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体能模块探析

作者: 赵良

摘要:新课程强调学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不能只关注文化课程的成绩,也需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在教学中,体育教师需要抓住体能训练的核心,进行针对性教学。体能是高中体育课程中的必学模块,结合当前体育教学改革的方向,教师应当重视体能模块的教学设计。教师可从教学内容出发,精选模块内容,制定科学有效的训练计划,如此便可提高体能单元的教学效率,从而帮助学生提高身体素质,掌握必要的运动技能,同时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

关键词:高中体育;健康课程;体能模块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强调,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以身体活动为核心的教学方式,旨在通过学习体育与健康的知识、技能和方法,着重培养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体育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运动能力和健康行为等,学生通过学习体育与健康课程能够慢慢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以及关键的运动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体能通常是人体各系统的机能在运动中展现出的基本能力。近年来,我国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持续下降,体能不好的学生很难掌握必要的体育体能,提高运动水平[1]。高中阶段的学生不仅需要比脑力,体力也要跟上,只有健康的体魄才能够为日常学习与生活提供保障。高中生的学习生活非常忙碌,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很有限,因此教师需要优化体育课堂,确定体能训练的策略,达成体质健康指标,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

一、体能模块教学设计的原则

(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设计体能教学模块时,教师应将理论与实践紧密融合,旨在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生活习惯。通过这一模块,学生不仅能够深入理解体育学科的本质,掌握关键的体育知识,还能熟悉并掌握各种体能训练的技巧和需要注意的事项。理论知识传授完毕后,教师应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并掌握具体的训练方法[2]。以引体向上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先详细解释其基本原理和技巧,随后逐步拆解动作并进行示范,确保学生掌握正确的动作要领。当学生理解并掌握了这些要点后,就可以开始实践操作,通过实际训练来加强体能,实现教学效果。这样的教学模式旨在确保学生既理解理论,又能通过实践来巩固和深化所学。

(二)动作技能与体能相结合

体能教学模块的核心目标是增强学生的运动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将体能训练与动作技能培养紧密结合。目前,高中体育教学中存在多样化的体能练习方式,教师可以灵活地将田径、球类等项目的动作技巧融入体能训练中。这样的结合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体能水平,还能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和应用各种运动技能,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体育素养。例如,采取中长跑来训练学生的体能,如此不但可以锻炼学生的体能,而且还能够帮助学生掌握中长跑的动作技能,通过实践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三)趣味性

高中阶段的学生学习压力较大,体能模块教学应当帮助学生释放学习压力,秉持趣味性原则,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感受到参与体能训练的乐趣。在教学中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情境,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此外教师还可借助生活用具等为学生打造趣味体能训练器材,为体能训练提供一定的支持。

二、体能模块教学中的内容设计及锻炼方法

(一)精选模块内容,优化体能教程

体能是身体形态与技能的基础,运动素质则是体能最直观的展现,也是体能的核心,通常表现为力量、速度以及耐力等。目前多数高中生的体能基础都非常薄弱,加上体育教学中的体能练习较为枯燥,多数学生没有耐心进行重复性练习,导致学生对于体能训练的兴趣不断下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当精选模块内容,使教学方案的设计更加合理,同时还需对于教学内容进行优化,保证模块教学的设计能够顺利开展。体能模块教学方案包含了较多内容,而体能模块设计需要突出运动技能、心理健康以及运动参与等方面,不断强化学生的核心素养。新课标对于模块的构成也有了特别的设定,每项运动技能系列都是由多个运动项目组成,如健身操、足球以及花样跳绳等,便于学生对于自己感兴趣的模块进行系统的学练。体能模块也有大小之分,如足球或篮球,也有其他一些较小的模块,每个模块都有相应的内容与要求,教师应当精心选择模块内容,为学生创造训练的条件[3]。一个体能模块不仅要有明确的主题,还需要提前做出课时规划,需同时考虑单元设计与课时设计,教学环节应当明确,应包括训练目标以及学练形式等,教师应当做好整理与规划,保证模块教学能顺利进行。

