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细化表述过程探析

作者: 赵小丽

摘要:小学数学教学中细化表述过程,提高学生的表达力,能够促进学生对核心概念的理解与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可从三个方面进行细化:一是创设情境,在问题思考中感知所要表达的要素,做到有话会说;二是引发探究,在交流评价中完善表述,做到有话能说;三是变换形式,在练习活动中加深理解,做到有话想说。本文仅以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位置与方向(二)”的教学为例进行探析。

关键词:小学数学;细化表述;“位置与方向(二)”

现实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重学生书面练习结果而轻过程性表述,学生习惯于“听”而弱化于“说”;教师言说的精彩比比皆是,而大部分学生成为“沉默的一群”。事实上,表达力是反映学生数学知识储备、数学思维、数学语言应用等的一种基本能力[1]。“我说故我在”,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印证,都需要细化表述过程;数学逻辑关系的梳理、重难点的解决以及错误认知的纠正,都在呼唤对话教学。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位置与方向(二)”正是细化表述过程的典范教材。如何准确理解“用数对确定位置”,如何引领学生用两个要素准确描述位置,如何用数学语言来表达现实情境,关系到数学学习的有效性,也关系到以后直角坐标和极坐标的学习。我们的做法是创设情境,让学生有话会说,感知要素;引发探究,让学生有话能说,完善表述;变换形式,让学生有话想说,加深理解。

一、创设情境,在问题思考中感知要素

“入境始于亲。”在好的情境中,学生容易开口表述,进入到有话能说、会说、想说的积极状态中。

(一)情境引入,初步感知

教师播放军人发射榴弹炮图片,让学生了解发射情境,明白情境内容:新兵可能因为技术不熟稔或紧张所致,发射的10发炮弹中有4发偏离目标,造成遗憾。教师有意将“失败”画面定格下来,让学生观察并追问新兵失败的原因(见图1)。

小学数学细化表述过程探析0

通过观察情境画面,学生发现有2发炮弹打出的方向不对,有2发打出的距离不对,造成对目标的打击偏离。学生的表述中出现了“角度、方向、地方、地点”等,教师引领学生统一到“方向”与“位置”两个词上,并且理解这两个要素的重要性,初步要求学生表述必须准确,必须用完整的语言表达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二)面对实例,激发测量

教师出示情境图(见图2)后提出问题任务:同学们,三个家庭分别在果果家的大概什么位置与方向?注意多个学生的表述不要雷同,并且做到完整表述。

学生表达。

师:看来同学们还记得三年级学习过的知识,给你们点赞。今天学习的内容比三年级的要求更高了,要求大家准确地说出位置与方向。比如,东北方向,究竟是多少度的方向,可可家究竟与果果家有多少距离。为此,你觉得要测量什么?根据图中右下角的一小段线段所表示的距离(一小段表示实际距离100米),你能测量一下吗?相信大家一定可以的。测量之前先预测一下,再写一写。

奇奇家在果果家的;静静家在果果家的;可可家在果果家的。

如上教学过程,我们注重学生的表述过程,要求既丰富又精准,目的是让学生感受“方向与距离”这两个要素。比之之前(或三年级时)的表述,学生精确到大概多少度与多少米的程度。教师所能做的就是“以目标为导向,激发学生测量的欲望”[2],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

小学数学细化表述过程探析1

二、引发探究,在交流评价中完善表述

表述的完善体现在对话教学中就是生生之间的互补。这就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发深层探究,让交流评价助力于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一)自主尝试测量,组织交流评价

为了验证预测,教师组织学生自主用直尺和量角器测量夹角的度数与“两地”之间的距离,为学生的精准表述提供依据。教师趁机在上图的基础上补充、丰富相关信息,精确到多少度与多少米的程度(见图3)。

小学数学细化表述过程探析2

测量结束后,教师提出新的任务:你的测量是否正确呢?从中发现大部分的学生正确,极个别学生有一些小问题。教师选择6个学生的表述呈现在大屏幕上,引发全体同学的交流评价。

师:请大家针对上述6位同学的表述,发表自己的看法。

生:第一个同学只说了多少度,多少米没有说出来。第二个同学恰好相反,写出了方向和距离,具体多少度却没有说出来。

师:你们认可吗?还有什么补充的吗?

生:我发现第一位同学对方向的表述有问题。奇奇家应该在果果家的东偏北30°而不是北偏东30°;静静家应该在果果家的西偏北30°,而不是北偏西30°。

师:如果我给你一个小棒,你能演示一下何为“东偏北”吗?

学生进行演示,以果果家为旋转中心按从东向北方向旋转30°。学生不经教师批准,还演示了“西偏北”和“北偏西”。

师:你真棒,如果前提是“北偏东”,那么,度数变不变呢?

生:可以说成北偏东60°。

师:为什么?能说说你的思路吗?

生:是90°减去30°得到的。

师:按照这样的思路,假如用“北偏西”来表述,那么,具体度数是多少呢?与“西偏北”表述一样吗?

