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息化教学的已有成就、现实困境与改善路径

作者: 冯春丽

摘要: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是农村教育振兴的时代命题和必由之路。经过长期发展,农村信息化教学已形成了较为全面的政策支持体系、系列重要的学术研究成果以及特征多样的信息化教学模式。但从优质教学的角度讲,农村信息化教学仍然存在“空转”的问题,究其原因,是由于城乡新型硬件差距较大、农村家校信息共育难以落地、农村儿童课堂专注力普遍欠缺等现象仍然存在。为有效解决以上问题,未来的政策支持需要助力教师提升信息素养以弥补城乡硬件差距,建立家校信息协同新机制以改善农村家庭信息育人弱势地位,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有效教学设计,提升学生课堂专注度。

关键词:农村教师;信息化教学;教育信息化

当前,信息化浪潮正席卷全球,不仅影响各国和地区的发展,也深入渗透到包括教育在内的多个领域。众多国家已达成共识,致力于开展教育信息化建设,运用信息化手段推动教育的持续发展和显著进步。城乡教育发展之间的差距是各国普遍存在的问题,通过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利用信息化资源缩小这种差距已成为国际上较为普遍的做法。

一、农村信息化教学的已有成就:政策体系全面、学术产出繁荣与模式探索多样

有研究表明,西方发达国家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着手进行关于推进农村(偏远乡村)教育信息化的建设与研究[1]。未来农村信息化教学的有效提升需要基于先前的政策情境、学术成就与优质模式,因此探明我国教育信息化政策脉络、相关学术成果与实践模式成为逻辑起点。

(一)全方位建设政策体系、持续支持实践

在21世纪初,我国的教育信息化之旅才刚刚启程。最初,是由政府决策部门牵头,在全国范围内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活动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工作,这与西方国家相比是起步比较晚的。自2001年至2009年,“农远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的推广实施验证了教育信息化已成为促进城乡教育公平和促进区域间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路径。在此过程中,我国的教育信息化进程经历了显著的升级与演变。从最初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确保每所学校都能接入高速互联网,到进一步推动“优质资源班班通”,使每个班级都能获得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再到如今的“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实现了每个学生都能拥有个性化、便捷的网络学习空间。同时,我国不仅建立了“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为师生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还广泛推广了“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以优化和提升教育管理效率。这些举措都深刻体现了国家对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高度关注和强力支持,旨在构建一个全方位的学习环境,让学习成为每个人随时随地都能进行的活动,真正营造了“人人皆能学习、处处都有学习资源、时时可进行学习”的校园网络环境。

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首次将“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设为独立章节,此举意味着教育信息化已被正式纳入国家层面的教育发展战略规划之中,凸显了其在现代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也为中国教育信息化事业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在2012年和2016年,教育部颁布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和《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两项国家级规划文件,其中均强调了对农村地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关注、支持与倾斜。2012年,我国启动了“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旨在为广大的农村教学点提供小学低年级九门课程的全面信息化教学资源。在政策的强力推动下,这些资源得到了有效部署和应用,成功实现了农村教学点在小科目教学上的全面开设和充分满足,为农村地区的孩子们提供了更为丰富和优质的教育资源。2018年,教育部颁布《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标志着教育信息化建设从1.0时代进入到以“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为核心的2.0时代,该计划明确提出要继续深入推进“三通两平台”,关键是推进信息化“课堂用、经常用、普遍用”,且教育信息化“必将成为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可以说,教育信息化2.0时代为农村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宝贵机遇。

(二)全过程开展学术创新、持续研究实践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浪潮下,尤其是在农村教育领域,信息技术的应用与融合正呈现出快速的渗透趋势。国内学者以农村学校、农村教师队伍为研究对象,在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农村学校教育质量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现状研究与对策研究。在研究的早期阶段,一方面学者们主要集中在理论层面,他们深入探讨了信息化如何促进农村教育发展的内在作用机制。信息化手段凭借其覆盖面广、可复制、可共享的优势成为教育现代化的捷径。教育信息化既可以促进农村教育信息资源均衡配置,又可以促进农村教师资源均衡配置,还可以促进城乡教育公平,最后达到消弭城乡教育发展鸿沟的目的。另一方面,基于教育信息化促进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一项实践性工作,对于实施策略的探索成为农村教育信息化研究的核心内容。学者们围绕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困境与障碍,探索出教育信息化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策略,包括优先建设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开发及共享区域教育信息资源、提升农村学校教师信息化水平以及创新信息化教育体制机制等几个方面。

