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幼儿园家长工作的现状分析及策略探究

作者: 谢文斯 郑福明 张健

幼儿园家长工作是幼儿园工作的重点之一,《幼儿园工作规程》(以下简称《规程》)提出,幼儿园的任务是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按照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实施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教育,同时面向幼儿家长提供科学育儿指导。此外在2020年《关于家长家庭教育基本行为规范》的第十条中也提到,家长应积极参与家校合作和社区活动,尊重教师和社区工作者,理性表达自身的合理诉求,能够用好各类教育资源,在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的体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以上的教育政策指导文件都充分说明了幼儿园家长工作是幼儿园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幼儿园完成教育任务、提高保教质量不容忽视的部分。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本研究分析了新时代幼儿园家长工作的现状和影响因素,探究了面对不同家长、不同年龄段幼儿做好家长工作的策略,以及如何借鉴教育水平较发达国家及地区的家长工作经验。

一、目前幼儿园家长工作的现状

目前大部分幼儿园对于家园共育都高度重视,也采取了很多不同的方法以促进家长的参与,但同时不同幼儿园之间对于如何响应家长的教育期望和引导家长参与家园共育方面仍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其主要表现为两种教育取向。

(一)幼儿园对于家长的教育期望不做深入分析和筛选,盲目地满足其需求

相当一部分家长对于如何科学有效地实施幼儿教育缺乏认识和了解,因此他们的教育期望往往是希望孩子在幼儿园时能够进行更多、更纯粹的知识学习。在此情况下,有部分幼儿园,特别是民办幼儿园会选择一味顺从家长的不合理期望,开展违背幼儿自身发展规律的教育活动,比如把机械式的识字、抄写等作为幼儿教育的主要内容。这一类幼儿园本身存在两方面的挑战,其一是迫于招生的压力,其二是缺乏对家长进行有效的教育引导能力。

(二)幼儿园会对家长的教育期望进行调查了解,同时还会对其进行科学地引导,强化科学的教育观念

以幼小衔接为例,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够通过在幼儿园的学习,为进入小学做足准备。针对家长的教育诉求,幼儿园会有意识地引导家长了解幼小衔接的概念以及其重要性。这一类幼儿园往往更加注重幼儿园教育的科学性和持续性,也因此通常能够得到更多家长的认同和配合。

二、幼儿园家长工作实施策略

(一)针对不同情况的家长,采取不同的沟通策略

家长的性格特点、文化水平、家庭情况等各有不同,如何更有针对性地与家长沟通和互动,确保家长工作开展的有效性,就需要不同的沟通策略。

1.针对性策略

重点聚焦针对具体问题情形采取的应对方式。家长在参与幼儿园活动时,首先思考的便是该讲座是否能够给他(她)的孩子带来帮助,如果幼儿园能够向家长讲解清楚关于讲座的内容以及讲座的影响,就能有效提高家长的活动参与度并能强化家长对于幼儿园的认可度。

例如,幼儿园中的一名中班幼儿,他因自身的语言能力相对比较弱,同时在班级里年龄最小,所以跟其他幼儿之间的交往就比较少。然而中班阶段是幼儿语言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教师便将幼儿的情况如实反馈给家长,并提出了邀请这位家长来幼儿园给小朋友讲故事的建议。这个教育建议便是针对性策略的应用,其一是该建议旨在缓解幼儿所存在的发展问题,其二该建议充分考虑了家长的特点,因为该家长工作之余热衷于评书,因此他具备很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当这位家长来幼儿园给幼儿讲故事时,他的孩子和其他小朋友一起聆听,由于该家长故事讲得绘声绘色,所有幼儿都被感染了,大家心中自然而然地萌发了崇拜之情,而他的孩子也觉得特别自豪。之后,这位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与同伴间的关系也得到了显著改善,家长也深刻地体会到了他的参与对于孩子成长的意义。