生:不一样,“北偏西”应该是60°。

师:可以发现,两种说法都是对的,但为了更好地找到正确的位置,我们是选择较大的度数还是较小的度数呢?(学生异口同声:较小的度数。)按照以上讨论的步骤,请大家评论其他同学的表述。

生:我觉得最后两位同学说得好一点儿,准确地说出了方向与距离。

生:我有不同意见,第五位同学应该把“东往北”改成“东偏北”。

生:第三位同学关于角的度数说得不明确,顺序也不对。

师:同学们,正确的表述对理解概念很有帮助,要做到简洁、规范,请大家对照正确的表述,再次检查一下你的表述。

如上探究中,教师有意设计了对比环节,帮助学生厘清相关概念的细微之处。恰恰是对比,既给学生的表述带来一定的挑战,也帮助精准理解方向与位置,在逐步完善表达中提高学生的自主力与学习力。

(二)再次看图表述,及时巩固所学

趁热打铁进行巩固很有必要。教师在图3的基础上又出示姗姗家、方方家和牛牛家的位置,让学生观察后先口头表述再书面表述几家互相之间的位置关系。

姗姗家在果果家的;方方家在果果家的;牛牛家在果果家的。

等学生独立完成上述任务后,教师随机选择4个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并组织学生发表看法,在互动中达成共识。

生:第一位同学的表述比较完整。

生:第二个同学的第一句是错的,把如何“偏”的位置弄反了,应该把“东偏北”改成“北偏东”才是对的。

师:不能直接说错了,要说如果是“东偏北”,相应的度数也要改。

生:对,应该是50°。

师:请大家认真看第二位同学,前后有改动,改动后的表述有什么变化?

生:表达更准确了。

生:第三个同学的表述中也要把“东偏北”改成“北偏东”;还有,他的表述有点啰嗦,应该再简洁一些。

师:对,同学们的表述一定要做到简洁、正确,这样有助于大家更好地学习数学。

上述巩固练习中,三家的位置并非随意安排好的,都有一定的用意:将姗姗家安排在第一象限,便于学生近距离观察,与奇奇家的位置产生对比。把方方家的位置安排在第三象限,目的是使学生更加全面地观察。把牛牛家的位置安排在正西位置,也是如此。而在具体的教学中,学生的口头表述与书面表述相结合,观察与互相评价相结合,促使学生有序表述,简洁表述与完整表达,加深对数学核心概念的理解。

三、变换形式,在练习活动中加深理解

巩固练习后,很有必要进一步变换形式,通过反复练习,巩固表述方法,让所学深深烙印在学生的头脑深处。

(一)变换观察点引发表述

反复变换观测点,促使学生形成举一反三的意识与能力。课件再次出示之前的一幅图,教师抛出问题:针对“奇奇家在果果家东偏北30°”观察果果家,应该如何表述?

先写一写:果果家在奇奇家的。

教师通过添加线条,插入东西、南北方向的两条直线,让学生针对新的画面进行表述。部分学生的表述不太理想,教师在投影上延长从东往西这条直线,使之成为一个直角三角形,组织学生再次进行口头与书面表述。

教师进一步抛出问题:站在果果家观察奇奇家与站在奇奇家去观察果果家,前后两种表述的异同点是什么?你能进行有理有据的表述吗?

生:角度肯定是一样的,距离相同但方向相反。

师:你真细心,你的依据是什么?

生:因为“东偏北”与“西偏南”本身就是相反的,角的度数都是30°。

师:果果家在奇奇家的什么位置,还可以如何表述?

生:果果家在奇奇家南偏西60°方向,距离500米,当然我们尽可能选择数据较小的那个。

(二)根据表述在现场找位置

由理论到现实印证,应成为学习中的应然。教师提议做一个现场找位置游戏,赢得了学生的认可。具体过程如下,全班学生面向北坐,只有中间的一个学生站起来,作为游戏或表述的“中心点”。教师说出“位置与方向”的信息,对应的学生必须“站起来”。

师:注意了,现在开始:中间站着的同学的正南方向3米处是哪位同学?快速站起来。东偏北45°方向3米的是哪位同学?这个同学反应很快。南偏西大约45°方向大约2米的是哪位同学?西偏南30°方向大约3米的是哪位同学……如此不断变换方向和距离,速度越来越快,既训练学生的反应,也加深学生的理解。

(三)根据表述在图上找位置

师:继续观看图2,你能按下面的要求在图上分别画出阳阳家、圆圆家的位置吗?相信你一定可以的,请大家动脑动手,并互相验证其正确性。

①阳阳家在果果家的西偏南35°方向,距离280米。

②圆圆家在果果家的北偏西25°方向,距离170米。

教师仍然抽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让学生用有效工具进行检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这是一个变式练习环节,一环紧扣一环,环环相扣。“第一环”变换观察点,促使学生灵活表述,做到举一反三。从“果果家相对于奇奇家”与“奇奇家相对于果果家”的比较表述中,学生提高了观察能力,丰富了空间观念,理解了异同点。“第二环”创设“找同学位置”,重在丰富学生的具身体验,通过理论与现实场景的印证,强化学生的理解。“第三环”为本课机动性延伸,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埋好伏笔。

总之,“所有的教学活动都要把学生放在核心位置”[3],表述过程中也要鼓励学生成为准确表述的主人。作为数学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表述,让“思”后“输出”成为常态,成为理解核心概念与提升数学核心素养的关键行为。

参考文献:

[1] 陈雅婷.提升小学生数学学习“表达力”的实践探究[J]. 数学学习与研究,2023(20).

[2] 陈庆宪.经历表述过程促进深度学习:“位置与方向(二)”教学实录与评析[J].小学教学(数学版),2023(Z1).

[3] 袁莉.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方法研究[J]. 试题与研究,2023(21).

编辑/赵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