在体育教学中,因为学生对于训练的认知不同,教师应综合考虑学生的情况,这样就能够使学生科学地参与到训练中,如耐力跑训练就属于体能训练模块内容,很多学生看到这项运动都会发自内心地排除。针对此种情况,教师就需要进行合理的规划:让学生每天都选择一个距离,坚持长跑,可以1000米,也可以5000米,学生可结合自己的身体素质进行选择,并记录下跑步的感受,比一比谁坚持的时间更长,随后定期开展交流活动。为了保证体能训练顺利开展,教师还可针对长跑训练设计直播栏目,上传学生长跑时的视频与图片,同伴互相交流。设定任务后,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其中。

(二)制定科学有效的训练计划

1.速度素质强化

短跑是非常常见的训练项目,速度训练要求人体在短期内完成高强度要求,此时运动器官都处于缺氧的状态,对于学生身体素质具有较高的要求[4]。因此,教师需要制定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以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和神经反应能力,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短跑技巧,提高短跑成绩。在教学中,教师可制定以下两个训练计划:

技术性训练。先设定30米的训练距离,并要求完成5至6组的练习。接着进行转向手臂的协调运动,每组摆臂次数达到200次,建议学生完成2至3组这样的练习。之后,进行原地快速高抬腿的训练,每组需要做60次,完成2-3组。第四步为后蹬跑,距离为60米,需要完成2-3组。

跑步能力训练。跑步训练的设计包含三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进入重复跑阶段,每组的距离为200至300米,且每组内包含2至3次这样的跑步。第二阶段是间歇跑阶段,进行100米短距离跑步练习,但每次跑步之间会有短暂的休息时间,一般为2至4分钟。在这一阶段,学生需要完成5至6次的100米间歇跑。第三阶段进入牵引跑阶段,这是一个更为专业的训练项目,通常涉及外部牵引力(如弹力带)来辅助学生完成快速跑步。在此阶段,学生需完成5至6次的80米牵引跑,以进一步挑战他们的速度和力量。此外教师还可用组合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训练,如上、下坡跑等。

2.力量素质强化

在教学中教师需结合学生的具体水平制顶相应的训练计划,主要可从两个方面强化学生的力量,即增加学生肌肉生理横断面的力量,此外还需帮助学生改善肌肉协调能力的力量。在教学中,教师可提醒学生以自身最大负荷的60%-80%的强度展开训练,每次训练的频次都应当保持在4-8次,做5-6组。

3.耐力素质强化

耐力训练应当以800米跑为主,教师可从速度训练与耐力训练两方面着手。速度训练方面教师可安排80-200米加速跑或者100-200米重复跑,还可融入接力跑或变速跑等训练。对于耐力训练,教师可以采用重复跑或越野跑等方式来锻炼学生的持久力。安排学生进行200至300米的重复跑,每次训练前进行4至5次的重复,每次重复之间给予3至5分钟的间歇时间,以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恢复体力,确保训练效果的同时减少运动伤害的风险。

总之,学生体能的提升需要长期坚持,在体育教学中,教师需给予学生科学的指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强化学生的身体素质,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志刚,陈珂琦,胡滨,等.聚焦学科核心素养提升教材育人价值: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书体育与健康必修全一册》介绍[J].中国学校体育,2019(8).

[2] 吴凤珍.促进多元化评价与议题式教学融合,为教学提质增效:以新时代劳动教育诠释“劳动与就业”专题知识为例[J].教学考试,2022(7).

[3] 李奕霖,彭庆文,李焕玉,等.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新模式构建的思考:基于《〈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试行)》[J].体育学刊,2021(6).

[4] 武小东.以学生自主学习为背景的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创新思考:评《高中体育与健康研究性学习导航》[J]. 热带作物学报,2021(11).

编辑/陆鹤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