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村振兴视角下地方高校助推绿色发展的可持续策略
作者: 王云清摘 要:
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地方高校在推动乡村可持续发展和绿色产业升级方面具有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本研究着重分析绿色发展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关键地位,探讨地方高校在绿色科技创新、教育和培训、社区宣传推广等领域的贡献。由于地方高校在资金、技术、人才流失等方面面临诸多挑战,因此应综合实施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社会服务、文化引领和资源整合等可持续发展策略。通过与当地政府紧密合作,地方高校可以充分发挥其在绿色发展中的专业和学术优势,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为乡村振兴作出贡献。
关键词:
地方高校;乡村振兴;绿色发展;可持续策略
中图分类号:G4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615(2024)04-0045-10
DOI:10.15958/j.cnki.jywhlt.2024.04.005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1]30-31;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1]49。推动绿色发展、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途径,需要深刻理解乡村振兴的内涵,坚持以绿色发展为核心,全面考虑经济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了绿色发展理念,深刻论述了“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2]。地方高校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承担着助推绿色发展的重要使命,应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在新时代乡村振兴大潮中奋发有为,为乡村可持续发展注入绿色动力。
一、乡村振兴战略和绿色发展理念的内涵界定和理论阐释
乡村振兴战略旨在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改善农民生活[3]。该战略的核心目标是实现城乡发展协调、区域发展均衡,并构建现代农业与乡村特色产业相结合的新型农村发展模式。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领域包括农业现代化、农村产业振兴、乡村环境改善、农村治理和农民增收。乡村振兴的意义在于实现农村地区的全面发展,通过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推动农村产业振兴、改善乡村环境和增加农民收入,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乡村全面振兴可以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有助于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确保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公平。乡村振兴的意义还在于保护农村文化和传统。乡村是中国悠久文化传承之地,乡村振兴战略旨在保护和传承农村文化遗产,激发乡村特色资源的活力和创造力。最重要的是,乡村振兴意味着为农民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和发展机会。通过提供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改善基础设施和农村治理水平,提升农民生活水平,实现乡村人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总之,乡村振兴不仅对农村地区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也对巩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绿色是美好生活底色,生态是美丽中国基础[4]。绿色发展是一种综合性的发展理念,旨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保护环境和资源,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实现协调,以推动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理念强调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主张采取环保和节能的生产方式,减少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推动资源的循环有效利用。绿色发展还注重生态系统保护,促进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的维护。这种发展模式是为了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双赢局面,以确保当前和未来世代的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的意义在于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可持续性。它强调采取环保和节能的生产方式,减少污染物排放和资源浪费,提高资源循环利用效率,“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成为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5],通过推动清洁能源、绿色节能创新技术的应用,以绿色发展促进经济增长和产业升级。绿色发展的意义还在于保护生态系统和维护生物多样性,强调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维护生态平衡,确保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6]。通过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绿色发展可以提供更好的生态服务,如净化空气和水源、保护土壤和防止自然灾害等。最重要的是,绿色发展还有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乡村振兴和绿色发展是密切相关且相互促进的。2017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阐述了绿色发展和乡村振兴之间的内在关系:乡村振兴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绿色发展为引领[7]。习近平总书记生动地描述了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的愿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推行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让生态美起来、环境靓起来,再现山清水秀、天蓝地绿、村美人和的美丽画卷。”[8]绿色发展作为新时代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事项,也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必经之路。乡村全面振兴战略的实施需要借助绿色发展的理念和实践,以实现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首先,绿色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新的发展机会。绿色产业和清洁能源等领域发展,可以为农村地区提供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就业机会。例如:发展绿色农业和农产品加工,推动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和就业机会。其次,乡村振兴需要依靠绿色发展的技术创新来实现。绿色技术和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环境保护水平。通过采用节能减排、循环利用和生态保护等技术,可以实现农村经济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最后,乡村振兴与绿色发展的实施相互促进。乡村振兴战略为绿色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实践平台和资源支持,推动了绿色技术和创新的应用和发展。同时,绿色发展可以为乡村振兴提供可行的解决方案和示范效应,通过人们合作和学习,推动乡村振兴实施并显出成效。总之,将乡村振兴战略与绿色发展理念密切结合,有效实施,有利于推动农村地区环境保护,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创造美好乡村未来。