(三)全领域推进模式探索、持续引导实践

随着农村教育信息化的持续发展和学术研究的逐步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依托实证调查数据,细致描绘出农村教育信息化的真实面貌,并深入剖析其存在的问题与挑战,进一步提炼出成功的实施方法和模式。例如,何克抗研究团队通过信息化教学创新理论、模式与方法,在广东、河北及北京的农村地区建立了一批核心示范校,开展了有效应用,使农村的孩子也能享受到和城市一样的良好教育。张妮研究团队基于西部X省的大规模调研,从信息化教学环境、教师研修与培训以及信息化教学能力三个方面分析教育信息化背景下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教育信息化促进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策略建议[2]。这些丰富的文献资料深刻揭示了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农村教育发展的真实图景,并为优化农村教育信息化政策提供了极具参考价值的建议,有助于推动农村教育的进一步提升与改革。由此可见,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进而促进教育公平,已成为当前国家政策及学术界共同瞩目的核心议题。

二、农村信息化教学的现实困境:新型硬件差距、家庭支持乏力、学生专注欠缺

(一)城乡新型硬件差距仍然存在

要消弭城乡教育发展的鸿沟,振兴我国农村教育,信息化是捷径和优选。利用信息化手段破解农村学校信息化教学资源匮乏和优秀师资不足的关键是解决好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与有效应用的问题。目前,农村学校的教育信息化环境已有明显改善,中小学基本达到网络全覆盖,“三通两平台”的建设目标已经全面达成,显著提升了教师们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能力。但是,《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19》中对农村义务教育事业发展状况分析显示,城乡小学信息化水平普遍偏低,并存在较大的城乡差距。2013-2017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的信息化水平在不断提高的现实背后,农村学校的信息化水平还是比不上城市地区,在建立校园网学校比例这一指标上,乡村学校为56.81%,而镇区学校和城区学校的比例分别为69.69%、82.64%,这表明农村学校的信息化建设还存在比较大的发展空间,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有研究表明,仍然有很多偏远落后的农村学校及教学点在软硬件建设方面明显落后于城市学校,硬件应用方面还存在建而不用或建而不能用的情况,软件使用方面存在“水土不服”的低适配度情况以及因网络环境受限而致信息化软件资源难以落地。经过深入研究,我们发现乡村教师在信息化教学方面相较于城镇教师,仍显露出一定的技能差距和待提升之处。由于农村地区教师队伍普遍面临年龄偏大、优秀教师流失率较高以及接受高质量信息化技能培训机会稀缺等多重原因,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水平偏低。因此,农村学校基本环境建设以及师资水平等限制性因素阻碍了信息化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限制了农村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二)农村家校信息共育难以落地

城乡信息化教学的隐性差距并未发生在校内,而是发生在家庭之中。许多农村家庭存在着教育落后的情况,表现为父母受教育水平低、教育意识淡薄、教育方式简单粗暴缺乏情感温暖以及缺少有效的亲子沟通等。特别是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父母监护不到位,家庭教育长期处于真空状态,这导致其学业发展普遍较差,学习兴趣减低。由于家庭教育不科学、学习条件不充分、生长环境不理想以及家庭信息化素养较低等客观现实原因,农村学生在身体素质、心理活动及学业成绩等各个方面的发展都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在进一步消化学校信息化教学内容上也难以达标。这些不利的背景因素造成部分农村小学生的学习习惯不佳,课堂表现较差,包括上课走神、经常做小动作、对老师和同学们的发言置之不理、专注水平差等行为。从教师的教学体验来看,统一的课堂教学,同一时空同一个教师授课,由于存在包括专注力在内的个体差异,常常会出现“后进生消化不了、优生吃不饱”的情况,因此信息化教学具体情境中的关键问题也值得我们关注。

