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探索·分享

作者: 毛雨晨

一、基于种植活动,巧设劳动项目

劳动项目的设计要“真”,能让幼儿参与“真实践”,体会劳动中的种种真实情况。因此,我们的种植劳动项目强调要让幼儿经历植物生长的全周期,让幼儿在较长时间内面向具体目标,持续参与劳动,不断付出,收获完整的劳动经验。在设计劳动项目时,我们关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种植场地,选择阳光充足的户外场地开展种植,各班领取“责任田”,对一块土地上的小生命负责;二是种植对象,将“种什么”的决定权交给幼儿,各班通过自主调研和投票的方式选出要种植的植物,为了让幼儿体会“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们鼓励幼儿尽量种植果实可以食用的作物;三是教育主体,教师加强了自身对种植技术的学习,同时会邀请种植经验丰富的员工、家长、社区人员来给幼儿答疑解惑,为幼儿的种植实践提供有效的支架,让幼儿体验劳作,获得成长。

二、依托实施过程,激发多向探索

种植活动中具备丰富的教育空间,而活动的延续性又可以激发幼儿的多向探索,让幼儿在劳动中学习,领悟劳动中的智慧。

1.亲身体验,探索种植技艺

在种植劳动中,幼儿化身“小农夫”,在教师的引导下探索种植技艺。从松土、播种到种植的每个过程,幼儿都会亲身体验。教师会结合生活常识让幼儿了解关于种植的知识,然后引导幼儿想一想该如何做,再动手操作。如在播种豆苗前,教师引导幼儿说说自己见过的菜苗地是什么样的,让幼儿意识到作物的间距相等。在播种过程中,幼儿又会注意到有关埋种深度的问题,教师则再次结合生活常识启发幼儿思考,让幼儿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付诸实践。随着种植技艺不断增长,幼儿对农耕劳动的了解不断加深,能力范围持续拓展。在劳动中,幼儿会发现生活总是比想象中更复杂,要用富有智慧的辛勤劳动才能解决问题,这样的经历能够培养幼儿直面困难、乐于担当的好品格。

2.观察记录,探索植物生长奥秘

种植劳动为科学探索活动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幼儿在劳动、操作的同时也在观察,发现事物之间的异同和联系,体会其中不变的规律。我们为幼儿提供记录纸,鼓励幼儿在种植的同时进行记录。如在种植丝瓜时,幼儿用画图结合符号的形式记录丝瓜的生长过程。随着丝瓜的不断生长,幼儿记录的内容也在不断丰富。记录具有促进观察的作用,能够让幼儿通过持续观察同一个目标,提升观察的有效性。如当丝瓜出现结果迹象时,幼儿就开始记录丝瓜花结果的数量,后来发现只有一半的丝瓜花是结果的,其他的不结果。多名幼儿的记录都显示了同样的内容,表明这项结论具有普遍性。在种植劳动中,幼儿常常变身小小科学家,在与自然互动的过程中了解植物生长的奥秘。

3.自主管理,探索适宜工作方式

陈鹤琴提出,对儿童来说,游戏就是工作,工作就是游戏。种植劳动是一种工作,也是有趣的游戏。在天性的引领下,幼儿会自发地探索适宜的工作方式。在种植活动的管理环节,幼儿就对植物管理的方法进行了探索。管理环节的劳动较为简单,主要是浇水和除草,以及观察植物长势是否良好,重在长期坚持、高质量完成,无须全员参与。教师鼓励幼儿自主探索适宜的工作方式。幼儿通过自主协商,分成了管理植物的四人小组。大家制作出轮流管理的表格,每个幼儿写上自己的名字。每天,幼儿定时去浇水和除草,回来后再做好标记,表示完成了今日工作。在这样的经历中,幼儿了解了如何在集体中协商、计划和执行一件事情,提升了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三、分享种植收获,深化内心体验

分享是种植劳动项目的重要环节,分享活动能够传递劳动带来的喜悦,将个体经验转化为集体经验,深化幼儿的情感体验。我们通过两个方面开展分享活动,一是举行“美食分享会”,在收获果实后,邀请家长来园与幼儿一起分享美食。如果食物需要烹饪,还会创设亲子烹饪的活动,让家长带领幼儿处理、加工食物。品尝幼儿亲手种植出来的食物,对家长而言就是对幼儿成长的见证,往往令家长感到惊喜。家长的积极情绪再传递给幼儿,对幼儿又会是很好的激励。二是举办“种植故事会”,在种植活动结束后,引导幼儿谈论自己在劳动中的收获,说说自己提升了哪些技能,对劳动有何感想,围绕有价值的话题展开充分讨论。分享环节能够让种植收获沉淀下来,进入幼儿的内心,让幼儿更深刻地体会劳动带来的成就感与幸福感。

总之,以种植的形式创设大班幼儿劳动项目,符合幼儿教育的基本规律,可以形成“趣玩劳作”的教育生态。在种植劳动中可以激发幼儿多维度的探索,让幼儿获得劳动能力、科学素养、社会交往等方面的发展。教师可通过分享环节巩固幼儿已有经验,让幼儿在分享中深度体会劳动的喜悦,实现情感态度层面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