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实践维度的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教育思想

作者: 周进

摘要: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基本范畴,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教育思想是在教育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马克思恩格斯从实践维度批判了资本主义教育的虚伪性,在实践维度中推动了无产阶级的教育革命。深刻认识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明确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关键词:实践维度;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教育思想

中图分类号:{G40-0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615(2024)02-0013-06

DOI:1015958/jcnkijywhlt202402002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基本范畴,实践活动是人的对象性活动,互为对象是实践的一个本质规定。教育作为人类的实践活动,通过实践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在教育实践的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教育思想是在对教育现实的批判中逐渐形成的观念,由无产阶级在教育革命的不断推动下逐步成熟,具有实践性和阶级性。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教育思想来源于《共产党宣言》《德意志意识形态》《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等经典文本。基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文本,挖掘并提炼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教育思想的实践观念,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可以为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方针、政策的制定提供有益借鉴。

一、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教育思想的实践维度

教育作为人类的实践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创造性活动。人类实践活动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总表现为一定的历史形态。基于实践思维方式,马克思、恩格斯批判了资本主义教育的虚伪性,推动了无产阶级的教育革命。

(一)在实践维度中认识和批判资本主义教育的虚伪性

实践是人生存发展的基本方式,是联结和沟通主观与客观关系的重要纽带。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教育思想对资本主义社会教育实践和资产阶级教育观念进行了整体批判:一方面,资产阶级对工人阶级实行义务教育只是名义上的存在。在资本主义社会教育中,主体成为商品,教育中介、教育手段和教育对象都沦为资本的附庸,受到资本增殖规律的影响。恩格斯指出:“工人阶级可以进入为数不多的日校,只有少数人能去就读,而且这些学校都很差,教师是失去工作能力的工人或者其他不堪使用的人,他们只是为了生活才来当教师,其中多数人都不具备最必要的基本知识,缺乏教师所具备的道德修养,并且根本不受公众监督。”[1]在资本家工厂劳动的工人子女,特别是童工的身体健康受到了极大损害,不可能获得智力和道德方面的教育。可以说,资产阶级时代人的本质的充分发挥,表现为完全的空虚化和全面的异化,以及为了达到某种纯粹的外在目的而牺牲自己。另一方面,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教育的真实目的是获取利润,突出表现为教育资本化,剥削教育劳动力,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逐渐成为服务资本增殖的奴隶。资本家会把一些工人子女包括童工送进慈善学校或夜校去学习,但在这些由资产阶级思想占统治地位的学校里,工人子女接受的教育是资产阶级思想、宗教观念和精神奴役,极不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下层等级即工人普遍处于可怕的贫困境地,学龄儿童失学、变坏甚至堕落。正是基于实践的维度,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揭露了资本主义教育的虚假性和阶级性,充分揭露了资产阶级教育的本质。

(二)在实践维度中推动无产阶级的教育革命

实践活动是人的对象性活动,互为对象是实践的一个本质规定。马克思认为:教育的本质来源于实践,实践性是人主体性的基本规定性,教育作为实践的产物,教育的程度取决于实践的程度。虽然近代资本主义教育发展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其弊端和片面性逐步暴露出来,广大无产阶级在长期斗争中逐渐对资本主义教育产生了不满,并不断争取自身受教育的权利。一方面,教育的程度取决于实践的程度。马克思、恩格斯不仅看到了这些斗争,而且还参与了一些斗争活动。这些革命实践,推动了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研究并解答现实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教育让无产阶级从资产阶级的奴役之下逐渐解放出来。如英国在19世纪颁布的《工厂法》就是英国工人阶级斗争的主要成果。正如马克思所说:“尽管工厂法的教育条款整个来说是不足道的,但还是把初等教育宣布为劳动的强制性条件。”[2]另一方面,教育有利于无产阶级素质的提高。革命时期,教育的目的是革命的成功。这个时期,很多国家的工人阶级通过工人阶级组织的运动独立创设教育机构,开展教育活动,如德国工人阶级创办的“工人教育协会”及英国宪章运动在教育方面的活动。19世纪40年代以后,马克思、恩格斯积极参与工人运动,并把其思想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不断总结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经验,包括工人阶级在教育领域斗争的经验,提出教育要为无产阶级服务,要把无产阶级组织团结起来,对无产阶级进行政治教育的迫切利益应同整个社会发展和全体人民的迫切利益趋于一致,并提出了共产主义社会教育的基本设想。

