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信息技术“任务驱动”教学策略探究

作者: 梁妍

摘要:现代教育需要致力于为学生提供更具有挑战性和实践意义的学习体验,而“任务驱动”教学方法正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而设计。“任务驱动”的教学策略在信息技术学科旨在培养学生数字化学习和创新能力,其中,任务设计是基础,数字化学习是桥梁,创新能力是高峰;合作化学习是推动,创新实践是蓝图;教学情境化则是铺平道路,创新思维是未来。对“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在未来数字化学习中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任务驱动;小学信息技术;数字化学习;创新能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逐渐成为培养学生数字素养和创新能力的重要课程之一。“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的特点是“以任务为主线、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强调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或完成具体任务过程中的能力培养。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利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能体现信息技术课程的实践性、学生的主体性,能增强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促进其具有批判性思考与协同创新的潜质[1]。

一、任务设计奠基础

任务设计是教学目标实施过程中的第一步,直接关系到教学活动的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在小学信息技术课中,任务设计应该以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教学目标为基础,引导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对任务驱动式教学的理解

“任务驱动式教学”是一种以任务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围绕学科课程核心目标,通过教学任务的巧妙设计,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使学生在一个个任务的驱动下,利用课程资源,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提升能力。例如,设计一些针对实际生活的任务,可以让学生利用文字处理软件编辑一份小型作文,或者利用画图软件绘制简单的图形等;让学生设计一个小型电子相册,包括图片、文字和声音,来展示一个有趣的主题;让学生利用编程工具制作一个简单的交互式故事。通过这些任务设计,学生不仅能在实践中提高操作技能,还可以激发他们对信息技术的好奇心,从而为未来的学习奠定牢固的基础。

(二)营造数字化学习环境

任务设计应当使数字化学习成为学生学习的桥梁,教师以形象具体的图、文、声、像,把抽象、枯燥的教学内容生动化、具体化的同时,引导学生更好地、主动地应用数字化工具进行学习,提高他们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例如,可以设计让学生利用互联网查找相关资料并进行整理、总结的任务,或者让学生使用多媒体呈现学习成果,可以设计一个项目任务,也可以设计一个有趣的小程序,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完成任务。在利用数字化工具获取信息和管理信息的过程中,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及创新能力。

二、任务设计显层次

任务设计要有层次,教师在知识及技能的传授时,应从学生的认知规律、思维发展规律出发,符合教学目标,以学生感兴趣的典型的任务为主。因此,要求任务设计应具体,有梯度,各任务之间还要环环相扣,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一)主题任务呈现课程内容

任务驱动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在任务中巧妙地渗透教学内容,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思考、互助、解决问题。

例如,在学习“剪贴图形”课程时,熟练掌握剪贴、复制和翻转(旋转)的操作技能是重点,这些技能可以大大简化绘图过程,从而凸显出计算机绘图与传统绘图有着明显的不同。首先带领学生阅读、研学教材中画风车的例子,帮助学生梳理、理解剪贴、复制和翻转的步骤。接着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采用主题任务的方式来呈现课程内容,包括三个部分:基础部分、拓展部分和创新部分。基础任务包括复制景物,学习如何制作图形。拓展任务包括观察景物的倒影,并学习如何将其转化为图形。创新任务包括制作风车,并学习如何将其旋转。这样的多层次任务设计能够逐步引导学生向更高层次发展,体现了任务驱动的特点。

(二)任务分解建构知识链

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内容也和其他学科一样,由浅入深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链。教学中建构、运用知识链教学,前后联系、环环相扣、循序渐进,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增强运用知识的能力。

“剪贴图形”课程难点是旋转技能的掌握运用。在经过不断的知识积累和任务划分后,教材引导学生首先观察重点和难点集中在一起的动画大风车,学生们通过观察、讨论发现:课程中的第一个任务是利用复制和粘贴技巧可以创建由相同图形构成的作品。课程的第二个任务是完成风车的第二、第三和第四片叶子的制作,这一成就得益于学生的阅读、小组讨论、实践操作、反馈交流以及总结概括。前两个任务的完成为翻转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学生们在不断探索、实践、自主学习、团队合作、绘制风车、交流反馈和总结的过程中,逐步掌握了这一技能,提出了课程的第三个任务,创作出具有独特美感的图形,突破了难点。教学中通过巧妙的任务分解,形成渐进式的学习过程,使学生沿着逐步建构的知识任务链自然而然地发展。

三、任务设计重生活

《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倡导真实性学习,注重创设真实情境,引入多元化数字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要让学生理解生活在数字社会的思考方式,解决数字化生活中的常见问题[2]。”

(一)任务设计具有实践性

教学中要设置真实的学习任务,任务应具有挑战性,不是简单地给出答案,而是能使学生在思考探索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这些典型案例和研究性课题,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是社会热点问题,促使学生把学技术与用技术融合在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在教学进行互联网搜索知识一课时,教师向学生推荐关于雾霾问题,关于水污染问题等热门话题,作为学习任务展开互联网搜索,实现一边完成信息技术的实践操作,一边解决问题。学生选择感兴趣的话题作为本节课要完成的实践任务,选择关于雾霾问题的学生呈现出要探究的几个小问题:雾霾形成的原因,雾霾带给人类的危害,雾霾天气时要注意些什么,人类怎么做会减少雾霾天气。选择关于水污染问题的同学呈现出要解决的问题是:水与人类的关系,水资源现状,为什么要节约用水。学生们在进行操作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任务搜索,下载整理,以邮件方式发送给教师。学生们以小科学家的身份,在互联网上进行问题的探究实践活动,既完成了本节课上网搜索任务,拓展了知识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同时整体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将信息知识的学习变得更有意义。

(二)任务设计融入真实情境中

小学生的心智技能处于活动的认知、示范模仿阶段,枯燥的理论性知识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无法长期集中学习注意力,这种现象极大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同时也降低了教师的讲课效率。

教师通过设计具有生活化场景的任务,让学生在模拟的真实情境中进行信息技术实践,让学生在视觉、听觉等直接感官的感受上更加深刻。例如,在教学制作贺卡一课时,教师精心设计导语,认真准备任务实例,巧妙把任务渗透其中。教师是这样做的:每当节日到来的时候,人们都会以不同的形式送祝福,送贺卡就是一种常见的祝福方式。请同学们欣赏教做的贺卡都是在什么节日送给谁的。分别出示新年、中秋节、建军节及教师节的祝福贺卡。

学生们情绪盎然地欣赏着教师制作的精美贺卡,有效地激发了想动手制作贺卡的欲望,这时明确学习任务:选择一张贺卡,仔细观察贺卡中有哪些学过的操作内容,并思考教师是如何设计出这样一张贺卡的?学生分析出贺卡中学过的内容有:图片修饰、艺术字处理、背景设置及文本框保存等操作要素,在边讲边操作的过程中探究、解决、尝试掌握各个操作小任务,使学生明白完成这些小任务的过程就是制作贺卡的过程。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制作素材中选择自己喜欢的符合节日氛围的素材,沉浸在制作贺卡的氛围中,把美好的祝愿通过贺卡表现出来。情境与学习任务的恰当结合,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总之,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任务设计”是关键,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设计”应当紧密结合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情况,为学生设计、构造出一系列典型的可操作的“任务”,使学生在完成“任务”中建立自信、拓展视野、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提高数字化与创新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引领他们走向数字化时代的成功之路。

参考文献:

[1] 杨洪雪.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的特点及过程设计[J].教学与管理,2006(30).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 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8.

编辑/杨馥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