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社区学院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经验与启示
作者: 薛正斌 洪明摘要:美国产学研合作教育起步较早,积累了丰富的办学实践经验,具有完善的法律保障体系和灵活多样的合作方式,形成了独特的办学模式。尤其是社区学院的校企合作教育,有效促进了美国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美国社区学院的校企产学研合作教育经历了形成、发展、成熟和繁荣四个时期,在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和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积累了丰富的成功经验:一是建立健全法律制度,为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提供保障;二是建立政府、社区学院和企业多元协作体系,推动校企产学研合作良性运转;三是依托项目群推动社区学院与企业开展深度合作,搭建校企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桥梁;四是形成社区学院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模式,搭建校企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纽带;五是满足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抓住校企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生命线。我国地方高校应借鉴美国社区学院发展的经验,充分发挥地方高校与企业之间的优势资源,健全校企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法律体系,建立产学研合作教育一体化发展模式与管理机制,依托项目推动地方高校校企产学研合作教育,推动地方社会经济发展。
关键词:美国社区学院;产学研合作教育;经验;地方高校;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615(2024)02-0019-08
DOI:1015958/jcnkijywhlt202402003
美国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创新了人才培养模式,将生产、教学和科研有机结合,将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技能培养有机结合,强化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美国产学研合作教育起步较早,19世纪晚期,出于工业化大生产的迫切需要,美国首先在高等教育工程专业领域开展校企产学研合作[1],积累了丰富的办学实践经验。而社区学院的校企合作教育,实际上就是校企产学研合作教育。完善的法律体系为社区学院的校企合作提供了保障,灵活多样的合作方式满足了企业的发展需求,形成了独特的办学模式。产学研项目推动社区学院校企合作教育良性运转,取得了显著成效,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推动了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我国地方高校的发展具有一定借鉴和参考价值。
一、美国社区学院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发展历程
在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各界力量的推动下,围绕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美国社区学院的校企产学研合作教育逐渐发展起来,经历了以下四个发展时期。
(一)形成时期
1862年,美国国会颁布的《莫雷尔法案》规定,美国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和服务社会[2]。在该法案实施后建立的赠地学院强调教学理论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与地方农场合作开展农业技术教育和研究[2]。随着赠地学院的迅速发展,美国大学校企合作教育也逐渐发展起来。1906年,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大学的赫尔曼·施耐德教授首次提出校企产学研合作办学思想,要求部分专业的学生必须到与自己专业对口的公司、企业等单位实习,一年中的实习时间必须达到在校时间的1/4,以获得必要的实践知识和技能。辛辛那提大学由此成功实施了校企合作教育计划,取得了显著成效,这标志着美国校企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开始[3]。之后,美国东北大学工程学院、麻省理工学院工程系、安提雅克学院等也成功实施了产学研合作教育,积累了丰富的校企合作经验。这些经验为美国社区学院提供了发展思路,促使社区学院主动服务和参与地方社会经济建设,在专业、课程设置等方面密切联系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在20世纪30年代金融危机爆发期间,美国社区学院开始与地方企业联合办学,实施校企产学研合作教育,充分发挥社区学院的教育功能,强化社区学院对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服务作用,紧密围绕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设置专业和课程,并将毕业生的专业知识学习与岗位技能培训有机结合起来,在提升其就业能力的同时,推动社区产业快速发展[4]。
