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领导教育现代化的历史方位、 内在逻辑与世界意蕴

作者: 郑刚 吴娅鑫

摘 要: 实现教育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教育事业的奋斗目标,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领导教育现代化经历了萌芽探索期、曲折实践期、改革发展期和全面深化期四个阶段。党领导教育现代化,以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为根本保证,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任务,以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重要使命,以深化教育改革创新为发展路径。植根中华优秀文化教育传统是党领导教育现代化的历史逻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党领导教育现代化的理论逻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党领导教育现代化的价值逻辑,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是党领导教育现代化的实践逻辑。党领导教育现代化,正在为全球教育现代化注入中国力量、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教育现代化;历史方位;内在逻辑;世界意蕴

中图分类号: {G40-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7615(2024)01-0013-11

DOI: 10-15958/j-cnki-jywhlt-2024-01-002

教育现代化既是现代化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转折。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就将教育现代化摆在重要战略位置,经历了新民主主义时期的实践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新径初辙、改革开放后的全面推进以及新时代的深化实践四个阶段。全面回溯和研究党领导教育现代化的奋斗征程,阐明其核心要义,把握其内在逻辑,从历史纵深处总结党领导教育现代化的战略思维和成功经验,凝练概括中国教育现代化的世界意义,可以为全球教育现代化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全面提升中国在世界教育舞台上的话语权和参与度。

一、 中国共产党领导教育现代化的历史方位

作为人类教育的必经阶段和教育事业的目标追求,现代化是一个国家、民族或地区的教育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调整传统上延续下来的教育思想观念、教育制度规范、教育内容和方法以及教育行为等”[1],逐渐形成新的教育形态和新的发展水平的过程。中国共产党领导教育现代化的百余年历程,体现了明显的阶段性和时代性,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特征,蕴涵着丰富的价值内涵。

(一)党领导教育现代化的历史演进

1.萌芽探索期(1921—1949年)

在西方殖民主义的强烈冲击下,中国封建主义制度体系加速瓦解,中国社会迎来数百年来未有之变化,社会改革在应变求变的时代呼声中艰难地迈开脚步,教育事业逐步走上扬优汰劣的变革进程。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一批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引进西方教育思想,革新传统教育,传播现代教育理念与方法,试图在积贫积弱的中国大地上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教育现代化的有益经验,由此拉开了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序幕。在民主、科学精神的感召下,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加快,器物层面、制度层面和思想层面的现代化齐头并进。然而,在国家主权丧失、民族危机加重的情形下,中国教育现代化步履艰难。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于中国的革命实践,旗帜鲜明地把教育作为革命斗争的重要武器,确立了为工农大众争取平等教育权的奋斗目标,提出了民主、科学、大众的教育方针,并在不同历史阶段作出有针对性的调整,坚持教育为革命斗争服务,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依靠群众采取灵活多样的办学模式,成功开辟了一条新民主主义教育的发展道路,在实践中奠定了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基础。

2.曲折实践期(1949—1977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尽快满足国家重建的需要和实现现代化目标,党确立了以老解放区教育经验为基础,以苏联教育现代化模式为蓝本的工作方针,全面收回教育主权,接管教育事业;面向工农开门,改革学制体系;实施院系调整,服务社会建设。党领导教育现代化在华夏大地全面展开。随着三大改造任务的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党对国内主要矛盾做出了新的判断,明确了发展科学技术以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思路,确立了以提高人民群众文化水平和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的教育工作重心,赋予了教育现代化新的时代内涵。周恩来同志指出:“科学是关系我们的国防、经济和文化各方面的有决定性的因素。”[2]随后,中共中央提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党高度重视科学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决定性作用,明确科学事业的基础是教育。“向科学进军”明确了教育与科学的基本关系,这个号召赋予了教育现代化新的目标。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党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目标。毛泽东同志指出:“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3]这个提法初步概括了中国“四个现代化”的雏形,尤其是科学文化现代化明显蕴涵了教育现代化的因素。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稳步推进,周恩来同志在196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4]至此,实现“四个现代化”成为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奋斗目标和全社会的共同追求。在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中,关系国计民生的工农业和国家安全的国防领域自然被视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心,然而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决定了教育在建设社会主义强国中的基础性作用,教育现代化也就成为社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从“充分地发展科学和利用科学知识”到“科学文化现代化”,再到“科学技术现代化”,其基础和先导就在教育现代化,党领导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这一时期“虽然没有明确提出教育现代化,但教育必须服务甚至服从于国家现代化 建设的需要”[5],由此开启了党领导教育现代化的新路径,即在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目标中推进教育现代化。然而,党领导教育现代化并非一帆风顺。由于党对中国现代化规律的错误把握,党领导教育现代化严重受挫,“文化大革命”使教育现代化深陷泥潭。

