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策略
作者: 陈慧玲摘要:探讨了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策略,以《皇帝的新装》为例,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注重文本分析、开展合作学习以及鼓励自主阅读等方式,从而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还能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和适应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批判性思维;《皇帝的新装》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正逐渐转向对学生深层次思维能力的培养。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侧重于知识的灌输和应试技巧的机械训练,忽视了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挖掘和培养。这一倾向不仅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也使他们难以适应未来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1]。因此,如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成为当前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批判性思维的内涵与意义
批判性思维是指个体在面对复杂问题时,能够运用理性、逻辑和创造性思维进行分析、评价、推理和判断的能力。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2]。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具有深远的意义。首先,批判性思维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内容,在面对复杂的阅读材料时,具备批判性思维的学生能够运用理性、逻辑和创造性思维去分析评价文本中的信息,从而更准确地把握文本的主旨和深层含义。其次,批判性思维能够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不断的思维训练,学生能够逐渐掌握分析、推理以及判断等思维方法,提升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批判性思维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不断地提出新观点、新想法,这种创新性的思维方式有助于他们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取得更好的成绩[3]。
二、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融入批判性思维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至关重要。这是因为批判性思维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内容,还能够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以《皇帝的新装》为例,这篇经典童话蕴含了丰富的批判性思维元素,适合用来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讨,从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皇帝的新装》的情节设置和人物塑造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思考空间。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皇帝和大臣们都不敢说没有看到新装,只有小孩子敢于说出真相。这些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促使他们运用批判性思维去分析文本中的信息,从而更准确地把握文本的主旨和深层含义。其次,这篇童话揭示了权力、权威与真相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在权力和权威面前,有些人往往会选择沉默甚至说谎,而只有那些勇敢、无畏的人才敢于说出真相。通过探讨这一主题思想,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不盲从、不迷信权威,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和判断能力。此外,《皇帝的新装》还蕴含了丰富的语言和文学技巧,如夸张、讽刺等手法的运用,这些元素也可以作为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素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这些技巧在文本中的运用,以及它们对表达主题思想的作用,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水平[4]。
三、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培养的策略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批判性思维
在阅读《皇帝的新装》这一经典文本时,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教师可以提出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为什么皇帝和大臣们都不敢说没有看到新装?”这个问题能够立即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学生开始思考,是这些人视力不好吗?还是新装本身有什么特别之处?通过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的细节,比如皇帝和大臣们的行为、言语以及他们对新装的态度等,从而分析出他们之所以不敢说没有看到新装,是因为害怕被嘲笑、害怕失去权力和地位的心理作祟。教师可以进一步提问:“为什么只有小孩子敢于说出真相?”这个问题能够引导学生思考真相与权力、权威之间的关系。学生开始意识到,在权力和权威面前,很多人会选择沉默或者说谎,而只有那些天真无邪的小孩子才敢于说出真相。这个问题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主题,还能够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让他们学会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不盲从、不迷信权威。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还能够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注重文本分析,培养逻辑推理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特别是在讲解《皇帝的新装》这样的经典文本时,教师应注重文本分析,以此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这种能力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文本有更深入的感知,还能提升他们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例如,在《皇帝的新装》中,文章开头以皇帝对新衣的痴迷为引子,接着描述了骗子如何行骗,大臣们如何虚伪地附和,最后以小孩子揭示真相作为高潮和结尾。这样的结构安排使得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通过分析结构,学生可以更好地把握文章的脉络和逻辑关系。
指导学生分析文章的语言特点。在《皇帝的新装》中,作者运用了夸张、讽刺等手法,生动地描绘了皇帝和大臣们的虚伪和愚蠢。通过分析这些语言特点,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的主题思想,并学会在今后的写作中运用这些技巧。
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主题和深层含义。在《皇帝的新装》中,作者通过讲述皇帝和大臣们因为害怕失去权力和地位而不敢说出真相的故事,揭示了人性的弱点和社会的弊端。通过分析这些主题和深层含义,学生可以学会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对文章中的信息进行归纳、分类和推理,从而提升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例如,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如“骗子是如何行骗的?”“大臣们为什么不敢说出真相?”等,让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推理和归纳。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可以逐渐掌握分析文章主题的方法,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
注重文本分析是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深入分析文章的结构、语言、主题等要素,并运用逻辑推理能力对文章中的信息进行归纳、分类和推理,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5]。
(三)开展合作学习,促进思维碰撞
开展合作学习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有效途径之一。特别是在阅读《皇帝的新装》这样的经典文本时,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在交流和合作中拓展思维空间,促进思维碰撞。
小组讨论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表达和交流的平台。在阅读《皇帝的新装》后,学生就文本中的某个问题或主题展开讨论。例如,可以探讨“为什么只有小孩子敢于说出真相?”或“皇帝和大臣们的行为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象?”在小组讨论中,每个学生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同时也可以倾听他人的意见。这种交流能够激发他们的思维活力,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形成。
角色扮演活动可以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文本情境,从而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内容。在阅读《皇帝的新装》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别扮演皇帝、大臣、骗子和小孩等角色。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每个角色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动机,从而更准确地把握文本的主旨和深层含义。同时,角色扮演活动也能够促进学生的思维碰撞,让他们在讨论和互动中形成多元化的观点和思路。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讨论和活动,避免出现个别学生主导的情况;二是要鼓励学生相互借鉴、相互启发、共同进步;三是要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不断完善自己的思考和表达。
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学生们不仅通过相互交换思路和观念,培养了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四)鼓励自主阅读,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自主阅读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重要途径之一,尤其在阅读《皇帝的新装》这样的经典童话作品时,其效果尤为显著。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自主阅读,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阅读材料,自主思考和探究问题。
自主阅读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阅读材料,如不同版本的《皇帝的新装》或相关背景资料,从而更深入地了解文本内容和背景。这种主动选择的过程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加投入地阅读和思考。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各种问题和疑惑,如“为什么皇帝要做这样的新装?”“皇帝和大臣们的行为反映了什么社会问题?”等。通过自主思考和探究这些问题,学生能够逐渐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和判断,提高独立思考能力。
学生可以通过自主阅读拓展阅读视野和思维深度。教师可以提供相关的阅读资源和指导,如推荐其他类似的童话故事、分析文章中的象征意义等,帮助学生拓展阅读范围,了解更多的文学知识和文化背景。这些丰富的阅读资源能够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他们的文本分析以及阅读能力。同时自主阅读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阅读过程中,学生需要不断地提出新观点、新想法,这种创新性的思维方式有助于他们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取得更好的成绩。通过自主阅读,学生能够逐渐形成自己的创新思维模式逐渐阅读,促进语文素养的提升。
鼓励自主阅读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自主阅读,能够激发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及创新精神。这些能力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 钱英.在阅读课堂上培养初中生批判性思维的策略分析[J]. 名师在线,2024(5).
[2] 刘跃.指向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J]. 林区教学,2024(2).
[3] 徐彩迪.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究[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4(1).
[4] 贺彩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以《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为例[J].语文教学之友,2023(11).
[5] 丹央.基于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研究[D].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24.
编辑/杨馥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