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唱响田园之歌
作者: 程海燕在课程改革飞速发展的今天,农村幼儿园如果一味照搬城市幼儿园的“高科技”教学方法是不切合实际的,而应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土教育资源,通过选择和优化,最大限度地、创造性地利用农村特色开展教学。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就提出了“大自然是知识的宝库,是活教材”,而农村环境的丰富多样也给幼儿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一、四季课程——唱响主歌旋律
大自然中丰富的自然资源是一个精彩的大课堂,春天万物生长,鸟语花香;夏日充满生机,郁郁葱葱;秋天金黄遍野,万物丰收;冬天白雪皑皑,蕴藏生机。大自然中的一切都是对幼儿教育的契机。我们通过“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四季系列活动,让幼儿自己动手尝试,从计划到实施,从认知到实践,再到经验积累,从教师引导到幼儿主动学习,让大自然成为幼儿全面发展的主阵地。
1. 追随兴趣,了解需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出:“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幼儿天生是一个发现者,他们能发现许多我们成人发现不了的细节变化,雨后的彩虹、树叶上的小蜗牛、树根下的蘑菇、草地里的蒲公英……都是幼儿的兴趣来源,作为教师要追随幼儿的兴趣,了解幼儿在这个时候需要什么。例如在开展主题活动“雨”时,我们和幼儿一起探讨:如果我们要和雨做朋友,需要准备什么?幼儿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说要准备雨衣、雨靴、雨伞。于是,我们让幼儿穿上雨衣、雨靴,带上雨伞,感受雨滴落在手上凉凉的感觉,听听雨滴落在伞上啪嗒啪嗒的声音,尝试像小猪佩奇一样踩水坑的乐趣,看看雨滴落到滑梯上、从树叶上滑落下来的画面……这些都为主题的深入开展和幼儿的自主学习提供了支持和帮助。
2. 亲身体验,获取经验
《指南》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要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
在四季田园课程的开展过程中,教师充分追随幼儿的兴趣,支持幼儿通过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春天在散步的时候,幼儿发现小草长出来了,树上开始长出嫩绿的新叶,了解到春天是万物生长的时节,于是师幼一起进行了各种种植活动。在种植的过程中,幼儿会发现有的农作物(如黄瓜、长豆、丝瓜)需要爬藤,于是师幼一起利用竹子、绳子,帮助农作物搭架子。幼儿发现长出了很多杂草,随即开展了除草活动。油菜花开了,师幼一起观察油菜花的花瓣和种子。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师幼一起挖土豆、挖红薯,一起剥赤豆……幼儿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收获了丰富的生活经验。
3. 陪伴互动,注重质量
《指南》提出要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幼儿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积极态度和良好行为倾向是终身学习与发展所必需的宝贵品质。而幼儿的身心发育尚未成熟,这就需要成人有质量的陪伴。
在我们收获油菜籽的时候,幼儿面对收割下来的一棵棵油菜有些手足无措,虽然知道油菜籽就在里面,但是不知道该如何取出来,有的幼儿用手剥了几粒就失去了耐心。这时候教师作为陪伴者,就需要及时引导帮助幼儿。在教师的提问下,幼儿了解到干的油菜籽更容易剥出来,于是耐心等待了几天,等油菜通过阳光的照射干了之后,发现原来干了的油菜籽有的会自己蹦出来,有的只要用手轻轻一捏就出来了。这时候幼儿的兴趣又都回来了,可是毕竟油菜籽又小量又多,幼儿剥的时候会发现这种方法太费时间了,这时候教师进行了提问:什么方法能够快速地分离出油菜籽?这个问题激发了幼儿无限的想象力,有的说能不能用脚踩,有的说用砖头砸,有的说想用身体在油菜上滚一滚……教师充分尊重了幼儿的意见,让幼儿分组进行尝试,最后幼儿发现在油菜上盖上一块布,直接碾压来得比较快。整个过程中,教师帮助幼儿逐步养成了积极主动、敢于探究、乐于想象的学习品质。
二、融合课程——渗透焕发异彩