3.改革发展期(1978—2012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在经历拨乱反正、思想解放后,党领导教育现代化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教育如何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如何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成为党领导教育现代化必须解决的时代命题。邓小平同志重新确立了教育在实现“四化”中的历史作用和战略地位。他忧心忡忡地指出:“我们有个危机,可能发生在教育部门,把整个现代化水平拖住了。”[6]105他果断地将科技与教育作为中国现代化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6]160这个论述不仅直接点明了教育与现代化的关系,而且还论述了教育与科技的重要关系,孕育了“科教兴国”的战略思想。面对世界教育发展的新趋势,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7]。“教育现代化”这个重要的战略目标,开始登上党领导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舞台,开启了党领导教育现代化的新征程。此后,党领导教育现代化战略思路越来越清晰、部署越来越系统。1985年,中共中央颁布的《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8]1591可见,教育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系更加紧密,教育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进一步凸显。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明确提出“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8]2206,首次将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视为实现现代化的重要路径。此后,“教育优先发展”频频出现在党中央的文件中。正如有学者指出,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是“党领导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上的重大转变,甚至可以视为教育现代化‘中国模式’的一项重要内容”[9]。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建立起比较成熟和完善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实现教育的现代化”[8]2244的改革任务。教育现代化目标的正式提出,不仅成为教育事业发展的方向,而且成为国家意志和社会共识。可见,党领导教育现代化越来越稳健,从“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到“实现教育的现代化”的演变,现代化成为教育事业自身发展的重要目标,丰富了党领导教育事业的内涵。进入21世纪,现代化成为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根主线。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10]。这是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首次出现有关教育现代化的表述,提高了教育现代化的战略地位,也强化了党对教育现代化的领导。《国家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发布,再次强调“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略重要性,明确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11]的战略目标。在21世纪最初10年,党对教育现代化的战略意义、战略目标、战略步骤和主要内容、实施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探索,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推动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4.全面深化期(2012年至今)

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现代化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开启新征程,党对教育现代化进行了一系列重大部署。习近平同志强调:“‘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归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12]这个论断赋予教育现代化更高远的历史使命,推动了党领导教育现代化向纵深发展。2017年颁布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到2020年“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为实现中国教育现代化2030远景目标奠定坚实基础”[13]。这一规划明确了中国教育现代化“两步走”的战略,标志着党领导教育现代化战略更加成熟。同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14]。在这个报告中,党中央首次提及“教育现代化”与“教育强国”的关系,指明了教育现代化新方向。2019年颁布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向世界庄严宣布:“到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15]。这不仅是党首次以教育现代化为专题颁布的重要规划,更是将其作为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一个包含教育现代化的概念、内容、实施、评价的完整系统更是应运而生。”[16]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17],首次对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安排,一体部署。2023年5月29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围绕“教育强国”进行集体学习时提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以教育现代化推进教育强国建设,赋予了党领导教育现代化的新方向。总之,新时代党领导教育现代化已进入深化发展阶段,教育现代化的战略地位、主要内容和推进方式等内涵更加丰富。

百余年的风雨兼程,党领导教育现代化已从最初曲折探索和模仿苏联教育经验中走出来,迈上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事业发展的康庄大道。中国教育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充分证明:党领导教育现代化,不仅准确地把握了教育事业的发展规律,而且正确处理了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关系,并从国家战略高度确立了教育的重要地位与历史使命。

(二)党领导教育现代化的核心要义

“现代化是一个历史概念,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把我国落后的经济和科学文化逐步提高到当代世界先进水平。”[18]纵观党领导教育现代化的百余年历程,其核心要义主要体现在:以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为根本保证,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任务,以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重要使命,以深化教育改革创新为发展路径。

1.根本保证: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

事业愈是重要,方向问题愈是紧要,教育的方向问题从来都是第一位的。实践和理论证明:在党的领导下,教育现代化保持了正确的发展方向和价值导向,中国教育事业发生了格局性变化,完成了“穷国办大教育”的历史任务,迈上了“大国办强教育”的历史征程。“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19]党是中国教育现代化的领导核心,从中共二大提出“实行普及教育”到“为人民服务”的社会主义教育,从“实现四化”到“三个面向”,从“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从“穷国办大教育”到“教育强国”……无不充分体现了党领导教育现代化进程中所彰显的战略思维。党在牢牢把握对教育工作全面领导的基础上,立足教育现代化规律,科学地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通过教育立法和教育政策,将教育目标、规划转化为国家意志和社会共识,使其成为教育现代化发展方向、政策举措和实施方略;并且善于调动各方资源,动员最广泛的社会力量,实现对教育现代化的全面领导。可以说,党的领导是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动力之源,是持续推动建设教育强国的中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