(三)在实践维度中认识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

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教育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建立于社会关系之中。一方面,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马克思的实践观,是在批判地吸收费尔巴哈的感性对象存在和黑格尔的“劳动”概念的思想基础上逐渐形成的观念。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教育思想建立在具体社会关系中,无产阶级争取思想解放的斗争始于经济领域,教育领域也成为无产阶级争取的对象。另一方面,教育作为人类的实践活动,教育实践是主体和客体互为对象化的现实活动。各个民族的教育要坚持平等的原则,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主要条件之一是工人阶级要懂得必须实现本阶级的统治。教育使无产阶级从资产阶级的奴役下解放出来,无产阶级文化教育组织是获得社会主义革命最终胜利的保证。因此,教育作为人类主要的实践活动,马克思认为:工人阶级只有在物质生产实践中才能解放自己和全世界。

二、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理念

实践是主体的对象性活动,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教育思想是在批判资本主义教育思想上形成的,指出了资本主义教育的弊端,揭示了资本主义教育对人的发展造成的局限,提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命题,认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途径。

(一)资本主义教育的实质是要把人训练成机器

马克思、恩格斯关注和研究社会主义教育的问题,其重要原因之一在于认识到资本主义教育的实质是要把人训练成机器。他们运用实践思维方式批判资本主义教育的阶级性、虚伪性和局限性,揭露了资本主义教育的本质。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中,教育就是要把人训练成机器,为资本主义大生产服务。一方面,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资本主义教育的虚伪性。马克思、恩格斯提出:教育的目的是使全人类获得彻底解放,而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和社会关系条件下,“资产者唯恐失去的那种教育,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是把人训练成机器”[3]48。另一方面,马克思、恩格斯揭露了资本主义教育的阶级性。教育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阶级性。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共产党人并没有发明社会对教育的作用;他们仅仅是要改变这种作用的性质,要使教育摆脱统治阶级的影响。”[4]49基于对教育社会性的揭示,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阐明了教育具有阶级性,认为只有共产党人掌握政权、掌管教育,才能摒弃、改变把人训练成机器的资本主义教育,改变当时工人子女在资本家工厂中被迫劳动而身心遭受摧残和被训练成机器的状况,使工人阶级拥有受教育的权利,广大无产者才能真正享受教育的公平,这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因此,实践作为主体的对象性活动,马克思、恩格斯的教育思想深入揭示了资本主义教育的本质,确立了实践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二)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恩格斯的核心教育价值观,他们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教育的目的是要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工厂法》的教育条款第一次证明了智育、体育同体力劳动相结合的可能性,深入阐明了教育的作用。一方面,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个人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实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结合。马克思重点论述了人的全面教育的思想,包括给儿童以科学知识的智育、保障儿童身体健康的体育,以及适应大工业生产要求的技术教育等,摒弃了资本主义社会把人训练成机器的教育实质。另一方面,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在创造历史的过程中提升人的主体能力。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开展全面教育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提供了前提基础,这能保障人民受教育的权利。人获得了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社会物质生活得到极大的改善,也就实现了人的解放,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在这种社会里,没有剥削和压迫,人获得了彻底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受教育权也得到了保障。因此,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目的。

(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途径

教育作为人的实践活动,同其他实践活动相同,是主体的对象性活动。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一方面,人和社会的发展都依赖于人的劳动能力的发展。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需要通过具体的教育实践活动才能得以实现。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工人阶级夺取政权后的十项措施,其中第十项措施便是关于教育的:“对所有儿童实行公共的和免费的教育。取消现在这种形式的儿童的工厂劳动。把教育同物质生产结合起来,等等。”[3]53只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才能提高劳动者的生产技术水平。另一方面,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就是通过劳动使人获得自由个性与全面发展。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劳动将和教育相结合,从而既使多方面的技术训练也使科学教育的实践基础得到保障。”[4]339只有把智力和体力劳动结合起来,工人阶级的整体水平才能提高,才有可能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因此,社会实践既能改造外部世界,也能改造人的主观世界。只有通过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充分发挥人们的创造创新能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物质生活条件,推动教育实践,个人才能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三、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正向创新型国家迈进,向经济强国、文化强国和教育强国跨越,培养时代新人已成为国家发展的关键。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教育思想以实践为出发点,同时以实践为落脚点,运用实践思维看待教育发展问题,既为人类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当代中国教育改革提供了重要依据。

(一)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

进入新时代,办好社会主义教育,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需要立足人民立场,在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深入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一方面,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5]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是我党教育工作的光荣传统与基本原则。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保证,我们的教育是党领导下的教育,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教育的实践性,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另一方面,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方向。进入新时代,审视社会主义教育问题,既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切实加强党的领导,也要推动中国教育深层次、结构性变革,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把育人育才工作落到实处。建设教育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加快教育现代化,深化教育改革,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是党的初心和使命,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根本宗旨。因此,教育是国之根本,国家的强盛,民族的复兴,必须重视对教育事业的投入,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