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热点事件构建大单元复习的策略研究

作者: 杨伟明

摘要:《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出,教师要重视学科大单元、大概念的构建。尤其对复习课而言,将各章节内容进行整合是能否达到复习成效的关键,要想达到这一目的,就需要找一条主线将各章节串联,而学生最熟悉、最感兴趣的热点事件便是很好的素材。以“天水麻辣烫”这一热点事件为背景,设计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二、三章的整合复习,旨在探索大单元复习所能取得的良好效果。

关键词:高中地理;热点事件;“天水麻辣烫”;大单元复习

《新课标》中提到: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成[1]。这段文字传递出了两个关键信息,一是结构化教学,二是情境化教学。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对章节内部的知识整合,还要将各章节之间的内容串联。对于每个章节内容来说,由于都是围绕每章的主题展开,因此相互之间容易建立起联系,但各章之间的内容跨度较大,要建立起联系,难度稍大,这就需要教师选取一个恰当的、能和各章节内容紧密联系的材料或案例作为主线,设置层层递进的情境,并通过相关问题,将各个章节串联起来,让学生脑海中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也会让学生因情境而记住知识,这样才能实现高效的复习。

一、以热点事件为背景创设情境链

情境是问题设计的载体,利用情境这一载体,实现对学生基础知识、综合能力、学科素养和核心价值的考查。热点事件是很好的情境素材,选取当下学生最感兴趣的热点事件作为背景材料或主线,将整节课的情境材料串联起来,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促进知识的结构化和体系化。如2023年的“淄博烧烤”和“南方小土豆勇闯哈尔滨”等都是很好的素材。本案例选取凭一己之力让整个甘肃麻辣烫火爆出圈的天水市为主线,创设了“天水之美”“天水之兴”“天水之困”“天水之火”“天水之思”五个情境。

(1)情境一:“天水之美”

情境材料:展示天水市的地理位置、自然特征、历史文化、名胜古迹等方面的材料和图片。

设计意图:本节课是以天水这个城市为主线展开相关的教学,因此,首先需要对天水的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特征等方面的知识做简要介绍,让学生对天水有所了解,才能更好地展开后面的情境。

(2)情境二:“天水之兴”

情境材料:展示上世纪六十年代天水因“三线建设”而兴的相关材料和图片。

设计意图: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这段时间,由于“上山下乡”“支援大西北”“开发北大荒”等政策的实施,使人口迁移呈现由城市到乡村、东部到西北和东北的特点,而该情境选取“三线建设”这一素材,具有较强的代入感,能使学生回忆起该阶段人口迁移的方向、特点、原因等知识。

(3)情境三:“天水之困”

情境材料:展示天水第六次(2010年)至第七次(2020年)人口普查的相关数据材料和1978年至2023年天水常住人口数量变化曲线图。

设计意图:从“天水之兴”到“天水之困”的转换,既有故事情节上的起落,又很自然地过渡到改革开放后我国人口迁移的相关知识,以及城镇化过程,使整个故事情节具有较强的连贯性。

(4)情境四:“天水之火”

情境材料:展示天水麻辣烫爆火的相关视频、图片和文字材料,以及武都花椒和甘谷辣椒种植的相关材料和图片。

设计意图:由“困”到“火”,故事情节再次反转,天水麻辣烫为什么能火?以此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指引学生一步步探究原因,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5)情境五:“天水之思”

情境材料:展示天水麻辣烫爆火后当地政府采取的措施和相关的图片,如开通麻辣烫公交专线,政府各机关大院免费为游客提供停车服务,志愿者在街头为游客免费发放景点门票、土特产等。

设计意图:本情境是整节课的结尾部分,从天水麻辣烫的爆火引到自己家乡的发展,让学生从“天水之火”中借鉴经验,落实家国情怀的培养。

二、以大单元理念为核心创设知识链

内容整合是大单元教学的核心,在实施内容整合时,教师还需要注意知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确保知识的传授有助于学生构建一个清晰和有逻辑的知识体系[2]。大单元背景下,知识链的设计目的就是要打破章节限制,挖掘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进而构建知识体系,而人口、乡村与城镇、产业这三个大概念之间本身就具有很紧密的联系,因此,便于构建起完整的知识链(见图1)。