(三)农村学生课堂专注普遍欠缺

农村信息化课堂的关键困境是农村小学生课堂专注力水平低,学习低效及学习困难问题突出。课堂专注力是学生学习的基础与前提,也是保持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心理因素,更是学生高效学习的保证。在临床医学与心理学的研究中,儿童的专注力水平低下通常与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紧密相连。ADHD是一种在儿童中普遍存在的神经行为发育障碍,其主要特征包括明显的注意力难以集中、过度的冲动行为以及多动的倾向。

国外一项元分析显示,儿童ADHD患病率为7.2%,会有超过一半的儿童ADHD持续至青少年期,甚至发展为成人ADHD。据统计,过去10年中,我国儿童ADHD发病率明显增高,国内儿童ADHD的总患病率为5.5%,其中男孩的患病率高于女孩,如果一个小学班级有40个学生,那么平均每个班里就有2-3位ADHD患儿。鉴于大部分患有ADHD的儿童智力水平正常,他们通常会被安排在普通学校接受教育,与同龄人接受相同的课程设置和学业标准。

但是这部分群体的课堂典型行为表现包括专注力差、言语过多、坐立不安甚至过分喧闹和捣乱等,这些学生由于自身的行为特点,容易在课堂教学和班级管理中引发一系列挑战,给其他同学造成不良影响,甚至可能引发伤害事件,ADHD患儿的难以管教也容易使教师们产生消极情感。

已有研究表明,城市儿童青少年的专注力水平显著优于农村儿童青少年。当前教育实践表明,农村虽然完成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任务,但城乡学生之间存在的发展差异还是显而易见的。相较于城市同龄人,农村学校尤其是小规模学校中,无论是教师队伍结构与教育能力水平,还是学校的硬件和软件条件及课堂教学质量等,与城市学校都存在较大差距,这些问题亟待改善。

三、农村信息化教学的改善路径:专项政策支持、家校信息协同、有效信息教学

课堂是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课堂教学是最常见、最普遍的教学形式,不仅是学生学习系统文化知识的最主要场景,也是信息技术应用的最主要的空间。教育信息化这一时代背景确定了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地位,而且信息技术对于促进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已经成为大多数教育实践者的共识。而且,专注是人们进行各项活动的基本前提,也是完成信息处理过程的重要心理条件。在课堂场域中,学生专注力是能够高效学习的重要保证。为改善农村信息化教学、提升家校合作水平及儿童课堂专注度,我们需要在政策支持、协同机制及教学设计上进一步创新。

(一)政策支持“助教师”

在国家教育信息化发展、建设已经完成一定进度、达到一定规模之后,实施与应用就成为了教育信息化的重要一环,课堂信息化教学更应该成为教育信息化事业发展过程中关注的重中之重。南国农先生在其著作中阐述道,信息化教学过程可以被定义为教育者和学习者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工具,进行教育信息的有效传递、高效接收以及互动交流的一个动态过程。这一过程即在信息技术所营造的环境中,教育者和学习者共同展开的教学活动。这一过程中,双方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育信息的有效传递、深入交流和积极探索。它依托于丰富多样的教育信息资源,旨在提升教学活动的质量和效率,是突破传统课堂教学限制的活动课程。无独有偶,林晓凡等人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仅仅关注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投入对于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有负面作用,而教师信息化教学应用水平的提升才真正有利于促进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保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的效益。这就对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能力要求,也为政策支持农村信息化教学、缩小城乡硬件差距提供了新的方向。在未来,政策需要为农村学校提供更为专项化的支持,使其能充分考虑如何将信息化基础建设更好地应用于教与学,更好地为学习者提供面向学习的信息化环境,使信息化教学设备成为学生高效学习的效能工具,开展切实有效的“信息化教学”,这也正是我国教育信息化未来发展规划目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