2.渐进式策略

渐进式是引导家长参与家园合作时循序渐进的过程。策略主要包括四个步骤。一是宣传,通过多种媒介渠道积极宣传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二是培训,在宣传的基础上,幼儿园需要结合家长对于幼儿成长的需求、他们的关切和他们自身的家庭特点,有针对性地给家长进行系统性培训,为家长答疑解惑。三是示范,培训过程中更多是家长们在听,为了加深家长对于教育理念和方法的理解,还可以指导家长从实际操作中观察模仿具体实施做法。幼儿园可通过开放日活动,邀请家长来到幼儿园观看教师与幼儿间的互动,教师的沟通方式、游戏学习方式等都是一种榜样示范。如,幼儿园为了锻炼幼儿的精细动作会开展小鱼竿游戏,家长可在家中模仿开展类似游戏,如引导孩子剥豌豆等。四是参与和体验,此时家长的角色不再只是一个旁观者,而应该是家园合作中的参与者,甚至是教育者。如家长主动走进课堂,切身观察发掘幼儿的特点,了解幼儿的长处和不足。部分家长在教育方面具有较强的能力,幼儿园可以发掘这些家长资源,引导他们参与家园合作,带动更多的家长一起参与进来,让家长间建立更多的互动,从而实现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教育工作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家长自身的学习也是如此。

(二)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家长工作开展的差异性以及侧重点也有不同

从开展家长工作的基本策略来说,依然是基于上述的两个方面,基本形式相同,每个步骤里所承载的内容则需结合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心理特点和成长需求制定不同的发展内容,因此需要引导家长了解到这些差异,才能让他们更好地参与教育过程并帮助幼儿成长。

在小班阶段,家长需要关注的教育重点是如何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这是幼儿整个教育成长过程中的基础。小班幼儿在刚入园时往往存在入园适应的问题,需要克服对新环境的恐惧感,学习与周围同伴相处和游戏,建立规则意识。近期调研发现,今年有很多二胎幼儿开始进入幼儿园,而这些幼儿入园时的焦虑情况比之前的幼儿要轻很多,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二胎幼儿在家中已经有哥哥或者姐姐的陪伴,有初步的同伴互动,开始萌发一定的规则意识。在中班阶段,家长需关注的教育重点是了解幼儿的特点,发展他们的语言能力,同时开始逐步引导中班幼儿去自我中心化,培养共情能力。在大班阶段,家长需关注的教育重点是提升幼儿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观察能力、阅读能力等,同时融入幼小衔接的相关内容。家长工作的具体内容应根据幼儿不同的年龄阶段进行调整,才能与幼儿的发展需要相契合。

(三)借鉴学习发达地区幼儿园家长工作思路及策略

可学习借鉴家庭教育方面走在前沿的发达国家及地区经验,如把儿童的教育研究和社区的服务密切结合在一起,最大化地将高校的研究成果运用到教育实践中,完成理论到应用的转化。

1.建立健全相关法律

在教育立法中强调家庭教育的职责,如家长体罚、虐待儿童便是违法行为,从法律层面要求家长采用更加科学的方式去监护儿童的安全及教育发展。

2.成立家长教育协会等类似机构

通过这些机构来统筹、组织和研发当地家庭教育所需的材料。与各个学区的幼儿园合作开展家长培训工作,通过研讨会和相关的教育活动让家长参与进来,帮助家长更好地了解孩子。对于居住较远无法来幼儿园参加活动的个别家庭,家长教育协会便会提供送教上门的服务,给家长进行相关的培训和咨询工作。这类型的机构在我国也已逐渐发展起来,如中山市家庭教育指导中心。

3.加大社区对于家庭教育的支持

通常来说,高校、幼儿园和相关的教育机构都有很多教育材料,能够帮助儿童的教育发展。然而,很多家庭不具备这样的条件,缺乏教育材料或者不了解如何使用教育材料。针对这种现状,社区可建立一套体系用于支持家庭教育的发展,家长可从社区中心借用需要的教育材料包,材料包中有关于教育目的、使用方法等的详细说明,同时社区中心的工作人员也可提供咨询服务,将家庭教育工作有效地辐射到每一个家庭。

4.加大高校的教育支持

在高校工作的教师会定期去到社区和乡村地区,为当地的教育机构和家长提供教育咨询、培训等服务,将科学的教育理念直接传播到社区和每个家庭,从而提高了家长、幼儿园教师的认知水平,促进家园合作。

为提高家长工作的有效性,政府、幼儿园、社区、高校等应在充分分析、理解具体的国情下深化教育体系改革,建立健全相关制度,疏通与家庭教育相关的社会及部门的联系,将先进的家园合作经验融入我国的幼儿教育体系,促进幼儿园家长工作的有效提升。

(责任编辑:张 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