二、地方高校在助推绿色发展中的作用、优势与挑战
作为研究和创新中心、人才培养基地以及合作伙伴,地方高校在助推乡村振兴和可持续绿色发展中提供了学术支持和技术支撑,担负着重要使命,也面临着现实挑战。
(一)地方高校在助推绿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地方高校在助推绿色发展中不仅在科技创新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还通过教育、培训和社区参与等方式推动绿色意识和环保行动的普及。
首先,地方高校在绿色科技创新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们通过科研项目开展和技术创新,为绿色产业和环境保护提供支持。譬如某地方高校的研究团队致力于开发太阳能和风能等新型清洁能源技术,通过多年研究和实践,成功地开发出高效的太阳能电池和可再生能源发电设备。这些技术应用不仅为当地提供了清洁能源,还推动了绿色产业发展,促进了乡村经济转型升级。
其次,地方高校在绿色教育和培训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它们培养了大量环保专业技术人才,为绿色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9]。这些人才不仅可以在各个领域推动环保技术和创新发展,还可以担任政府和企业等机构的环保顾问和决策者。例如:某地方高校开设了绿色经济与可持续发展专业,该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期间,通过深入研究绿色发展理论和实践,掌握了环境评估、资源管理和可持续发展规划等技能。这些学生毕业后成为环保部门的重要力量,积极参与决策和项目实施,为乡村振兴注入了绿色人才动力。
再次,地方高校积极参与社区的宣传推广活动,提高了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参与度。它们组织环保讲座、举办绿色活动,并与当地政府、企业和社区合作,共同推动环保项目实施。例如:某地方高校的学生社团发起了一项名为“绿色行动”倡议,鼓励学生和居民采取环保措施,如垃圾分类、节能减排等。他们利用社交媒体和线下宣传手段,向公众传播环保知识,并组织环保义工活动,积极参与社区环保项目推进。这样的社区参与不仅提高了公众环保意识,也凝聚了社区力量,促进了绿色发展落地实施。总的来说,地方高校在助推绿色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科技创新、教育培训和社区参与,为乡村振兴和可持续发展注入了绿色动力,提供了环保人才。地方高校的努力将推动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为实现绿色发展目标作出贡献。
(二)地方高校助推绿色发展的优势
首先,地方高校作为教育和研究机构,拥有一定的技术研发和创新优势。通过科研项目和产学研合作,致力于开发和推广环保技术、清洁能源技术等。例如:某地方高校生态与环境学院的科研团队专注于城市固体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团队成员通过垃圾分类、废弃物处理以及资源回收等方面的研究,开发出了一种高效、环保的废弃物处理设备。该设备可以将生活垃圾中的有机物转化为生物质能源,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减少广大乡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其次,地方高校在培养绿色人才和宣传推广方面具有优势。2018年12月,教育部发布《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年)》,旨在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全面服务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10]。该计划提出七大行动,包括高校参与乡村振兴的科学研究支持和技术创新攻关,旨在更好地组织和引导高等学校充分发挥人才和科技等优势,成为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典范[11]。高校通过教育、培训和社区参与等方式,提高学生和公众的环保意识,培养具备环境保护知识和技能的专业人才[12]。例如:某地方高校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学习了环境影响评价、可持续发展规划、环境监测等一系列课程,课程设置旨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再次,地方高校在社会基层和政府中具有较大影响力,并且与当地政府、企业和社区存在合作关系[13],具有社会影响力和合作优势。地方高校通过主办绿色活动、开展环境调研和提供咨询服务等方式,推动绿色发展实施。例如:某地方高校与当地政府合作,共同推动垃圾分类和可持续应用推广,取得了积极的社会效益。学生社团积极组织公益活动,向公众普及绿色生活方式和环境保护知识。地方高校与当地企业合作,能够提供环境保护咨询服务,帮助企业实施节能减排和环保措施。
最后,地方高校在绿色发展中具有资源优势和地方特色。各地方都有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和资源,地方高校可以针对当地特点,开展相关研究和实践。譬如某地方高校充分利用当地的水资源和气候条件,开展水资源管理和节水技术研究,为当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了有力支持。另外,地方高校还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特色农业资源,推动绿色农业发展和可持续农业技术推广。如某地方高校开设了农业生态学专业,致力于研究农业生态系统构建和优化,促进农业绿色发展和可持续性应用。
因此,通过与政府、企业和社区的合作,地方高校可以更好地推动绿色发展实施。同时,利用当地特色资源,地方高校能够开展有针对性研究和实践,为当地绿色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三)地方高校助推绿色发展面临的挑战
首先,资金和技术限制。一方面,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先进技术设备和实验条件改善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和先进技术支持,这对于一些经济条件有限的地方高校来说可能是一个重大挑战,限制了地方高校在环保领域的研究和创新。另一方面,受到经费和师资限制,地方高校在专业基础培养方面存在薄弱环节,创新意识不够强。学生在培养过程中会经历两年的课堂专业知识学习,但地方高校环境类学生整体的专业基础知识相对不够扎实。如果按照传统的书本章节进行课堂教学,学生很难掌握,更难以主动地将不同章节的知识点进行融会贯通,难以进行创新性思考和分析。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也缺乏对相关专业理论和知识点的进一步深入讲解。这些情况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构成了挑战。
其次,生态人才流失。一些优秀环保人才可能会选择去大城市或国外发展,这对地方高校在绿色发展中的人才储备造成了一定压力。为了应对这一问题,地方高校需要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提供更好的发展机会和福利待遇,以留住优秀的环保人才。例如:某地方高校为优秀的环境科学专业学生提供了奖学金和实习机会,以吸引他们留在校内继续深造,并为当地环保事业作出贡献。
再次,乡村地区传统生产模式和观念可能会对绿色发展理念和实践产生一定阻碍。地方高校需要加强对公众的宣传教育,提高环保意识,并与当地政府和社区合作,促进环保文化形成和传播。例如:某地方高校与农村社区合作开展了一项名为“绿色乡村计划”的项目,通过为农民提供环境教育和培训,引导他们采用绿色农业技术和可持续农业方法,推动乡村走绿色、可持续的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