(二)发展时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政府引导大学进行科学技术创新,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拓展高校的科研与社会服务职能。20世纪50 年代,在美国联邦政府及州政府的大力资助和支持下,美国社区学院根据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和产业资源优势,增设新专业和课程,逐步形成了融合农、工、商、医、法、艺术、家政等服务社区的专业体系。1957年,美国“爱迪生基金会”成功举办了合作教育研讨会。为进一步推动合作教育发展,1962年,美国“校企合作委员会”“校企合作教育协会”相继成立。20世纪70年代,美国社区学院不断进行改革,以适应美国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的需要,形成了融合文、理、工、农、商、医、法、艺术等多种学科的综合学院。1987年,“世界合作教育协会”在美国成立,该协会提出要充分利用高等学校的教学资源与企业生产优势资源,将课堂教学与生产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完善高职院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模式[5]。
(三)成熟时期
20世纪90年代,美国社区学院的产学研合作教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1990年通过的《卡尔·D·柏金斯职业教育法案》,鼓励高校与企业合作培养综合型人才。1994年颁布的《从学校到工作机会法》,要求职业院校必须与企业搭建平台。这些法案加强了社区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与地方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6]。这一时期,美国社区学院的校企产学研合作教育覆盖了各类科学技术和各种职业,合作教育项目因地制宜,灵活多样,覆盖了两年、四年和五年所有学制,针对不同学制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合作培养模式,但都重视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要求他们必须到与专业对口的合作企业进行实习实训。社区学院从实际出发,根据社会和企业的需求,不断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打通了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渠道。
(四)繁荣时期
进入21世纪,美国社区学院校企合作进一步繁荣发展。2006年发布的《卡尔·D·柏金斯生涯与技术改进法》,将社区学院、学位授予机构、人力资源市场与企业纳入职业教育合作关系之中。该法律使美国社区学院校企产学研合作教育步入了政府支持、多方参与的良性轨道。在奥巴马执政期间,美国政府大力支持社区学院的改革与发展,实施了“美国毕业计划”“贸易调整援助社区学院和职业培训资助计划”,加强了社区学院与地方产业的合作伙伴关系,有力推动了社区学院与企业合作开发课程(如学位课程、培训课程)的进程,有效提高了劳动者的工作技能[7]。2014年,美国联邦政府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社区学院的产学研合作发展,要求社区学院与地方企业开展合作教育,培养地方社会产业发展急需的医疗、物流、交通、先进制造业等高技术人才[8]。
二、美国社区学院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经验
(一)建立健全法律制度,为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提供保障
美国联邦政府制订和完善了高校与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法律体系,为社区学院产学研合作教育提供了资金保障,有力推动了美国校企合作教育的发展。1917年发布的《史密斯—休斯法案》明确规定:联邦政府支持职业教育的资金必须专款专用,主要用于教师和行政人员的工资以及培训经费等[9]。该法案加强了社区学院与各州在农业、商业、工业、家政等领域的合作教育,有力推动了社区学院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快速发展。1963年通过的《职业教育法案》明确了美国社区学院开展职业教育的定位及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方式,提高了民众对社区学院地位和作用的认识[10]。《职业教育法案》要求各州的职业教育部门与企业积极开展合作教育。1966年修改的《高等教育设施法》明确提出:联邦政府应对社区学院的图书馆、实验室、实训基地等设施建设投入资金[11]。1984年通过的《卡尔·D·帕金斯职业教育法案》要求社区学院应在职业教育和培训方面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推动了美国社区学院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与融合[10]。1990年通过的《卡尔·D·帕金斯职业与应用技术教育法案》强调:职业院校要与企业建立紧密联系,倡导学校与相关职业领域建立合作教育,开展基于学生学习和企业培训的合作项目[11]。
美国联邦政府通过拨款推动工商企业与学校积极开展合作教育,密切双方的合作关系,使双方共同制订课程,开展培训项目等,将社会事务、商业活动等引入学校课程内容,以缩短毕业生的就业适应过程[12]。1994年颁布的《从学校到工作机会法》加强了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要求职业院校必须与企业搭建协作关系,建立“学生—学校—企业”平台。2006年发布的《卡尔·D·柏金斯生涯与技术改进法》将职业院校、人力资源市场与企业纳入校企合作教育之中,形成了政府、学校与企业三方参与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13],把职业教育延伸到了企业生产阶段,使学校、劳动力市场与企业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
