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质量监测数据引领下的区域研培活动设计与实施
作者: 哈尔滨市松北区教育发展中心 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新区第二实验学校摘要:教育质量监测旨在诊断、改进、引导教育质量提升,它不仅为我们揭示了教育的现状和问题,更为区域研培活动精准设计与实施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通过分析解读质量监测数据,结合我区教师专业发展需求,以“语文学习任务群视域下单元整体教学实践研究”为统整,以“发现问题—剖析原因—整改落地”为实施路径,阐述基于质量监测数据引领的智慧教师“三环”成长模式:即内环———数据反思诊断;中环———团队协作实践;外环———成果辐射共享。帮助一线教师将监测结果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充分发挥监测结果对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的导向作用。
关键词:小学语文;监测数据分析;智慧教师“三环”成长模式;主题研修活动设计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指出:“完善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制度,加强监测结果运用,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教育质量监测作为教育评价的重要途径,旨在提升教育质量,关键在于建立结果运用机制。如何深入理解报告内容,读懂报告数字背后反映的真实问题,帮助教师将结果运用到教学中,充分实现教育质量监测数据的诊断、反馈、改进和促进发展功能,是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如何通过创新研培机制,发挥监测数据指导作用,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实现教育质量稳步提高。笔者将以“文体引领、要素聚焦、单元贯通”单元整体教学实践研究为例,进行具体的区域研培活动设计与实施分享。
一、数据反思诊断———精准定位,发现问题
(一)多维解读,找准问题
《2022年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语文学习质量监测结果报告》对本区语文教师培训、教研和学校语文教育教学管理状况进行了分项调查,反馈显示:语文教师认为对教育教学最有帮助的培训形式,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教学观摩”“课例研究”“实践培训”;关于教研活动的形式与效果,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集体备课”“说课评课”“主题研讨”;关于教研活动的内容与效果,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课标和教科书解读分析”“教学活动设计和组织”“作业设计优化”;小学校长认为制约学校语文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因素,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语文教师自身学科专业素养有待提升”“语文教师教学方法有待提升”“学生家长对语文学习的重视程度不足”。
细读报告,可以发现语文教师更希望在教研活动中从一名听众转换为教研活动的设计者、参与者和实施者,同时更希望教研活动的主题之间能够相互关联,能为教师的常态教学带来持续性的指导和引领。
(二)依托报告,精准施策
2024年哈尔滨市教育研究院小学语文学科教研工作重点指出:要基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开展专业化备课研究,研究内容包括:学习目标确定、学习评价、学习活动及作业设计等。
结合2022年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报告反馈的教师专业成长需求,针对本区教师在学习落实新课标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2024年3月,我们通过“问卷星”对297名教师进行了课标学习的全面调研。依据调研结果(见表1),以哈尔滨市小学语文教研工作重点为指导,确定本区年度教研活动总主题为:“学习任务群视域下的单元整体教学实践研究”。

二、团队协作实践———创新研培,提升质量
(一)细化设计,个性发展
为了卓有实效地完成主题研修各板块任务,我们对每月的教研活动进行了精致的细化设计。基于本区语文学科教师人数多,且多为青年教师的实际情况,本着教师参与最大化的原则,按照年级学段,结合教学进度,以“文体引领、要素聚焦、单元贯通”教学实践研究为核心,将每月教研活动主题与内容设置如下:
3月:学区联研———“守语文之田,悟文言之法”中高年级文言文主题研讨;
4月:校本教研———“轻叩诗歌大门,共赏自然之美”四年级诗歌单元主题备课;
5月:学区联研———“学好中国汉字,厚植中国文化”二年级识字单元主题研讨;
