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视野中的学校素质文化建设

作者: 丁念金

摘 要:中国式现代化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人的现代化,而人的现代化的基本内涵是人的素质发展。人的素质发展需要文化的强力推动,也构成文化的重要底色。从中国式现代化的视野来看,学校文化格局应以素质文化为主导成分,学校素质文化建设成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素质是人自身的元素及结构的质量水平,主要表征为健康性、适宜性、广阔性、丰富性、美好性和高度等,是先天成分与后天成分的“合金”。素质文化是以人的素质发展为价值追求、思维路向、生活理念、思想实质的文化精神及渗透这些精神的行为、器物、制度和文本等形式。学校素质文化建设可以为学校人员的素质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对社会文化的优化起辐射作用,并助力深度优化人类生态。学校素质文化建设方略主要有五方面:增强指向素质发展的学校共同体价值观,大力发展素质教育并创生文化效应,创生素质骨干的文化效应,创生素质发展评价的文化效应,运用文化发展的综合创造方略。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素质;文化;素质文化;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615(2024)05-0012-10

DOI:10.15958/j.cnki.jywhlt.2024.05.002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开创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现在,中国式现代化已成为世界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中国现代和未来改革与发展的主旋律,它指引着我们各个方面的行动。从中国式现代化的视野来看,学校文化格局应以素质文化为主导成分,学校素质文化建设成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式现代化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人的现代化,而人的现代化的基本内涵是人的素质发展。人的素质发展需要文化的强力推动,也构成文化的重要底色,这要求我们构建新的文化格局,新的文化格局将以素质文化为主导成分。

(一)对两个关键概念的界定

1.素质

素质的概念较复杂。《汉语大词典》的解释是:白色质地;白皙的容色;事物本来的性质;人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的先天特点;素养[1]。林崇德等主编的《心理学大辞典》的解释是:个体与生俱来的解剖生理特点,包括脑和神经系统的结构和机能特征,感觉器官、运动器官、身体的结构和机能特征等[2]。《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第三版)的解释是:素质是“人在先天生理基础上,通过与环境和教育的交互作用,在实践活动和精神活动中形成并内化为相对稳定的、基本的、内隐的和综合的并具有独特功能的品质……中国提出素质教育后,传统生物学所持有的素质是先天固有的观点受到诸多质疑,学术理论界对素质概念提出新的解释,对新素质含义较趋向一致的认识有:①素质是人特有的。②素质是人的基本的、稳定的、内隐的和综合的品质。③素质形成的基本条件既包括先天生理基础又离不开后天环境(含教育)的影响。”[3]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辞典》在“素质教育”词条中对素质的解释是:“素质……这里指人经过教育培养获得的思想、文化、技能等素养和体力、智力的发展。”[4]孙孔懿的解释是:“素质是主体(个体、群体、人类整体)以先天禀性为基础,在外部环境和教育影响下,以自主活动为中介,在对人类文明接纳、加工、整理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组织的要素、结构及其质量水平,它外化为个体在实践活动中的态度和行为的基本倾向与稳定特点。”[5]通过整合各种观点,笔者认为:素质是人自身的元素及结构的质量水平,主要表征为健康性、适宜性、广阔性、丰富性、美好性和高度等,是先天成分与后天成分的“合金”。总体而言,人的素质包括体质、性格、心向(具体包括价值观、兴趣、理想、信念)、品德、知识、技能、智慧、美质等领域。

2.素质文化

关于文化,人们的解释分歧很大。总的来看,文化包含的范围很广,既包括内在精神的层面,也包含外在物质和形式的层面。因此,整合各种有关观点后可以认为,文化是积淀了人类精神的社会生活过程及产物的总和,它包括两个基本层面:一是文化精神,即人类生活共同体的精神,具体包括一个社会群体的价值观、信仰、思维方式、生活理念、主导思想等;二是文化形式,这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具体包括行为形式、器物形式、制度形式、文本形式等。在这两个层面中,文化精神是深层,文化形式是表层。将“素质”与“文化”两个概念融合起来,就形成“素质文化”的概念。单培勇和李萌认为:素质文化是指在人类文化发展史中,由国民素质的内涵设计、价值取向、目标设定及路径与方法所生成和弘扬的素质文化观念,其精神的感召力、 思想的影响力、道德的规范力、心理的驱动力及身体的健康力等[6]。笔者基于上述文化和素质概念,将素质文化定义为:以人的素质发展为价值追求、思维路向、生活理念、思想实质的文化精神及渗透这些精神的行为、器物、制度和文本等形式。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素质发展意蕴

社会的主体是人,现代化的首要内涵是人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更是如此。基于此,中国式现代化特别重要的意蕴之一是人的素质的高水平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包括人的全面发展[7]23。人的全面发展,即指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也就是说,中国式现代化具有素质发展的意蕴。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人的素质发展要面向人的全面发展,这体现了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其重要内涵之一是生态良好[7]23。人类文明的总体进程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时代:一是原始文明时代,经历了大约250万年,人类主要靠采集和狩猎为生,但也创造了原始文明;二是农业文明时代,即从大约1万年前开始,发生了农业革命[8],此后逐渐形成了以农业文明为主导的文明格局;三是工业文明时代,即近现代科学与工业取得了巨大发展,进而发生了工业革命,进一步在广阔的范围内发生了工业化,形成了以工业文明为主导的文明格局;四是生态文明时代,即以生态文明为主导的时代。有人认为“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演化和发展的必然趋势[9],生态文明中的生态当然包括人类生态,人类生态的一项特别重要的内涵是人的素质发展。

(三)文化格局的主导成分转换

学校教育直接而重要的基础之一是文化,而文化非常复杂。在一定历史时期,复杂的文化形成一定的格局。在文化格局中,文化由多种文化成分构成,各种文化成分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完整的、动态的、多维度发力的体系。