利用热点事件构建大单元复习的策略研究0

本节课的目的是要整合必修二第一、二、三章内容,构建知识链,提高复习效率。因此,在整合的过程中,要始终以大单元理念来指导教学设计,这样才能很自然地将各章节内容融为一体,以便在学生脑海中形成清晰的知识脉络。

三、以《新课标》为依据创设问题链

复习课不管采取哪种形式,都要以《新课标》为基础,因为《新课标》不仅是教学的依据,也是考试内容划定的依据。因此在教学设计时,要按照新课标要求和重、难点设置相关问题,争取在有限的课堂上让复习效果最大化。

问题链的作用是:一方面揭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另一方面驱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因此,问题链的设计要紧密结合课标,突出重、难点,设计出既能实现对基础知识考查,又能提高关键能力,还能落实学科素养的问题。

本节课的问题链设计如下:

问题1:根据材料,分析天水的地理环境与地域文化之间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地理环境与地域文化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同时也为“天水之思”中的相关问题提供材料和依据。

问题2:根据材料,说出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国人口迁移的方向、特点和原因?

设计意图:人口迁移是第一章的重点知识,通过背景材料,让学生回忆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我国人口迁移的相关知识,对第二阶段(改革开放后)我国人口迁移的复习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问题3:根据图文材料和所学知识推测“六普”至“七普”的十年间天水市人口流失的主要原因?

问题4:由此可知,现阶段我国人口迁移的方向和特点是什么?

问题5:目前天水处在城镇化进程的哪个阶段?该阶段城镇化有什么特点?

设计意图:提出层层递进的问题,一方面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以便及时对后续复习计划做出调整,另一方面从第一章“人口”自然过渡到第二章“乡村与城镇”,让学生在两章内容之间建立起联系,同时继续发问,让学生列举出由城镇化引发的“乡村病”和“城市病”,为后面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的措施做铺垫。

问题6:完成以“武都花椒”为材料的高考题(题目略)。

问题7:根据材料分析甘谷有利于辣椒种植的条件。

设计意图:由“麻”和“辣”两种味道引出以武都花椒为背景的高考真题和甘谷辣椒为材料的农业区位因素分析,旨在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考查学生对农业区位因素这一重点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

问题8:天水麻辣烫的爆火会带动哪些产业发展?

问题9:此次天水麻辣烫的爆火为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带来什么借鉴意义?

问题10:参考天水麻辣烫的爆火,我们的家乡今后该如何发展?谈谈你的看法。

设计意图:这是本节课的结尾部分,也是知识和情感升华的部分,给学生设置了开放性的探究问题,同时让学生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将本节内容整合,旨在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开拓思路,培养“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从天水转移到自己的家乡,落实了《新课标》的核心思想:“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反思

整个教学过程以情境为线索、问题为导向、学生活动为主体的方式展开。情境层层递进,过渡自然,问题紧扣课本重、难点知识。学生活动以知识回顾,课堂练习和问题探究等多种形式开展,用情境将所要复习的知识串联起来,形成知识链便于学生记忆,同时利用高考真题和材料分析题,培养学生读图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利用探究类的问题,训练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应用。培养学科核心素养方面,从第一篇章“天水之美”培养区域认知,到第二篇章“天水之兴”和第三篇章“天水之困”培养综合思维,再到第四篇章“天水之火”,让学生思考如何实现乡村振兴来渗透人地协调观,最终以第五篇章“天水之思”让学生思考家乡未来的发展来落实地理实践力,培养社会责任感。

热点事件的选取不能生搬硬套,否则显得华而不实,起不到整合知识的作用。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时深挖热点事件背后的地理知识,并设置和课本内容相关的情境,提出能突出重、难点知识的问题,才能使热点事件在教学中发挥作用。既能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又能帮助学生理清各章节知识之间的联系,还能提高学生做题的能力,从而实现了高效复习。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4

[2] 刘君政 探索高中地理大单元教学的系统整合方法[J] 高考,2024(1)

编辑/陆鹤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