6月:学区联研———“童趣赏四季,童心话朗读”一年级朗读教学主题研讨;
7月:专题研修———五年级期末复习课例展示与主题研讨;
9月:优课引领———中高年级阅读教学课例展示与分享;
10月:新秀风采———五年级习作单元主题研讨与课例分享;
11月:技能展示——教师粉笔字书写、朗读技能汇报展示;
12月:大赛回顾———市、区两级教学大赛获奖教师汇报展示。
(二)诗韵自然,精备共赏
下面以“轻叩诗歌大门,共赏自然之美”单元主题备课为例,回顾教研活动设计过程。
问题提出:“综合性学习”作为学生学习语文的一部分,是培养学生学科素养和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综合性学习”却常常被忽视。如何正确发挥“综合性学习”的育人功能,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带着这样的思考,我们确定以四年级下册三单元教学内容为主体,开展针对诗歌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教学研究。针对教学中发现的“综合性学习”真问题,寻找突破路径,以展促研,服务教师专业成长,促进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整体提升。
统编版语文教材从三年级下册开始,共安排了四次与“综合性学习”相关的内容(见图1):
整体梳理小学阶段四次“综合性学习”内容与要求,可以发现学习和实践要求渐次提升,体现了学生由课内习得到实践运用螺旋上升的发展过程。
内容形式:朗读、书写两项教学基本功展示、单元主题备课、综合性学习课例展示。
活动过程:
1.教学基本功展示
教学基本功展示是每月主题教研的必选项目,目的在于立足常态扎实历练教师专业技能。结合本单元教学内容,以四首现代诗为例,由8位展示教师分组进行朗读与板书展示。
板书书写:展示教师要求在8分钟之内,现场完成一课时的板书书写,要体现对具体课时教学内容的提炼与整理,书写规范准确,体现扎实的书写技能。
诗歌朗读:教师选定本单元一首诗歌进行现场朗读展示,可以添加音乐或者背景画面,要做到读音正确,语速适中,情感自然,通过朗读展示对诗歌的独特理解。
2.单元主题备课
以“轻叩诗歌大门,感受自然之美”为主题,围绕统编版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诗歌单元,对“综合性学习”的实施与落实进行研讨分享。本单元以现代诗为主体,单元人文主题是“诗歌,让我们用美丽的眼睛看世界。”单元语文要素为①初步了解现代诗的一些特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②根据需要收集资料,初步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③合编小诗集,举办诗歌朗诵会。
在三年级“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的基础上,学生初步学习了收集资料和成果展示的基本方法。本单元学习以诗歌为载体,设置“轻叩诗歌大门”综合性学习主题活动,在学生初步学习收集资料的基础上,提出了“根据需要收集资料,初步学习整理资料”的学习要求,这是对三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单元语文要素“收集传统节日资料”的巩固与提升。
基于单元教学内容的特殊性,为了达成学生“综合性学习”成果的积累与优化,我们尝试对本单元教学内容进行了整合与重构(见表2)。
依据以上整合与重组构想,将本次主题备课设定为四个部分:单元解读、整合构想、课型分析、课例分享。
基于以上思路与框架,设置单元主题情境和具体学习任务如下(见图2):
3.“综合性学习”课例展示
以“轻叩诗歌大门———合编小诗集”或“轻叩诗歌大门———举办诗歌朗诵会”为题目,由教师依据单元教学进度任选内容进行课例展示。
三、成果辐射共享———智慧交流,共促发展
智慧教师“三环”成长模式,不仅注重教师在教学环节中的成长,还强调通过系统的研培活动构建来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每月一次的主题教研活动设计与实施,立足常态教学为教师搭建了专业成长的平台,教研目标直指课堂教学提质增效。承办学校教研组全员参与,老、中、青、新同台展示,在研修过程中提升了学科团队的研究力和执行力,在充分调动教师内驱动力的前提下,完成了区域教研活动教师由观众到参与者的转型。参与展示活动的教师来自不同学校相同年级组,大家围绕同一主题,立足教学热点开展教学实践研究,有备而来、有心而听、有感而发,形成了联动、共融、发展的多维区域联研格局,为区域学科教研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教育质量监测宛如一座灯塔,为教育发展指引方向,监测数据犹如一把钥匙,帮助我们打开智慧之门。本区以“语文学习任务群视域下单元整体教学实践研究”为主题的区域教研活动,得益于对监测结果的深度解析与运用。在未来的教育之路上,我们将持续关注并发挥教育质量监测的作用,不断优化教研模式,让教育之花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执笔人:郝春平孟洋)
编辑/陆鹤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