在漫长的历史中,人类文化格局的重要特征之一是:以利益文化为主导成分,对利益的追求几乎是驱动人们行为的主导性价值观。《辞海》(第七版)解释道:“通常所说的利益,主要指物质利益,即经济利益。利益是人们活动的直接目的”[10]。该辞书列出的关于利益的另一条释义是“好处”[10]。关于利益文化长期作为文化格局中的主导成分来驱动人们的活动这一历史现象,许多思想家都做了明确论述。亚当·斯密认为:社会富裕繁荣,是无数个一心谋求自己利益的人,尽力改善自己生存状况的必然结果;人类社会的文明生活的维持与发展,只能依靠人对利益的追求[11]。黑格尔的历史哲学强调:利益是人产生热情的基础,是人一切行动的基本动因,是历史发展的纬线[12]。马克思认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13]。

在未来,人类文化格局不宜继续以利益文化为主导,究其原因,主要有五方面:第一,以利益文化为主导成分,会导致强者过多地去获取利益,从而导致弱者获得利益过少,致使利益分配严重不均;第二,以利益为主要追求,容易导致利益分配过度不均,为了保证所有人生存,就必须生产过多的物质财富,这会导致耗费资源太多,严重破坏地球环境;第三,过度地以利益为主导追求,容易导致利益纷争,造成社会动荡;第四,将利益作为主导追求,容易导致过多的人形成占有型人格,自我被认为是我们每个人所拥有的物品,人变成了物[14];第五,以利益文化为主导,容易使人们轻视或忽视人更加重要的需要和目的,例如忽视人的精神需要和人本身的发展。

现在人类生产能力已经很强,将来还会更强,不必要求所有人都将主要精力用于生产人们生存所需,因此,人类生活和人类文化的格局到了转换和提升的时候了。那么,向什么方向转换和提升呢?马克思认为: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个体发展的历史[15];未来社会的基本原则是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16]。人的发展即人的素质发展是历史的深层。为体现、推动和确保这个层面,就必须从文化领域着手,在未来以素质文化为文化格局中的主导成分。在此愿景之下,学校加强素质文化建设显得重要而紧迫。

二、学校素质文化建设的意义

学校加强素质文化建设,主要具有三个方面的意义。

(一)为学校人员的素质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首先,文化能够为人的行动提供内生动力。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17],而价值观与人的需要直接联系,对人的需要选择有导向作用,这种导向作用驱动和指引着人的选择。素质文化,在价值观上以人的素质发展为主导,这就让人将发展素质作为一种强烈的需要,直接驱动和指引人发展素质。学校人员(包括学生、教师、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有了这种价值观的驱动和指引,就会努力寻求素质的发展,并相互影响和激励,形成一种追求素质发展的内生动力。

其次,素质文化对人的素质发展起着重要的化育作用。化,意为变化、使变化;化育,就是人自己变化发展,或者使他人变化发展的意思。研究表明:文化对人的素质发展,包括对人的心智起着重要的作用[18]。学校是一个学习共同体,文化是这种共同体的重要方面,学校文化构成了学校最重要的环境。如果学校大力加强素质文化建设,那么素质文化中的文化精神层面的各个要素和文化形式层面中的各个要素便会形成一种现实的结构,这种结构为处于其中的各个学校成员的素质发展提供直接环境,对其素质发展产生广泛而深刻的积极影响。

再次,素质文化是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基础。人们已经认识到:文化是教育的重要基础,对教育产生着广泛、深刻、持续的影响[19]。我国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已三十余年,但素质教育的推进仍旧困难重重,进展很不如人意,这是为什么呢?原因之一便是缺乏素质文化这个基础,即素质文化发展比较薄弱,导致学生等人员发展素质的动力和条件不足。大力加强素质文化建设,将为素质教育的推进提供强大的动力和良好的条件。

(二)对社会文化的优化起辐射作用

进步是社会运行的一种重要趋势,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一切物质和精神环境都将倾向于向完美进步[20]。与整个人类社会的进步相协同,文化在时间维度上总的来说存在一个逐渐优化的过程。如果要提高文化优化的效益、效率和速度,并减少此过程中的代价,就需要开展大量体现人主观能动性的优化工作。大力加强素质文化建设,促进文化格局中的主导成分从利益文化向素质文化转变,是优化文化的重要工作之一。加强学校素质文化建设,能够对整个社会文化的优化起重要的辐射作用。

首先,文化建设人员带来的辐射。参加学校素质文化建设的人员广泛,除了校内人员,还有校外人员。人与自己创造文化的过程是互动的,人在文化建设过程中往往会建构与自己相关的文化精神。文化建设者如果高度投入,就会铸造自己的素质文化精神,这种文化精神不仅会在校内发挥作用,而且具有这种文化精神的相关人员会在这种文化精神的驱动下,在社会上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积极影响更大范围内文化的运行或优化。

其次,吸纳素质文化的学生走向社会后带来的辐射。学校素质文化建设,更多的是在素质文化建设中广泛而深刻地影响学生,因为身处素质文化浸润过程中的学生不仅会更强有力地发展素质,而且会在他们身上铸造素质文化的精神,追求素质发展的价值观和相应的思维方式。他们会走向社会,并让素质文化在社会中持续发挥作用,促进社会文化优化。

再次,实现素质文化形式的复制、转化和运用。学校素质文化建设与素质文化精神相协同,创造出各种素质文化形式,诸如素质文化行为、素质文化相关器物、素质文化相关制度、素质文化相关文本等。这些文化形式一般可以复制、转化、转移,当社会开展素质文化建设时,可以创造性地运用学校形成的素质文化形式,并将其作为社会文化大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