《指南》指出要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儿童的发展是一个整体,要注重领域之间、目标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协调发展。因此在进行田园四季课程的过程中,我们也可以同时融合其他方面的内容作为渗透补充。
1. 领域融合,相得益彰
幼儿园教育的内容应该有机融合,从不同的方面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提高幼儿整体发展水平。因此,我们在四季田园课程中融入了《指南》五大领域的教育内容。我们会根据四季变化,寻找具有教育价值的教育内容作为幼儿自主学习的补充。春天,我们在池塘边歌唱《柳树姑娘》,写生小鸡小鸭。夏天,我们在大树下乘凉,朗诵《树荫》,观看荷花,写生荷塘。秋天,我们唱起秋天之歌,和幼儿一起感受丰收的喜悦。冬天,我们和幼儿一起堆雪人,画雪人,给大树“穿”上衣服……田园里的小路有鹅卵石、轮胎、滑索,满足了幼儿运动的需求。田园课程和领域的融合显得那么自然,毫无违和感。
2. 资源融合,互助分享
课程推进所需要的资源存在于家庭、社会每个地方,所以幼儿教育也需要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协同发展。
我们会请一些有种植经验的爷爷奶奶和幼儿一起聊聊每个季节适合种什么,该注意些什么。春天,我们一起带上种子去田里种植,一起用竹子搭丝瓜架,丰收的时候和幼儿一起挖土、采摘,体验收获的喜悦。为了让幼儿感受大自然中野餐的乐趣,我们还请来了会砌灶的伯伯,和幼儿一起砌灶,分享丰收的果实,玉米、花生、红薯、土豆,虽然烹饪的过程非常简单,但是幼儿却觉得无比美味。我们也会让幼儿把收获的果实带回家和家人一起品尝,让家人共同感受收获的喜悦。
家园、社会互动,是幼儿教育的发展大趋势,幼儿园需要加强与家庭、社区的合作,整合利用身边的多种教育资源,为幼儿的成长创造条件。
3. 幼儿融合,携手共进
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混龄活动能够很好地促进幼儿社会性、智力和语言的发展,促进幼儿的创造性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在我们的田园课程中,经常会出现大班幼儿带着小班幼儿一起活动的场景。每周我们会开展定点的大带小活动,大班幼儿带着小班幼儿制定计划、参与活动、解决困难、互动评价,增加了大班幼儿的责任感,也锻炼了小班幼儿参与活动的能力。各个年龄不同的幼儿在一起就像一个和谐的大家庭,他们之间可以优势互补,营造出更加有利于幼儿成长的学习氛围。
三、生成课程——探索无限可能
生成课程是在师幼多元互动的过程中,通过教育者对幼儿的需要和感兴趣的事物进行价值判断,不断调整活动,以促进幼儿更加有效学习的课程发展过程。在课程开展过程中,我们经常能发现幼儿的世界有我们成人所无法发现的奇妙想法。树上落下的果子、掉下的树皮、树枝都能成为幼儿的兴趣点,因此在过程中很容易开展生成课程。
1.材料探索,丰富资源
在田园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幼儿发现大自然中的很多材料都可以被我们所应用。比如我们常见的树枝,就成为了班级区域活动的主材料。我们与幼儿一起在幼儿园里捡拾树枝,再切割成长短不一的木棒,就成为了数学区中幼儿分类、数数、排序的材料;美工区,幼儿用树枝做背景,涂色装饰后将作品呈现在墙面上;生活区,幼儿用树枝和麻绳进行捆绑或者编织;音乐区,树枝成为了打击乐的工具;语言区,树枝成为了幼儿讲述故事的道具……幼儿的创造能力常常让我们惊叹不已。
2. 内容生成,乐趣蔓延
虞永平教授认为:“课程就是做事,做符合幼儿需要的事,做适合幼儿天性的事,做能感受到趣味的事。”我们基于幼儿的发现,关注到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场景。幼儿在雨后发现了很多蚯蚓和蜗牛,便产生了疑问:为什么雨后会出现很多蚯蚓和蜗牛?在种植油菜花的过程中,幼儿发现油菜花可不只是黄色的,油菜花和菜茧长得那么像,怎么区分呢?在种植土豆、红薯、洋葱的过程中,幼儿发现这些种子都很容易发芽,在水里、在沙里都能发芽长大,于是我们进行了科学实验对比,看看在水中、泥土中、沙中谁长得最快……一个个充满乐趣的微课程就开始了。
张雪门先生提出:“生活就是教育,五六岁的幼儿在幼儿园生活的实践,就是课程。”这种课程从生活而来,在生活中发展。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梦,我们以《指南》为依据、以儿童为本位、以教师为主体,让幼儿从小培植一个田园式的梦,成为一个爱自然、善观察、乐交往、会合作的幼儿,是我们农村幼儿园教师心中最美好的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