综上所述,面对社会经济及教育发展的需求,美国政府制订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校企产学研合作教育法律法规,明确了合作各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有效规范了校企产学研合作教育过程中各方的行为,保障了社区学院产学研合作教育有序、规范、高效运转。美国联邦政府非常重视校企产学研合作教育制度建设,有力推动和保障政府、企业和学校三方产学研合作教育发展。1962年,美国教育机构和企业成立了“全国合作教育委员会”,次年又成立了“美国合作教育协会”。1991年,美国劳工部成立了“获取必要技能部长委员会”,帮助学校改革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提高毕业生的职业技能。这些机构的成立,将美国社区学院的校企合作推向深入。
(二)建立政府、社区学院和企业多元协作体系,推动校企产学研合作良性运转
美国在校企产学研合作教育发展过程中,充分发挥政府和企业作用,逐渐形成了政府、社区学院和企业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机制。其中,政府主要为校企产学研合作教育搭建平台,社区学院与企业共同承担人才培养任务。社区学院董事会成员中有企业的核心负责人和专家,双方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共同协商制订学院的办学方针和发展方向,并与地方企业建立专业指导委员会,共同协商设计专业和课程,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实习实训方案等。同时,社区学院为企业提供信息咨询、员工培训等服务[13]。另外,企业通过与社区学院签订合作办学协议,加强双方之间的协作,为校企产学研合作教育提供实训项目经费,形成校企产学研合作教育品牌项目。如美国太平洋燃气和电力公司与加利福尼亚州社区学院合作开展“能源产业劳动力发展项目”,合作内容包括课程开发、联合指导、教师培训、学生实习等。
(三)依托项目群推动社区学院与企业开展深度合作,搭建校企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桥梁
美国联邦政府和州政府通过项目群推动社区学院与企业之间进行深度合作,形成了合作、互利、共赢的产学研融合培养人才模式,合作内容包括课程建设、师资和员工培训、实验室建设等,重视学生的职业生涯与技术教育[13,14]。以美国密歇根州的西北密西根学院为例,该社区学院是一所两年制学院,航空航天专业是其特色专业之一。该专业与机场签订项目合作协议,双方联合办学,共用机场跑道、塔台等设施资源。机场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的教学场所,学生实践课程教学可以在机场内进行。社区学院还聘请机场专业人员为兼职教师,承担技能课程教学任务。该学院的毕业生在校期间能获得成为飞行员所需的各种资格证书,毕业后可以直接进入机场就业。
在奥巴马执政期间,美国联邦政府出台了相关扶持政策,为校企合作项目提供专项资金,推动了社区学院校企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发展。社区学院根据当地企业的需求设计新专业和课程,满足新兴行业对职业技术教育的需求,共同培养符合行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提升教育质量。其中,芝加哥城市学院实施的“从学院到职场”项目主要从课程体系设计、课程实施和学生实习就业三个方面深入开展校企合作,150多家企业参与了该项目[15]。加利福尼亚州罗克林的塞拉社区学院整合校内外优势资源,创建了合作创客空间。利用创客空间先进的设备,培养学生和社区成员的创新能力和就业技能,成为提升地方社会经济活力的关键,因而获得了地方政府的专项资金资助。塞拉社区学院的创客合作伙伴包括企业、非营利性机构、当地中小学教育机构以及其他社区学院等,与他们建立了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Adobe公司和美国银行为该创客空间提供赞助,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塞拉学院还与萨克拉门托城市学院和福尔松湖社区学院合作建设创客教育创新中心,有效促进了创客教育的课程建设[I6]。
(四)形成社区学院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模式,搭建校企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纽带
企业派出优秀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到社区学院担任兼职教师,通过捐助仪器设备提高学生实训技术。企业根据发展需求向社区学院订购培训服务、签订合作协议,联合培养技能人才,接纳社区学院的学生参与见习、实习等。同时,社区学院聘请企业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专家作为顾问,定期向他们征求对学校专业及课程设置、教学计划、教学内容与方法以及招生数量等方面的意见,使学院的专业和课程最大限度满足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与企业技术进步的需求。1995年,美国丹佛社区学院与约翰逊控制公司开展联合办学,约翰逊控制公司在该学院建立了约翰逊控制公司学院并配备了技术设备先进的实验室,通过约翰逊控制公司学院对公司的顾客和员工进行培训。丹佛社区学院将该公司学院开设的课程融入本学院的环境和制冷技术专业之中,不仅该公司的员工能够在丹佛社区学院提高工作技能,通过该公司学院的实验室,丹佛社区学院的学生也能够接触到世界最先进的环境控制和管理训练设施,有利于其开阔眼界,掌握相关领域最先进的技术和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