研素养和实践能力,更助力学校教育教学的高质量发展。
三、坚持多举措改革,提升结果应用能力
推进数字化应用改革。设立区域质量监测中心,立足增值评价、综合评价和核心素养构建监测体系。加强数字化应用,探索网络阅卷双评办法,提升监测数据的信度和效度。探索构建“诊断—改进—再诊断”闭环改进机制,开展基于问题的教学诊断改进行动,实现监测结果应用常态化。全面推进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研究,为课堂提效减负。
推进创新型课程改革。设立“三步探究法”,旨在激励学生在其学习旅程中自行探问“已了解之事、新发现之事、待解决之难题”三大核心问题,层层推进“基础认知、深入理解、知识迁移”三个层次,增强学生主动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举办课程创新实施研训,以“学科基础课程—学科拓展课程—跨学科综合课程”为线索,实行项目化管理,以点带面,逐步扩大到区域层面,形成经验和资源。
推进常态化“双减”改革。结合质量监测结果,持续强化“五育并举”意识,持续巩固“双减”改革成果。积极探索主题式、项目式、大单元教学模式,创新开展微问题、微课题、规划课题“三题递进”课题研究,用课题成果推动课堂教改与课程建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尚志市东圃小学在英语教学中积极开展“蒲公英杯”主题式或大单元教学模式教学大赛;积极整合网络优质英语教育资源,建立英语学习资源库;加强口语教学的训练力度,设立“英语角”,鼓励学生自由交流;开展“英语配音大赛”“英语短剧表演”等活动,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自信。同时学校还积极组织“校园艺术节”、绘画比赛、书法展览、音乐演奏会、舞蹈表演等,为学生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开展“艺术进社区”活动,鼓励学生将艺术作品带到社区,增强社会实践能力,为“双减”和“五育并举”做出最生动的注脚。
以专题研究的视角破解校间差异难题。首先,准确、全面调研,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以研究的形式形成多主体的联合改进共同体,推广普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达成育人共识。建立互助式和帮扶式教育联盟单位,形成教师的双向交流。主体校和同伴校双向流动,互相促进,搭设平台,形成可传播、可推广的教育经验,实现校际间均衡发展。其次,根据教育规律、课改要求进行系统规划,通过跟踪调研、定期研讨等方法促进问题的有效解决。最后,以多种机制保障研究的顺利推进,如投入保障机制、责任保障机制、考评保障机制等。
坚持完善课程实施监管体系,提高结果应用效果。加强课程实施监管,落实国家课程计划,协调实施国家、地方及学校三级课程规划,合理拟定义务教育各课程的实践方案,确保培养目的、根本宗旨及课程构架等多方面要求得以执行。坚持常态监管督查,坚持教育行政部门主导、教育督导部门联动,助力区域内各中小学严格按照国家课程设置标准安排课时。
构建完备的课程体系,提升教师课程实施能力。加强以课程标准为指导的校本培训,明确教学改革的方向和评价改革的重点,促进教师教学观念及教学方式的转变。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关键素质,探讨如何优化课程结构与整合课程内容,合理规划授课进度,全面促进课堂教学品质升级,坚实推动学校教育轻装上阵,质量增优,效率提升。尚志市希望中学在校本研究中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中心,深入开展“四助一测”(四助:文本助学、学友助学、教师助学、展评助学,一测:当堂检测)智慧型课堂。彻底打破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每堂课中学生自主活动平均不少于15分钟,彻底打破“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在时间上保证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至少设计一个探究性问题,彻底打破“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中把培养学生学科思维、掌握思维方法、提高思维能力落到实处。当堂达标检测,并及时进行评价,实现“堂堂清”,课堂教学效率显著提升。
四、强化监测结果运用的考核与指导
学校应摒弃单纯追求分数和升学率的“统一尺度”的评估方法,恪守学生多样性原则,激发教育的个性化发展,构筑和培育与学生关键能力相契合的评价机制。在质量监测评价理念的指引下,推动评价体系倒逼教师从闭塞性教学模式过渡到重视“技能与素质养成”的探索性开放式课堂改革,最大化评价体系在引导教学优化方面的功能。学校还应利用教育信息化,紧扣办学品质核心,完善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和评估体系,构建全面而现代化的学校管理架构,实现决策的科学性、管理的精准性和执行的标准化。学校需要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避免过分依赖分数和升学率,而应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例如,通过项目式学习、大单元教学、翻转课堂等多元化教学模式来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和特点。此外,学校应探索柔性评价、成长性评价等新的评价方式,淡化评价结果的定性作用,注重发挥评价结果的使用、诊断、激励和改进功能。
展望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教育质量监测与管理将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雪都”教育将紧扣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主线,不断深化质量监测结果应用研究,秉承素养立意,着眼学生发展需求精准施策,进一步提升监测结果应用能力,为培养更多优秀人才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执笔人:赵哲锋李杰黄秀艳)
编辑/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